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安全知識體系、安全價值觀念、自下而上方式構成意識和物質形態的復合體。它包含“一個組織的個體和團體價值、態度、觀念、能力和行為方式。”安全文化是實踐的產物,是歷史過程的積淀。雖然如此,但安全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并未被人們廣泛接受。這是因為:一方面安全文化概念出現的歷史并不長,特別在我國傳播還不到10年;另一方面人們在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上缺乏安全文化素養。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闖紅燈、酒后駕車、違章作業以及近年來發生的飛機爆炸、火車出軌、輪船沉沒、汽車碰撞等事故,無不與人們安全意識薄弱,安全素質低下,安全投入不足密切相關。而這些正是需要建立交通安全文化的必然前提和現實需要。
開展心態安全文化建設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加強交通安全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安全意識,從心態上開展安全文化建設。所謂心態安全文化即人們的安全觀念在社會實踐中的活動過程。交通運輸行業建設心態安全文化就是要使從業人員樹立起“安全第一”的觀念,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自覺按章辦事。
建設心態安全文化,一要加強交通安全宣傳,增強人們的安全意識,為建設交通安全文化提供社會基礎和環境。特別是要提高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形成“生命第一”的觀念。其次,正確認識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沒有安全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三要開展全員安全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素質。交通安全工作的好壞與從業人員的關系最直接,與他們的安全意識、安全技能最密切。因此,交通從業人員、特別是交通企業領導,必須努力提高對安全與生命、安全與經濟關系的認識,具備行業規定的職業技能。
開展物態安全文化建設夯實交通本質安全基礎
安全文化既包含精神產品,也包含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產品,謂之物態安全文化。開展物態安全文化建設就是憑借資金投入來改善物質環境,達到一定的安全度。從安全經濟學的角度看,預防性的投入產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產出比。無數事實表明,為了節省開支而降低安全成本的投入,一旦發生事故,企業的損失會更大。所以在安全建設上既要加強對人的安全教育的投入,更要加大對安全硬件的投入,實現本質安全。一些交通企業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不僅不愿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也不愿在安全設施上進行投入,船舶設備設施差,安全得不到保障,這是近年來個體船舶企業事故多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加大對安全的資金投入,是當前實現交通本質安全的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船舶企業開展物態安全文化建設,促進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從管理角度看:一是要嚴格市場準入,將安全投入不足的企業、船舶杜絕在運輸市場之外;二是嚴格監督檢查,使不合格的企業、船舶難以生存與發展;三是用法律法規來規范,促使企業加大投入;四是規范市場行為,形成優勝劣汰機制,促進交通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實現本質安全。
開展制度安全文化建設保障安全制度嚴格執行
制度安全文化建設即通過安全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來實現安全。制度安全文化建設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制度的創建,二是制度的貫徹執行。制度的創建包括上至法律法規下至單位的規章制度。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亙古不變的制度。交通安全制度的創建、也要按立、改、廢的原則,與時俱進。對不適應時代要求、不符合交通運輸發展的法律法規,要及時廢止或修改完善,并根據市場發展趨勢及時建立新的安全制度,以適應并促進交通運輸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制度執行得好與壞是檢驗制度建設成敗的關鍵。現在,我們所欠缺的主要是制度貫徹落實不夠。開展制度安全文化建設除了要抓好安全制度創建外,重要的是抓好制度的貫徹執行。貫徹落實制度重在一個“嚴”字。準確地說,就是在交通安全工作中,制度一定要嚴格,組織一定要嚴密,紀律一定要嚴明,作風一定要嚴謹,處罰一定要嚴肅。
開展行為安全文化建設促進交通安全根本好轉
安全工作好壞優劣最終要通過行為反映出來。心態安全、物態安全以及制度安全最終要通過行為安全來實現。
建設行為安全文化首先要學習安全行為規程。培養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交通系統職工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對于交通系統職工來說,要做到交通行為安全,必須學習和掌握安全規定,懂得和遵守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因此,交通系統必須加強對職工的安全規范知識培訓。通過規范化培訓,使每個職工都明確自己的崗位規范和工作程序,掌握交通安全管理規定。其次,要養成遵章守紀的習慣,而且管理部門要作出表率。此外,有關部門還要進行嚴格的監督檢查,促進人們的行為規范。交通行為安全主要靠從業者個體“自律”行為來實現,但實踐證明,行為安全光靠個體或者某些團體的自覺性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監督檢查,實行“他律”。只有“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才能促進行為安全從必然王國升華到自由王國。
安全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親和力和預防功能受到社會和企業的重視。交通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實現,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如何理解和建設企業安全文化
下一篇:提高建設安全文化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