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全文化及其分類和結構
“安全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航空航天界,其目的在于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原則應用到核電廠和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在我國,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始于90年代。
安全文化的定義和其發展的幾個階段
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將安全文化定義為“單位和個人所具有的有關安全素質和態度的總和”。安全文化也是可接受行為的價值、標準、道德和準則的統一體,體現為個人和群體對安全的態度、思維程度及采取的行動方式。
在考慮世界各地的安全文化實踐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對“安全文化”的理解和如何以積極方式對它施加影響方面,單位間存在著實質性差別。
這種差別體現在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表現出對人的行為和態度問題的安全影響的不同認識和接受程度。
階段I.單位視安全為外部要求,而不是有助于其成功的一個行為方面。外部要求是國家政府、地區主管部門或監管機構的要求。幾乎不了解影響安全實績的人的行為和態度問題,而且不愿意考慮這類問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技術問題,認為只遵守規章和條例就夠了。
階段II.處于階段II的單位的管理部門即使在缺乏監管壓力的情況下,也將安全實績當作重要事情。盡管對人的行為問題的認識不斷增加,但在由技術和程序解決辦法構成的安全管理方法中幾乎還未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安全實績連同業務的其他方面,是根據目標或目的來處理的。這類單位開始研究安全實績達到停滯時期的原因,并愿征求其他單位的建議。
階段III.處于階段III的單位已采納不斷改進的思想,并將此概念應用到安全實績的改進中。重視交流、培訓、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效率和有效性。單位中的每個人都能作出貢獻。這類單位中可以看到能推動改進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阻礙進一步改進的行為。因而,人們也就認識到行為問題對安全的影響。對行為和態度問題的認識水平很高,并且正在采取能夠改進行為的措施。
安全文化的分類
安全文化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人的現代生活及辦公中應具備的安全文化,例如:起居安全、使用煤氣安全、一般用電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這是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應具備的安全文化,這個層次稱為基礎安全文化。第二個層次是從事專業性活動的人應具備的安全文化,例如:各種生產及科研活動等,對于工業企業來說這個層次也可以稱為企業安全文化。
基礎安全文化是對全體國民普及的安全文化;專業安全文化則是從事某項專門技術、技藝或管理活動的人應當具備的專門的文化知識和行為素質。
顯然,基礎安全文化是專業安全文化的基礎。另外,由于科學技術的普及,家庭用品及辦公用品不斷向高科技發展,許多專業安全文化也正在不斷向大眾普及,促使基礎安全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安全文化的結構
不論是基礎安全文化還是專業安全文化都包含兩個層次的結構。
第一層次稱為表層結構,它是各種有關安全規范及標準等組成的表現層。表層結構有立約與非立約兩類:立約類是指用一定的形式明確規定出來的內容,包括有關安全的法律、條例、制度、規章、技術標準等;非立約類表層安全文化是指雖然沒有用法規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卻約定俗成在人們心里的內容,如:安全風俗、安全習慣、安全崇尚和安全禮讓等。
第二層次稱為理層結構,這是安全文化的理性部分,包括“安全第一”的科學思想、“安全第一”的道德思想、“安全第一”的經營及生產原則等。這些內容集中體現為“安全第一”的價值觀。
2 安全文化與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勵理論之一。他假設每個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要。
① 生理需要。食物、水、住所、性滿足以及其他方面的生理需要。
② 安全需要。保護自己免受身體和情感傷害的需要。
③ 社會需要。包括友誼、愛情、歸屬及接納方面的需要。
④ 尊重需要。內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認可和關注等。
⑤ 自我實現需要。成長和發展、發揮自身潛能、實現理想的需要。這是一種追求個人能力極限的驅動力。
馬斯洛認為: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另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占據主導地位。如圖所示,個體的需要是逐層上升的。從激勵的角度來看,沒有一種需要會得到完全滿足,但實際情況是,只要這種需要得到部分滿足,個體就會轉向追求更高的其它方面地需要了。如果希望激勵某人,就必須了解此人目前所處地需要層次,然后著重滿足這一層次或在此層次之上的需要。
安全文化在需要層次理論中的分析
從上文可以看出:安全文化,是單位和個人所具有的素質和態度的總和。安全文化也是可接受行為的價值、標準、道德和準則的統一體,體現為個人和群眾對安全的態度、思維程度及采取的行動方式。安全文化建設,是通過建立一個安全的有利于滿足個體的安全需要的整體的安全氛圍,例如安全的生活環境、工作條件等,使個體的安全需要得以充分的滿足。這是就安全文化論安全文化,也就是說,安全文化建設對建立社會和企業的良好的環境,滿足個體的較低級的需要上的作用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實際中,安全文化的建設同樣可以和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些較高級的需要結合起來。例如,通過在企業的職工中,開展共建安全文化活動,可以培養個人之間的友誼和合作精神及鍛煉溝通和接納能力,使每個個體明確自身及他人在安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由此,產生相應的自尊和對他人的尊重,這些正是社會需要和尊重需要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其次,通過將安全文化由“檢控為主”向“自我規管”方向轉化,既由安全文化階段I向階段II過渡,然后再由階段II最終向階段III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加大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其中的比重,最終將安全文化建設與自我實現的需要緊密結合甚至實現最后的統一。
3 安全文化與激勵—保健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國心理學家福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rg)提出的。他認為個人與工作的關系是一個最基本的方面,而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任務的成功與失敗。而個人的態度主要有兩種因素決定,即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保健因素是人們產生不滿意的因素。激勵因素是人們產生工作滿意感的因素。具體地說,激勵因素是指和工作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素。這類因素的改善,或者說這類因素的滿足,往往能給職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勵,產生工作的滿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環境或條件相關的因素。這類因素處理不當,或者說,這類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滿足,會導致員工的不滿,甚至挫傷員工的積極性;反之,這一因素處理得當,則能防止員工產生不滿情緒,由于這類因素帶有預防性質,故稱之保健因素。
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的分類歸納可以由下圖說明:
安全文化在激勵—保健理論中的分析
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使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經濟下競爭的核心將最終歸于人才的競爭。在企業中,良好的安全文化,能為員工創造安全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使員工獲得工作的安全感,這在企業間的人才競爭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然,不同行業中,安全文化的保健因素作用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在化工、能源、航空等行業,安全文化的保健作用會相對強于其它行業。
保健因素(外在因素)
·公司(企業)的政策與行政管理體制
·技術監督系統工程
·與上級主管之間的人事關系
·與同級之間的人事關系
·與下級之間的責任感
·工作環境或條件
·薪金
·個人的生活
·職務、地位
·工作的安全感
激勵因素(內在因素)
·工作上的成就感
·工作中得到認可和贊賞
·工作本身的挑戰意味和興趣
·工作職務上的責任感
·工作的發展前途
·個人成長、晉升的機會
消除企業中的不滿意因素只能帶來平和,而不一定對員工有激勵作用。安全文化如果只是從這個層面出發的話,它只能安撫員工,而不能激勵員工。要想達到真正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必須注重將安全文化與激勵因素(Motivators)結合。
首先,可以通過明確安全責任的方法,使個人產生安全責任感;其次,使用賞罰分明的手段使良好的安全行為、價值觀等得到認可,激勵安全文化發展方向;然后,積極鼓勵個人主動參與到安全文化的建設中去,激發其對本職工作及安全文化建設的興趣,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最后,使個人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形成安全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
4 安全文化與奧運北京
我國政府已經向全世界承諾,到2008年把一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和人文奧運展現于世人面前。北京要辦好這樣一屆奧運會,必須將安全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國際性都市的重要部分納入議事日程,這不僅能為奧運營造一個安全的良好環境,而且對北京城市建設具有長遠的積極作用。
但是,如今北京的安全文化的實際狀況,卻不得不讓人憂慮。筆者曾經于2002年3月底在北京市某家大型化學試劑銷售公司的營業部進行一次小型調查。調查對象是正在購買或剛剛辦完購買手續的購買品中含有化學危險品的顧客群。調查結果表明:在抽查的41名顧客中,有19名顧客不能對化學危險品作出正確的基本認識判斷。占總調查人數的46.34%,只有21名顧客能對已購買的化學危險品作出比較正確的認識判斷。而且,調查個體中,大中專院校、醫院和科研院所的人員占其中將近一半的比例。另外,有11人采取公共汽車、火車等公共交通方式運輸危險品,占總調查人數的26.83%。其它的采取自備汽車、自行車、步行等方式運輸化學危險品。從這一調查不難發現:北京現有的整體安全文化水平仍然十分的落后,而安全文化建設又是一個不可能在短期速成的系統工程,所以,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北京的安全文化建設已經不能再只是紙上談兵的文字功夫,而是必須從實實在在的工作中有計劃、有重點和采取科學方法逐步深入了。
在安全文化的建設中,適時地與管理的需求層次理論和激勵—保健理論結合,形成安全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把如何開發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放在最終目標來考慮,必將使北京的安全文化建設成為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業。
上一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與企業員工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