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指差”就是當我們走在十字路口的時候,首先要停下來,然后用手先指左邊,然后是自已的正前方,然后是右邊,并且目光要注視手指的方向,經確認才能通行。“指差呼”是危險預知方法的組成部分,“指差”是指用手指指示,“呼”是高聲的呼喚即口誦確認,心手并用,以達到減少人失誤導致意外的效果。“指差呼”是一種提高精神狀態的有效方法,目的是提高員工的自覺性及提高行動的準確性,避免因人為疏忽、錯誤或誤會而引起的意外。“指差呼”是推行“零事故運動”的重要活動。公司開展指差活動并高度重視,曾多次由制造部部長親自帶隊的幾位領導,在員工上下班的時候,站成一排拉著“請各位員工自覺指差”的橫幅,親切地向每位員工打招呼問好,以此提高員工的指差確認意識。
有人說指差呼活動這是做作,是小題大做。難道果真如此?
小題大做抓安全,說的是抓安全的工作方向問題。安全工作是企業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滲透于單位建設的方方面面,無時不有,無所不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把握不好都有可能引發問題的發生。正如大家熟悉的一首民謠:“丟了一個釘子,壞了一個蹄鐵;壞了一個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國家”。這種效應告訴我們,極其細微的小問題也會釀成大事故。“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事故源于瞬間的麻痹,安全來自長期警惕”。在筆者看來“麻痹”與“警惕”是對我們的工作態度以及責任心的強烈拷問:假設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在思想上存在麻痹大意和僥幸心理,安全意識淡薄,習慣于馬虎湊乎,缺乏敬重生命的責任心,能把安全掛在心上么?能做到精細規范么?能確保安全生產么?肯定不能,肯定要埋下禍患。記得第一次讀這篇《每個人只錯了一點點》這一文章時,心情非常沉重,仿佛看到那21名船員在蒼茫的大海上,在“環大西洋”號海輪里,在自責,在嘆息,在驚恐,在掙扎……,掩卷沉思,想到的是“細節”和“責任心”兩個詞,是對細節的疏忽,是責任的缺失,才釀成了這一船毀人亡的悲慘一幕。雖然他們只是錯了一點點,或許對于他們來說只是極其稀松平常的一點點,但無論“環大西洋”號在當時是多么先進、多么堅固,卻無奈于那一點點錯誤。由此想到在我們企業發生的安全事故,絕大多數不正是因為忽視細節、忽視規章制度才造成的嗎?事后分析起來都會發現,有的只是一次漏檢,有的只是早走了幾步,有的小到只需多說一句話就可以避免慘劇的發生。由此很多人生出“碰巧了”,“真倒霉”,“如果是……就……”之類的感嘆。但如果僅限于此,說明并沒能領悟透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事故乃至慘劇還將因其他細節的疏忽而發生。因為如果不能建立起對規章制度的敬畏心理和對細節的深層關注,時間一過,照樣會產生對細節的麻木和對規章制度的漠視。
安全時期抓安全,說的是抓安全工作的觀念問題。安全工作沒有“和平時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什么時候麻痹大意,什么時候就會吃苦頭、摔跟頭。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單位和同志在相對處于平靜的時候,便有一種僥幸心理,從而放松警惕,忽視防范,結果使偶然變成了必然,僥幸變成了不幸。“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把可能發生的問題想周全,把安全措施訂仔細,把防范工作做扎實,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動權。要善于從平靜中看到不平靜的因素,在安全中看到不安全的隱患,千方百計地把安全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多做未雨綢繆的工作,少搞臨渴掘井的工程,才能切實將苗頭和隱患禁于未萌,止于未發。實踐證明,這措施、那制度,只有思想上警鐘長鳴,常備不懈,才是最好的措施。
上一篇:農夫、兔子
下一篇:解析安全管理中的“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