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訪華時說,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前一階段抗擊冰雪災害中所表現出的團結和努力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這種印象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整體印象一脈相承: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有些地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被理解成了唯經濟建設中心,政府強勢主導經濟增長,荒廢了社會治理的天職,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和沖突。這似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一味強調經濟增長,從伴生了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導致高昂的社會成本。
當下中國社會處于矛盾和沖突的高發期,此次南方雪災凸顯了社會公共治理的軟肋。比如,數萬人聚集火車站幾天,管理部門除了維持治安外,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疏散、救濟措施。
進入農歷新年后,全國各地天氣逐漸好轉,溫暖的陽光又重新普照大地。然而,冰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卻不可能隨著將要融化的大雪一下子消失。
前一段時期電煤供應緊張,一些媒體竟將其歸咎于小煤礦的整頓關閉工作過于嚴厲。在這種誤讀面前,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安全生產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事實是:整頓關閉小煤礦淘汰了落后生產能力,發展了先進生產力,對于防范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溫家寶總理在前一階段全國煤電油運保障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落實各項安全措施,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強調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要切實抓好安全生產。
這是穿透問題實質的敏銳目光,是對安全生產的深刻解析。而李毅中局長的表態,則更代表了安全監管工作者的決心: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尤其在目前情況下,密切關注各類企業安全生產動向,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安全生產各項措施。
風雪過后,我們欣賞彩虹如初,我們更欣賞突破陳舊發展觀的勇氣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