企業安全文化要求不僅僅從企業文化角度推廣到安全領域,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而且要求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從安全文化的高度進行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在安全文化與企業安全管理之間架設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探索如何提高企業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與可靠性,提高其運行機制,尋找企業安全文化的最佳數學模型。
1 企業安全管理體系
解放初期,企業的安全管理推行的是一套傳統的管理方法,著重于安全事故的事后處理,維護職工及家屬的利益,這是一種被動的安全管理模式。現代企安全管理則著重于建立嚴格的安全管理體系,要求考慮事先的事故控制、危險預測,建立和完善各種安全報警系統。這是一種以事先預防為主的安全管理體系,在員工素質和安全檢測設備完整可靠的基礎上,依靠現代化技術手段,以現代化安全管理為背景,以嚴格科學管理為導向,建立一整套符合本行業本企業安全管理模式,達到安全管理“法治”的目的。
2 企業文明安全生產形象
塑造企業形象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企業形象設計,在國際上稱之為CI設計,包括企業文明生產全過程標志(是否井井有序、忙而不亂)及職工衣著穿戴和精神面貌等。這些從外表體現了企業的安全文化的層次水平,也表明企業安全文化含量的作用及企業員工在市場競爭中的人格外向魅力。因為企業形象是靠員工文化層次的釋放來體現的,當企業安全文化和優質服務的企業形象在社會上樹立起來以后,企業必然會得到社會加倍的回報。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兩個文明的外在體現,能夠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3 員工安全意識形態
生產企業員工安全意識形態是隸屬于企業深層次的安全文化,包括員工的安全生產思想觀念、安全行為準則、安全美學、安全道德觀、安全價值觀,它直接反映員工對企業安全問題的個人影響與自身感情認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企業職工經受社會變革大潮的沖擊,思想活躍,加之企業不穩定因素增加,企業安全工作面臨新的嚴峻的考驗。在這種形式下,單純依靠行政管理與技術手段已難以構建有效的事故預防機制,而必須給企業的安全管理注入更高層次的文化內涵。當前,我國的企業管理從強調以獎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逐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這就需要更多地了解職工的需要、動機、個性、情緒與安全健康。在管理形態上,也從監督管理漸進地向自主管理轉變,要更多地注重職工熱情的激發與參與,使得現代企業管理包括更多的文化內涵,與世界企業高層次安全管理方式接軌。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隨著企業的股份制改制,增強了職工的參與意識;由于企業在股份制改造中對外資的引進,外方投資者從其經濟利益出發,對企業的安全文明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職工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將更加注重生存與安全這種人類最基本的需要;由于職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及九十年代出現的“獨生子女進入企業工作”,年輕的職工將更加重視自身價值的體現。所有這些,不僅使構造企業安全文化成為必要,而且使這種構造變得刻不容緩。現代化企業安全管理是以人為本,以文化為載體,通過文化素質培訓達到安全意識提高,使員工樹立自身的安全價值現和人生觀,自覺地規范本身的安全行為,從而形成企業全范圍內“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圍,為企業安全管理機制創造良好條件。
上一篇:安全文化與安全心理學
下一篇:核安全文化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