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二百位帝王中,有一顆特別璀璨奪目的明星,他就是康熙大帝。民間關(guān)于這位皇帝的印象也許僅僅局限于他在位時期所做的一系列決策:智擒鰲拜,剿撤三藩,南收臺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等等。殊不知,康熙也是歷史上經(jīng)歷地震災害最多的皇帝。
在康熙執(zhí)掌朝政61年的時間里,光大地震就經(jīng)歷了五六次之多,其中包括康熙七年(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師8級地震、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臨汾8級地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寧夏中衛(wèi)7級地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河北沙城6級地震等。
康熙七年的山東郯城大地震,是康熙皇帝經(jīng)歷的第一次,也是最慘烈的一次地震。那之后,他在位期間又經(jīng)歷了幾次大的地震,但由于他施政英明,在安撫民眾及災后修養(yǎng)生息方面采取的措施得力,社會經(jīng)濟基礎(chǔ)依然穩(wěn)固,“康乾盛世”依舊輝煌。
下面僅以康熙康熙十八年京師大地震為例,看看康熙皇帝是如何開展抗震救災工作的。
京師8.0級地震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曾經(jīng)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區(qū)之一。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邊地區(qū)發(fā)生了該地區(qū)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地震。震中位于平谷、三河,震級8.0級,范圍波及河北、山西、陜西、遼寧、山東、河南等省,破壞十分嚴重。根據(jù)文獻記載,僅北京一地就造成12700余間房屋倒塌,18000余間房屋損壞,近500人被壓致死。
先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情景:
“本月二十八日,巳時,地忽大震,通州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如小舟遇風浪然,人不能起立,凡雉堞、城樓、倉廒、儒學、文廟、官廨、民房、樓閣、寺院無一存者。燃燈佛塔自后周宇文氏時建,歷今二千余年,同時傾仆。周城四面地裂,黑水涌出丈許,月余方止。壓死人民一萬有余。城內(nèi)火起,延燒數(shù)十處。張家灣、漷縣也然。自二十八(日)以后,或一日數(shù)十動,或數(shù)日一動,經(jīng)年不息。孤山塔亦同日傾仆。小米集地裂出溫泉。順義縣地震,民居盡圮,地裂尺許,中出黑水。密云縣地震,壞民居無數(shù)。延慶州地大震,河水蕩動幾竭。平谷縣忽地底如鳴巨炮,又似數(shù)千馬颯沓而至。始而廬舍搖蕩,如舟在風浪中,繼則全然傾圮,壓斃者無算。其生者亦咸破顱折體。頃又聞地而沉,爭登高以避,蓋地裂丈余,黑水兼沙從底涌泛。有騎驢行道中,遂裂而墜,杳無形影。邑東山多崩陷,海子莊東南有山長里許,名鋸齒崖,參差峙立,形如鋸齒,蓋地震搖散而未崩陷者,其他斷如刀切而存其半者,皆崩而陷入地中者也。又大辛齋莊南有磚井歪斜,人呼為搬倒井,亦地震移動之所致。是時城鄉(xiāng)房屋塔廟蕩然一空,遙望茫茫,了無礙隔,黑水橫流,田禾皆毀,人多無食,闔境人民逃亡逾半。”
這是官方記錄,而據(jù)民間人士董含在《三崗識略•京師地震》中記錄:
“官民震傷不計其數(shù),至有全家覆沒者……內(nèi)外官民,日則暴處,夜則露宿,不敢入室,晝夜不分,猶如混沌。朝士壓死者則有學士王敷治、員外王開運、總河王光裕……積尸如山,莫可辨識……有李總兵者攜眷八十七口進都,宿館驛,俱陷沒,止存三口……三海關(guān)、三河地方平沉為河……”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當時的皇帝康熙是怎么做的呢?
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下發(fā)“罪己詔”
面對如此嚴重的災情,康熙首先發(fā)了“罪己詔”,言道:“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xié),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yè),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他還遣官告祭天壇,并數(shù)次率諸王、文武官員詣天壇親行祈禱。雖然這些舉措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于救災無益,卻在客觀上促使整個統(tǒng)治階級關(guān)心民情。
迅速發(fā)放賑災物資
康熙政府應對京師地震,發(fā)放的賑災物資,除錢款之外,多是急需的糧食、醫(yī)藥和棺木。
地震后,康熙皇帝下令“倉庫銀米賑濟”,在各地開設粥廠,并讓太醫(yī)院給受傷災民送醫(yī)送藥。諭令八旗各佐領(lǐng)下的富裕官員,出資救災,以使“貧困之家,早獲寧居”,各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參領(lǐng)親自前往災區(qū)一線考察,避免遺漏。同時要求戶、工兩部迅速制定救助措施,盡快查明壓埋在民居和各寺廟內(nèi)的死者數(shù),并命令兩部選派官員攜帶賑災銀兩前往巡查,一面督察工作,一面賑濟災民,盡快掩埋死者,“有主動收殮者,即給銀兩;無主收殮者,著所遣司官,同地方官,設法埋黎。”
針對地震造成的房屋塌壞,內(nèi)務府大臣奏報維修工匠“不敷使用,請雇官工,每日開支工飯錢”,康熙帝皆批準施行。凡民間毀損房屋,能憑借個人力量維修的,官府不再撥付本不寬裕的資金,而是集中財力物力支援貧困百姓,幫助他們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若是官紳富民愿意出資為災民修理房屋,官府酌量給予獎勵。
由于當時救災抗災能力有限,凡是被壓埋未及時獲救者,基本沒有生還的希望。所以救災的對象主要是失去居所的人們,盡量保證他們的衣食居住,不致因饑餓和疾病死亡。
減免災后賦稅
震后3個月,康熙又批示減免災后稅收,并實行“溯及過往”的政策,即除發(fā)給死者棺殮銀每人五兩五錢、減免當年全年應交錢糧之外,還把百姓尚未交納的上一年度錢糧一并免除。
對于脫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商人群體,也有幫扶措施。有些商人原本依靠官府提供的資金租房經(jīng)商,地震后鋪房、住房倒塌,產(chǎn)業(yè)無存,生計無著落。對此,官府均酌情給予賑濟。
其實,對于賑災而言,長久之策還在于減輕災民經(jīng)濟負擔。歷朝歷代,當自然災害發(fā)生時,官賑的重要手段就是減免錢糧稅收。
開礦富國
為了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彌補國家財力之不足,康熙還指派地方官員,開發(fā)金、銀等礦山,以充實國庫。
地震發(fā)生后,康熙密諭鎮(zhèn)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安珠瑚,稱“近來因京城地方地震,朕晝夜不安”,隨后話鋒一轉(zhuǎn),談到主題,“朕前聞得,寧古塔、吉林、盛京、遼東等地有含金、銀、銅、錫、鉛之沙子……似與國用,大有裨益。”原來康熙惦記的是北方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的確,大災發(fā)生,國家瞬時蒙受嚴重損失,而眼下又面臨著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開礦顯然是開源增收的好辦法。所以,在諭令結(jié)尾,康熙帝囑咐安珠瑚要細加訪查,調(diào)研開礦是否可行及利弊所在。
僅一個月,安珠瑚即查訪明白,密奏康熙帝,稱寧古塔地方礦產(chǎn)可“長久大量開采”。盛京地方礦產(chǎn)由于牽涉先祖靈寢,且地方人員繁雜,不便開采,但也可派人詳細考察。康熙接報后,遂指派官員,開始辦理開礦事宜。
如果排除救災意愿,在任何時代,救災的成效與綜合國力都是成正比的。國家富強,在遇到災亂等不可抗力的破壞時,才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地做出反應,最大限度地開展援救活動,將損失降到最低。正是由于康熙帝有此認識,也正是由于他心系國計民生,才能指揮若定,把握救災全局,做到了短期救災措施積極有效,長期救災方案明確可行,在營救、濟貧、撫恤等方面,做到了既有銀錢、糧食、醫(yī)藥等實物賑濟,又有減免賦稅等政策性救助措施,將抗震救災有效地開展起來,促動了生產(chǎn)恢復和經(jīng)濟發(fā)展,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親撰地震論文
眾所周知,康熙是一位勤奮好學、學識淵博的皇帝,也是一位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較多的最高統(tǒng)治者。對親身經(jīng)歷的幾次大地震,他并不拘泥于固有的迷信,而是試圖以新的思想學說做出科學的解釋。他的思想中有許多積極的成份,其中以實踐思想最為突出,反對“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思想。
他還受外國傳教士南懷仁的“氣動說”影響,結(jié)合具體的地震資料,形成一套自己的地震理論。康熙六十年(1721年),他又將自己的理論寫進了一篇《地震》的論文中。他認為“大凡地震,皆由積氣所致”,“深則震雖微而所及者廣,淺則震雖大而所及者近”,講出了地震成因及震源深度與地震烈度的關(guān)系;“既震之后,積氣已發(fā),斷無再大震之理”,是說大地震之后,不會再發(fā)生大的地震;“西北地方,數(shù)十年內(nèi),每有震動,而江浙絕無”,講的是地震地區(qū)分布的不平衡,西北地區(qū)多,江浙一帶少;“今泛海者遇地動,無風而舟蕩搖,舟中人輒能知也”,是說地震能引起海水振蕩……他的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在當時科學并不發(fā)達的情況下,身為皇帝,能對地震作如此深入的探討研究,并獲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實在難能可貴。
上一篇:“習焉”不可“不察”
下一篇: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