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電力企業安全文化作為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帶動了全新的價值觀念,在“關注安全,關愛生命”及“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下弘揚和倡導安全文化建設已成為現代電力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主流,并逐漸為大家所重視。
一、變電站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變電站作為電力企業和電力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可靠穩定運行直接關系著電網的安全,建設高質量、高可靠性的變電站無疑是電網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中首先應解決的課題。變電站的安全文化建設應借助于其既定的安全生產目標,全面增強運行作業人員的向心力、凝聚力、持久力,從而實現預防事故、安全生產的最終目標。從2004年開始,集團公司就以標準化變電站創建為起點,邁出了變電站安全文化建設的第一步。
變電站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以涇陽供電分公司蔣劉變電站為例:蔣劉變電站是一座35kV地區電網終端綜合自動化變電站,配電裝置均采用戶外半高型布置, 35kV進線電源兩回,10kv出線3回,主變3臺,裝見容量14600KVA,現肩負著太平、高莊兩個鄉鎮,44個行政村、7.48萬人口的工農業生產供電任務,供電面積113.1平方公里。表面看來蔣劉變電站生產條件和作業環境不是很復雜,但是這種表面現象卻恰恰將危險的因素進行了很好的隱藏,運行人員長期在這種看似“簡單、安全”的環境下工作,思想麻痹大意就成了一種必然,從而忽視了危險因素的存在和威脅,如果安全管理工作稍有疏忽遺漏,潛在的危險因素就可能隨時被觸發而轉化為現實的人身、設備事故。因此以變電站運行員工為主體、以電力企業“安全生產,以人為本”指導精神為核心,全面建設變電站安全文化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通過變電站的安全文化建設,達到用文化指導人、激勵人、約束人、規范人、保護人,使作為安全生產保證體系主體的職工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從各個方面對安全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全面配合,進而獲取最大化的生產效益。
二、安全文化的組織實施
第一、構建安全文化建設的基礎
安全文化建設過程,就是安全管理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轉變、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安全文化建設是為了實現人員、設備、管理三個要素的最優組合,達到協調發展,因而在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和設備、技術裝備水平的同時,首先要合理確定班站第一責任人與各位運行人員在生產運行中的位置及應負的安全責任,在此基礎上:
(1)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制。大家應該對 05年4月29日 靖邊縣電力局35KV東坑變電站的人身死亡事故記憶猶新吧!29歲的年輕女站長,在沒有辦理工作票的情況下,也未填寫操作票,又單人操作,無人監護,用萬能鑰匙打開開關網門,未驗電便掛接地線,同時未戴絕緣手套,未傳絕緣靴,造成觸電死亡。這一系列的嚴重違章,大家很難想像事故是在變電站的第一責任人身上發生的,更難想象的是事故發生當時,主管生產副局長、生產科長也在現場!主管領導的一句現場命令,省去了中間繁縟的細節,這樣“隨意性”配合倒是“挺好”,卻直接取走了操作人的性命。這起事故反映出在進行日常的生產工作中,各級人員對其應付的安全責任幾乎是無知的,作為一名生產科長,職責是什么?作為一名變電站站長,職責又是什么?如果一個企業,各級人員對自身責任都不清楚,企業又怎能安全、健康發展?所以,我們進行安全文化建設,首先應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堅持“管生產必須管安全”、“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員性的安全管理,形成目標、任務、職責、程序、權限互相協調配合的有機整體。
(2)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的前提是各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的全面完善,達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范:1、規范術語:制訂設備術語名稱標準,對設備名稱、操作、聯系用語等進行規范;2、實施標準化作業:結合集團公司變電運行標準化作業管理規范,使操作、設備缺陷處理、定期檢查工作等均實行標準化作業,達到每項作業前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和必要的安全作業條件都進行嚴格、全面的確認,提高作業安全可靠性。3、修訂完善各項規程,尤其是對主設備等潛在危險點較多的設備設專人建檔管理,全面掌握設備運行水平,同時開展安全性評價,作為制定“兩措”的依據,實現計劃整改,以此作為安全管理制度、標準、規定的延伸和補充,使安全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3)規范安全檢查程序,保證“四查”到位。 “查思想”,使員工擺正生產與安全的關系,真正樹立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觀念;“查制度”,進一步完善有關安全規定、辦法,促進職工遵章守紀的自覺性;“查隱患”,督促安全隱患整改,創造安全生產條件;“查措施”,督促管理人員在安排、指揮現場工作中,認真履行其安全職責,把好安全關,杜絕違章作業、冒險作業的行為。
(4)提高安全檢查的針對性。安全檢查是確保安全生產的主要手段,有檢查才有發現;安全檢查的目的在于整改,有整改才有進步。通過有組織、有步驟的安全大檢查,可以調動各級人員的積極性,及時發現設備、設施存在的缺陷和隱患,制定計劃,限期整改,以維護現場安全。蔣劉變電站在安全檢查工作中摸索并總結出以下方法:1、制訂安全標準檢查表,明確檢查內容、發現問題、整改責任人、整改期限;2、安全檢查實行檢查、整改、復查、再整改的閉環管理方式,確保各項整改內容按期全面完成,使生產現場存在的隱患和缺陷及時得到治理;3、 確定查思想、查制度、查隱患、查措施的“四查”方式;4、在檢查中利用自查、互查、上級查的方法上,并采用日常與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取長補短,做到早發現、早治理;
第二、開展喜聞樂見的安全教育活動
安全教育活動是安全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其目的是幫助職工正確認識和掌握安全生產規律,提高職工安全生產技術水平,認真遵守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從根本上確保安全生產。(1)安全教育要在明確教育對象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內容、確定教育時間,使安全教育收到實效。變電站應確定五類教育對象,一是班組長的安全學習和安全教育,因為班組長是生產第一線最直接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二是新進人員的安全教育,他們對廠規廠紀、生產現場、危險源點及不安全因素不熟悉,易觸發不安全因素,繼而轉化為事故;三是調崗、復工人員及“節后收心”的安全教育;四是在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等“四新”前,因員工對作業的危險因素預知能力低,缺乏經驗易發生事故。應進行新操作方法和新工作崗位的上崗安全教育;五是安全繼續再教育,隨著科技更新和生產發展以及時間、環境的變化,學習安全管理知識,借鑒安全先進經驗和現代安全管理技術,促使安全管理工作上臺階。(2)開展“我為安全做什么”的專題討論活動,使每一位職工在明確安全生產重要性的同時,確立自己在日常生產、生活應該怎樣從自身出發,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3)寓教于樂,開展安全辯論、安全演講、安全論壇、安全知識競賽、技術大比武等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安全教育活動。 形成濃厚的“學習安全知識,參與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圍;(4) 應對職工進行定期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安全生產技術、技能培訓;(5) 注重靈活運用各類媒體、媒介方式進行安全講座、知識競賽、安全演講、事故案例分析、技術交流、安全座談會等,豐富安全文化內涵;
第三、優美和諧的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規范人的行為
優美和諧的環境不僅表現在自然環境的建設,它還應該體現在:視覺識別系統標識的規范使用;學習型班組建設的標語和警句合理提倡;切合實際的學習記錄;現場各類安全標志、安全警示線規范使用以及營造班組團結協作的和諧工作氛圍一步等。變電站優美和諧的環境體現著對設備的悉心呵護,體現著對堅守在電網最前線的運行人員的一種關愛,是設備、制度、素質的外在展示。
第四、有必要進行情緒分析,掌握員工心理狀況。人的體力、智力和情緒是呈周期性變化的,為此,及時發現和檢查職工的精神狀態,尤其是在員工家庭狀況、工作崗位發生變動時,要及時進行疏導,可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最后,安全文化建設的本質是實現“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核心是樹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觀念,目標是達到安全保產、杜絕各類安全事故。近幾年來,集團公司不斷加大變電站老舊設備更新改造的力度,變電站的設備狀況明顯改善;全面推行了標準化管理,貫徹變電站管理規范,制定了集團公司設備質量標準、管理維護標準;推行危險點分析和預控等,使變電站的管理模式、制度建設前進了一大步;改善變電站生產環境和員工的生活環境等措施也正在逐步實施。我們變電站在安全文化建設中可結合本站實際情況在設備、制度、素質、環境建設方面凸顯自身特色,不斷提高工作的質量意識和質量標準,不斷擴大熱愛本職崗位,技能精湛的員工隊伍,形成以人為本、優美和諧的工作環境。我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集團公司系統安全文化建設一定會碩果累累,長治久安的安全生產局面一定會實現。
上一篇:淺談電網企業安全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