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炭企業異地創業步伐加快,在“以人為本”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構建和諧礦區正在逐步推進的情況下,把安全文化建設滲透到異地項目部安全管理之中,使得生產一線職工對安全生產形成一種習慣,養成一種自覺,鑄成一種文化,這無疑是異地項目部做好安全管理的一種最高境界,同時對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樹立“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營造安全文化建設氛圍。
不斷提高煤炭企業從業人員素質是實現安全生產的可靠保證。當前,各大煤炭企業到異地圈占資源,異地項目部勞務派遣工隊伍也隨之壯大,他們的文化程度低、安全生產意識差,無時無刻不在制約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要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勞務派遣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圍繞人的行為,采取“多層次、低重心”的管理手段,將工作的重心下移,全面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夯實企業發展基礎。一是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大張旗鼓地宣傳推廣安全生產先進典型和工作經驗,使職工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積極開展“安全明星”評比活動,讓所有的職工都參與自薦和推優,使職工在參與競爭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用身邊的典型教育自己,爭當安全生產的模范先鋒。二是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根據不同時期的安全重點,針對采、掘、機、運、通五個工種,圍繞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安全必知必會知識及崗位操作要領等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知識競答,不斷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三是加強職工技術培訓。制訂培訓計劃和培訓方案,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職工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強化崗前學習,發揮班組長、生產骨干、熟練工的示范帶頭作用,使職工的安全生產操作技術進一步提高、井下工程質量進一步加強、文明生產環境進一步優化。
優化安全環境,提高安全文化建設水平。
企業要通過優化安全生產環境,不斷夯實安全發展基礎。一是強化安全意識教育,優化安全生產“軟環境”。安全生產執行不力,落實不下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少數職工對安全生產存有僥幸心理,缺乏安全生產的相關技能,或者是憑經驗、耍大膽,使重復性違章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解決諸如使安全管理嚴不起來、規章制度落實不下去等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優化“軟環境”,努力實現職工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生產理念轉變。首先要采取強制管理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為,使個人活動、行為受到安全生產管理要求的約束,讓職工在工作中自覺遵章生產,遵守紀律,不出偏差,從而實現有效的安全生產管理。其次是要培育員工安全價值觀。二是強化生產現場管理,消除隱患,優化安全生產“硬環境”。首先要適時進行安全評價,采用系統、科學的方法辨識系統存在的危險因素,并根據其事故風險的大小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以達到實現系統安全的目的。其次以工程技術手段解決安全問題,盡可能選用本質安全型設備和工具,即使發生故障或誤操作,設備和系統仍能保證安全。最后要重視作業環境對人心理的影響。據調查表明,有83%的作業者認為在生產作業中受到浮躁及雜亂環境的影響,極易迅速導致情緒的變化,加劇了工作注意力的分散,極易誘發潛在的不安全行為,增大了事故發生的概率。因此干凈整潔的作業環境,分明的設備顏色及安全標志牌、警戒線,對穩定人的情緒,集中精力,減少發生事故的誘因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強化“德法并舉”法制觀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是經過論證,并經反復實踐檢驗,總結出來的科學經驗。它既是煤礦企業安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加強企業法律、法規建設,保證企業安全生產、健康發展的有力武器。由于異地項目部勞動關系錯綜復雜,牽涉到法律、法規的工作也形式多變。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要堅持把法制宣傳教育列入安全培訓班、上崗培訓班等內容中去,普及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組織職工深入學習《安全生產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合同法》、《勞動法》、《信訪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與宣傳,教育引導廣大職工知法、懂法,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企業和職工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經常開展“違章”就是“違法”和“安全與法”大討論活動,讓職工在活動中受到浸染,得到釋疑解惑,并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使廣大職工充分認識到本崗位的法律責任、行為準則和工作標準,把自身的個人行為變為社會的法律責任,明確“章”與“法”的內在聯系,樹立法制觀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覺性。
異地項目部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又不能流于形式、只圖虛名。只有務實的策劃、扎實的工作,才能將安全文化建設抓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