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跨世紀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的再思考

2005-11-17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兼議20世紀90年代中國安全文化的科學學說及其學者群

    金磊 徐德蜀 羅云 甘心孟

    摘要:“文化”一詞是過去與現在各種論著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名詞之一,要求學術界都按照同一個定義來使用它當然是做不到,也不必要。但從跨世紀的文化理論建設講,對文化的含義應有一個比較合理且較為統一的理解,否則一切具體化的文化建設將無從談起。正循著這種思路,本文從追溯中外安全文化起源入手,重點研討了本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崛起的安全文化的發展,集中論述了跨世紀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的一系列問題,使安全文化的學問:內涵與外延;使安全文化的學者群即研究機構與學人較為清晰地給描述出來。無疑為發展21世紀中國安全文化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21世紀,安全文化與安全科學,安全文化學人,可持續發展

    一、中國安全文化的演變與發展

    要弄清“文化”的概念必須從內涵與外延兩方面入手。這里只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社會學卷和哲學卷予以說明。社會學卷指出:“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勤勤懇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哲學卷指出:“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議的文化指精神生產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筆者認為現今之所以稱“文化就是力量”有如下含義即文化是現代發展之魂,現代競爭力源于文化力;文化的可貴之處在于其責任;文化的管理效力是于制度中見精神;大量實踐證明比物質資源更重要的是文化等等。

    中國安全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淵源流長。為了生存、繁衍和發展,人類祖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對付災害與猛獸的經驗,找到了維持人類生命運動生存的方式,并不斷創造保障活動的安全環境。這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要,正因為人類不斷地解決物質需要和保障其活動的安全需求,才有了當今的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歷程,實際上是人類文化繁榮的過程。探索和研究文化、安全、安全文化、企業安全文化及其與科技、與其他文化的關系,對推動中國的安全文化建設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類對安全災害認識的深化,人類對安全或災害的認識經歷了無知、盲目、被動的階段,才發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識的、系統的階段,經過世代的創造、繼承、優化、發展,而不斷繁榮的,對中國安全文化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其1.原始粗放的農業到小農經濟發展時期(從遠古到清朝滅亡);其2.作坊小手工業的興起到工業發展時期(推翻封建制到本世紀80年代);其3.市場經濟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然而人民對安全的認識由局部的,系統的安全正轉向以安全系統來實現,由生產領域擴展到人生存和活動的一切領域,人民對風險和災害的認識,從局部有知到開始自覺、自律、自護互救、提高人民的安全素質已在為大眾的需要,這就標志著中國安全文化建設進入大眾安全文化的新時期。在唐山大地震21周年紀念日召開的中國安全文化推進計劃專家座談會上勞動部部長李伯勇強調:安全文化是我國安全事業發展的基礎,任重道遠,并要做好幾個結合。他說:“僅兩年多的時間,安全文化建設的形勢發展很好,無論從唐山7.28大地震紀念到國際減災日、全國安全生產周,有關安全減災文化的呼聲愈來愈烈,如今安全文化的影響已沖出了工業文化的范圍,開始深入發展為企業安全文化、城市安全文化、社區安全文化、居家安全文化、校園安全文化等,可以說安全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與全國科普工作日益結合,安全文化有希望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安全思維,使‘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成為大眾的自覺行動。總體講安全文化的倡導、弘揚和傳播有了較大進展,我十分贊同大安全觀,綜合減災的安全文化可發展的思路。不久前,國務院領導同志批轉了中國安全文化研究會籌委會專家組“關于編研《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的建議”,要求我們認真研究、執行。我認為應將安全文化建設提高到跨世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尤其應將安全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與提高警惕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相結合、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中國需要安全減災的總體發展綱要。中國經濟要高速發展,不有離開安全減災的的支撐條件;人民富裕實現小康水平,更需要小康安全。從大眾和生活及社會穩定看,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不抓公共安全、不抓安全生產是不行的。

    二、中國安全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及貢獻

    1、關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指導思想

    早在1993年下半年,勞動部李伯勇部長曾多次對一些專家、學者和勞動部的領導說,你們要關心、學習“安全文化”,在研究安全生產綜合管理體系的同時,要學習借鑒安全文化。它是轉變安全生產工作觀念和方法的大事,要請些專家、能人研究一下,借鑒核安全文化的經驗,推動安全文化建設,把我們的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來認識。1994年6月,勞動部李伯勇部長在《安全生產報》創刊號上發表《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力度,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來認識》的重要文章。1994年10月20日,李伯勇部長讀完《警鐘長鳴報》社匯報創辦“安全文化”版以及與《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編輯部共同組織編寫《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情況的信后,十分關心安全文化建設,親自寫信給《警鐘長鳴報》社,并對當前安全文化宣傳作了指示:“你們對安全文化宣傳得很好、最好再深入些,使職工既能理解,又能把安全文化在思想上扎根,行動上貫徹,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素質。”這為深入倡導各宣傳安全文化指明了方向,給出了具體方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沛瑤也欣然題詞“普及安全文化知識,提高人民安康水平”,勞動部李伯勇部長為之作了序。1995年1月24日,國務院鄒家華副總理在全國安全生產電話會上指示:“要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力度,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強化全民安全意識。”

    1997年7月末國家氣象局溫克剛局長在致函中國安全文化研討會專家的信中強詞:“您們的思路和建議都很好,符合我國的國情。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作為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頻繁發生,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嚴重。其中,社會各界防災減災和安全意識不強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通過編制《21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組織防災減災和安全管理的研究,開展全民防災減災和安全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和安全意識,推廣防災減災和安全管理技術,最大限度地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保障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我完全贊同。”勞動部李伯勇部長給這次會議及中國安全文化研究會籌委會的賀信,他在信中強調:我十分贊同大安全觀,安全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安全文化是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使“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成為大眾自覺行為的有效途徑。”“國務院領導同志閱批了有關專家提出的‘關于編研《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的建議’,要求我們認真研究,我完全擁護。我認為應將安全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與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結合,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中國需要安全文化的總體發展綱要。”

    1998年3月李伯勇部長在為即將出版的《中國安全減災戰略論》一書序言中進一步強調了安全文化建設不僅會豐富安全科學,更將成為21世紀公眾素質的重要衡量標志之一。

    2、關于安全文化建設的兩次盛會及兩個文件綱領性文獻

    其一,1995年4月上旬,由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警鐘長鳴報》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全國首屆安全文化高級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勞動部、人事部、核安全局、核應急辦公室、安全部、機械部、化工部、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等國家有關部委;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消防協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中國環境保護學會;有關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大中型企業的專家、學者120余名,首次對我國安全文化建設進行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研討。會議通過了給國務院的《中國安全文化發展戰略建議書》。反映了120余位專家、學者倡導安全文化的心愿和為推動對我國安全文化建設,為人民和社會創造更加安全、更加舒適、更加文明的環境的決心。其主要內容是九條建議,全文發表于1995年5月16日科技日報。

    其二,1997年7月28日正值唐山大地震21周年紀念日,中國安全文化推進計劃專家座談會在中國勞動科學院召開,來自國家勞動部、中國氣象局、中國地震局、中華全總、中國船總、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北京減災協會的60位領導、專家出席會議,通報了有關領導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對“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的建議所做的評價及反饋意見;聽取了河南大學出版社會談安全文化書籍出版計劃及設想的報告;傳達了中國安全文化研究會籌委會的工作計劃;特別是發表了21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提出了跨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議的八個構想。全文發表于1997年5期中國安全文化推進計劃專輯(勞動安全與健康雜志)。

    3、關于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學術著作

    (1)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編:“安全文化研討會文集”,1994年3月。

    (2)徐德蜀主編:“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年12月(成都)。

    (3)金磊,徐德蜀、羅云編著:“中國現代安全管理新編”,人民郵電出版社,1995年2月(北京)。

    (4)勞動部安全生產管理局編:“安全文系統工程”,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4月(成都)。

    (5)徐德蜀、金磊主編:“全國首屆安全文化高級研討會文集”,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第五卷(增刊),1995年8月(北京)。

    (6)羅云、金磊、徐德蜀等編著:“安全文化百問百答”,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北京)。

    (7)金磊等主編:“責任重于泰山——減災科學管理指南”,氣象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

    (8)徐德蜀,金磊,張國順主編:“中國企業安全文化管理指南”,氣象出版社,1996年4月(北京)。

    (9)羅云、金磊、張國順主編:“平安人生叢書”——平安童年、平安學生、平安成年、平安老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武漢)。

    (10)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與鍋爐壓力容器監察局編:“中國勞動安全衛生邁向21世紀論文選集”,中國勞動出版社,1996年4月(北京)。

    (11)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編:“第四屆大陸、臺灣、香港職業安全衛生學術研究會論文集”,1996年5月(香港)。

    (12)徐德蜀、金磊、羅云等主編:“安全妙語集萃”,氣象出版社,1996年6月(北京)。

    (13)金磊、金碩、徐德蜀、王陸昕編著:“安全危急自護指南——獻給中小學生及家長們”,龍門書局,1996年10月(北京)。

    (14)徐德蜀編著:“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概論”,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年3月(成都)。

    (15)徐德蜀、金磊、羅云編寫:“學生安全教育讀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7年4月。

    (16)李宗浩著:“第一目擊者”,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8月。

    (17)金磊編著:“城市災害學原理”,氣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4、關于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媒體

    從1993年4月至5月,《中國安全科學學報》編輯部與《警鐘長鳴報》編輯部的兩方負責人在北京、成都兩地面商,合作創辦《安全文化》月末版事宜。首次在全國攜手傳播“安全文化”,開拓安全文化建設領域,至今已連續出版安全文化專版60期,發表各類論文300余篇,為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立下頭功。此外中國安全科學等數十個安全減災類報刊都開辟園地,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國家級重要媒體都作過安全文化的專題節目。1997年3月~1998年8月中國第一份科學·文化大型月刊科技潮雜志發表系列“安全文化建設”專刊,刊發安全文化熱點專題文章;1998年1期~1998年4期在中國科學研究會大型理論刊物發表安全科學與安全文化交叉性專題論文,使學科建設與安全文化的理性相結合,使安全文化擴展到科學學科領域,深得軟科學界學友的歡迎。

    5、關于安全文化思想在國內學術會議上的擴展

    1995年12月6日北京減災協會舉辦的“首都減災,世紀戰略”學術年會上,向社會隆重推出《責任重于泰山—減災科學管理指南》一書,會議重點之一是倡導全民安全文化教育,推出《北京市防災減災全民宣教綱要》;

    1996年10月北京減災協會舉辦國際減災日“城市化與災害”學術研討會,有關作者發表“國外大城市安全防災文化建設對北京的啟示”的論文;

    1997年11月在北京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舉辦的1997年學術年會上,發表了“中國城市綜合減災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問題研究”,著重論述了面向21世紀的小康安全文化建設的系統思考;

    1997年12月在珠海舉辦的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專業委員會“全國高層建筑抗震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中國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1998年5月7日~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國減災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從“城市文化與科學看城市減災的迫切任務”的論文等。

    三、面向未來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1、關于安全文化建設的理論體系

    理論的研究是實踐的基礎和前提。安全文化的理論研究應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就目前的研究情況,主要反映在如下幾方面:

    (1)安全文化要領及定義。

    主要有三種認識:①安全文化是人類安全活動所創造的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的精神與物質的總和。這種認識是以“大安全觀”的概念為基礎,包括企業安全文化、全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這種認識具有主導性。②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以企業安全生產為研究領域,以事故預防為主要目標,在應用領域方面具有“小安全觀”的概念。③安全文化就是運用安全宣傳、安全教育、安全文藝、安全文學等文化手段開展的安全活動。這也是一種在形式上的“小安全觀。”社會公共安全、安全生產已經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項標幟。

    (2)安全文化的范疇

    ①形態體系:安全觀念文化、安全制度(法制)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物質文化;②對象體系:企業決策者、管理者、安全專業人員、工人、家屬等;③領域體系:社會領域;產業、家庭、交通、娛樂、公共場所等,企業領域:工廠車間、班組、崗位等。

    (3)安全文化的價值觀

    ①把安全減災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計劃,安全減災的指標應進入國家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體系;②建立起工傷保險和減災保險與預防事故和災害的良性機制,編制保險技術法規為重點,提高針對災害的保險對策,在各類產業及城市居民中,積極發展以災害補償為目標的保險事業,改變過去單方面抓保護,忽視保險減災的大方向;③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安全減災國家管理機制、安全減災專業人員保障機制和安全減災投入機制;④全國及地方安全減災防災投資決策系統的建立,強化安全減災經濟理論的研究,制定可靠的以量化為基礎的投入產出方案,使風險評估真正進入大中型建設項目中。

    (4)安全文化的綜合減災科技觀

    安全減災作為一門科學理論正在完善和確立中,在國家技術監督局的國標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中明確“安全科學技術與環境科學”分屬一級學科地位,這表明他們具有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安全,人人都在承認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安全科學是一門既非常古老又十分年輕的科學,是認識揭示人們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響的安全狀態及保障條件的本質基本轉化規律的學問。現在的問題是安全科學技術作為一級學科還必須完善其學科體系下的各二級、三級分支學科的子體系。具體任務有:①“九五”全面完成安全減災科技學科體系構建,出版中國的安全減災科學專著及一批指導性教材;②2010年以前應抓實施的安全減災科技工程有:△中國自然災害區劃綜合減災區劃的編制;△中國重大危險源及高風險地區綜合減災研究;△強化以安全減災為中心的減災防災學科基礎性研究;△同時關注安全減災科學及應用技術的研究(即同時關注軟,硬政策及對策);△事故災害風險影響評價技術的工程應用可行性研究。③確立跨世紀安全工程師的知識結構。以跨世紀對安全減災保障科技及人才的要求看“安全僅僅以技術的形式依附于和從屬于局部領域的生產”的安全工作方法已不適應現代化工業所具有的“大規模、大系統、綜合性強等特點”。局部領域的安全技術已很難預防交界面上引發的災難性事故。對距世紀安全減災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必須是全方位的,必須具備安全科學理論體系和系統安全分析方法的專門人才等。

    (5)安全文化的法學體系及制度建設

    法學體系及制度的建設是安全文化的保障基礎,這也是社會安全這一戰略目標的需要,他不因人、因時、因地而具有隨意性。我國目前運行著的防災減災法制體系基本上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因此防災減災法制的任務及目標是:其一,要改變其中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其二,要填補過去法律涉及領域不全的空白如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這樣的大量過去未包括,面在傳統災害定義中也未涉及的公害及特重大事故,這都是現在應補充的關鍵內容。“九五”期間制定中國安全減災基本法規、建立健全中國安全減災法律的實施體系和保障支持機制;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質量、環境、安全體系認證制度的分析研究。

    (6)安全文化的產業化趨勢

    可持續發展思路下安全減災的產業化發展態勢是,一方面關注可持續生產,另一方面關注可持續消費。核心問題是中國公眾尚沒有形成安全文化素質下的對安全自護產品迫切需求性,不僅安全產品種類少,且不少安全產品質量品質差,存在著安全產品不安全的嚴重隱患。此外,必須看到目前世界安全減災產品市場為每年數千億美元,而制造能力不及1/2,中國安全減災類總產業也不過百億元人民幣,差距甚大,但也反映出工作之潛力。此外,發達國家成功的減災經濟證明,僅有成功的安全減災的政策是不夠的,必須有與之配套的減災產品及產業化作為支撐。

    2、關于安全文化建設的應用實踐

    值得注意,安全文化已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思想認識及安全管理文化素質提高的問題。以安全文化為中心的科技與管理眼光不僅關乎過去,更照映未來,安全文化的研討者相信,在本世紀末展開的這場倡導和弘揚安全文化“運動”,其意義和作用會在下世紀中更明顯地體現出來,可謂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文化是歷史的投影,安全文化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它都是時代的產物。需要指出,安全文化不是有人講的“文化安全”,而是一種隨社會發展而出現的安全信息化、安全產業化、安全科教化的現代文化形態,它雖簡單且復雜、通俗又深奧,但它畢竟不是過去的安全管理簡單“翻版”,必須升華,這絕不是故意要將安全文化這實踐性專題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爐灶”,升華及理性深入探索是實踐的新需求。安全文化建設的案例研究就是對一個文化問題和文化過程的刻畫和描述,有它自身的規范和方法,但案例研究重點要突出對企業、對社會、對公眾有指導意義且源于實踐的規律性的內容。從應用實踐出發有幾點思考:

    要點1、安全防災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特殊的科普內容

    之所以說安全防災文化素質教育是一有難度的特殊的科技與科普內容,是因為它所涉及的范圍不是常規科學技術,它專門關注人們生存空間、生產與生活中的人為或自然的危險及危害。不可否認,當代災難來自于現代生活中高層人造空間和機、電、化學、毒氣等物品的危險,來自于風暴、水災、地震、地陷、泥石流等自然巨災。對此人類的基本法寶只有依靠當代科學技術;安全防災自護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教授人們多一份警覺,懂得一些安全自護平安的知識及規律,掌握必要的避難和應急的方法,從而獲得在突發事件到來下臨危應變,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及損失。可以看出,這是與常態教育不同的特殊內容。迄今我國尚缺少必要的教材及教師,最關鍵的是做為各級管理者未提高認識。我以為做為各級管理者要足夠認識災害的巨大社會效應問題;要有特殊的責任感,要善于有效組織平息謠言;要利用必要行政手段支持在大媒體上開辟無償公益型安全講座欄目、要求報刊、電視、廣播不得向特邀專家及有關組織收取宣傳費用。

    要點2、安全防災專家講什么?重在安全啟蒙及應知應會

    從理論上講,社會公眾的安全基礎教育包括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教育,不同層次(如中小學生、大學生、老人等)的安全知識初步教育。安全是與人人相關的普遍問題,每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不僅與行為人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密切相關,而且與周圍相關的人員緊密牽聯。所以,通過社會大眾的安全教育,要讓每一個社會公民認識到,“安全問題人人有責,釀成災禍害人害己”,這對于防范社會公共事故有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對于培養人的安全素質及行為文明有深遠的意義。安全文化與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相同步,需要營造一種和諧、協調、持續發展的安全防災教育的教育環境,已成為社會發展與社會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安全教育的定位是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強化安全教育、灌輸可持續發展觀念,提高國民安全防災參與意識,是社會發展之必需,應告誡公眾的是:(1)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它決定了安全教育的本質。安全問題,說到底是人類生存問題。沒有良好的環境,人類將不能存在,作為生命、生存教育的安全教育,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安全教育是公眾教育,它決定了安全教育的范圍。全球生態破壞及嚴重惡化的趨勢,呼喚人類必須重視環境教育,人們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3)安全教育是世紀教育,它決定了安全教育的跨度。安全教育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延續,它也是終生教育。就社會而言,安全教育以它的歷史證明它的需要,以它的現實強調它的必要,以它的未來顯示它的重要。

    要點3、中國城市綜合減災管理是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1993年江澤民同志指出,要把制定減災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制定減災規劃是防災工作的指導。作為減災科技工作者試就加快城市綜合減災建設再提幾點建議,以反映現代減災的管理思維:

    建議1:強化城市綜合減災管理戰略研究,即呼吁市政府早下決心,盡快成立能決策、指揮、協調全市的綜合減災管理委員會(或稱市應急事務管理局);建議2:強化城市綜合減災的經濟戰略研究,即從市場經濟及國際公益事業工程貫例出發,推出一批集城市減災政策、產業、產品、示范工程為一體的項目、落實小康安全模式;建議3:強化城市綜合減災的文化戰略研究,即其一是提高城市管理者(官員)的安全責任;其二是提高市民(勞動者)的安全生活,安全生產的素質及能力;其三,特別要關注未來建設者——中小學生安全自護養成教育,加強教材編制及教師培訓。建議4:強化城市綜合減災的法制戰略研究,即一方面建立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配套的法律體系;另一方面從立法角度每年應推出“三書”:災害“黑皮書”——城市年度災情報告;災害“黃皮書”——城市年度災害預測建議書;災害“藍皮書”——城市綜合減災年鑒。具體講,城市綜合減災規劃建設必須納入全社會發展建設議程。要加強建筑工程質量和施工現場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質量,這是確保城市減災的前提。尤其應花大氣力從研討貫徹執行國家基本建設程度入手確保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的質量。據有關專家分析,要提高工程防范事故能力,應全方位抓緊、抓好工程決策,應采取立法方式,而基本建設包括四個層次:投資層(政府或投資商),決策層(具體項目的決定者)、技術層(工程設計人員),操作層(施工隊伍)。工程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層和操作層的事,而首先是決策層應考慮的事。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凡立項重大工程都依法由政府直接委派本國或本地區著名的、有權威性的、專家組成審查委員會把關,對不合格的設計和施工方案有權否定,直接對政府負責。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化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在建設項目決策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建立專家審查委員會并賦予審查與否決權,減少并杜絕個別行政長官的干預。相信,安全文化理論及方法的引入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項目安全決策的思路,最大限度地豐富工程及管理決策,使項目決策具有可持續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和县| 随州市| 荥阳市| 荥经县| 深泽县| 孝义市| 新昌县| 博野县| 贵德县| 静宁县| 马公市| 阿拉善盟| 微山县| 重庆市| 鱼台县| 贵定县| 西和县| 墨玉县| 商洛市| 洛隆县| 安平县| 井陉县| 南投县| 尉犁县| 广州市| 武陟县| 金华市| 桃园市| 龙门县| 蒙阴县| 砀山县| 平顺县| 石棉县| 密山市| 井陉县| 宁明县| 新蔡县| 博客| 天柱县| 卢氏县|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