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克清,1942年生于湖北。1963年畢業于武漢化工學院基本有機合成專業。1965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鄭州培訓班學習法語。先后在沈陽化工廠、遼寧省石油化工廳、化學工業部化工司、沈陽安全工程研究所任職,擔任過技術員、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所長等職務。現任南京工業大學安全工程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安全工程研究所所長。
只要行業管理和基層(基礎)工作兩個“輪子”轉起來了,安全工作就不會搞不好。
安全生產最怕運動
安全生產最怕運動,原因是什么?這,你得先知道什么是安全。那么什么是安全?你得知道安全需要什么樣的基本條件?安全的基本條件又是什么呢?安全的基本條件是正常、平衡、平穩。而運動正是對安全基本條件的一種擾動,所以說安全生產最怕運動。崔克清面對當今一些泛泛的運動,毫不保留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崔克清,這個先后在工廠、科研單位、政府機關當過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和所長,現在是南京工業大學安全工程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的教授,歷來出語驚人。
崔克清認為:泛泛下號召、下命令是收不到治本效果的。現在總強調國家的政策方針落不到實處,主要原因是缺乏專業性的服務體系和管理體系。許多事故說明,一個完整的、有效的、相互銜接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泛泛的轟轟烈的運動是避免不了事故的。事故高發不僅是對安全生產條件不具備的一種證明,也是管理失誤的一種反映,而且還是對來自方方面面的擾動的一種暴露,以及對種種形式的浮漂、漂浮以及無知的一種暴露。
行業管理不能弱化
行業管理弱化不利于安全生產,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已在前不久召開的十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上得到證實。李鐵映副委員長在總結《安全生產法》執法檢查時提到,現在存在行業管理弱化問題。與此呼應的是在這之前國務院組織的專家會診總結會上,一些煤炭安全專家強烈呼吁恢復煤炭部,以加強對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
“我多次非常嚴肅地提出行業管理問題。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家各產業部撤消之后幾年中,各個行業部門的安全管理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這里包括煤炭行業。”幾年來,崔克清一直扛著行業管理的大旗、并搖旗吶喊。崔克清認為:原來各個產業部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到位的,因為那時從事安全管理的官員本身就是專家型的,在所在行業內工作多年,十分了解這個行當的情況。從人員培訓、到技術分析、項目立項等專業性很強的事情,他們都清楚。另外,原來各產業部門對自己行業的安全管理細化程度,要比現在好的多。例如,原化工部每種產品都有標準的安全檢查表,每種產品都有安全技術規程。
可產業部撤消后,各行業安全管理不斷弱化,信息得不到很好地交流。現在很多企業由于沒有行業管理,都自己摸索,不能吸取同行業的事故教訓,來防止同類事故的發生。崔克清說:安全是要有載體的,安全管理應有所針對。例如化工行業中的安全涉及到化學介質,而化學介質從大的分就有8類,在8大類中每一種化學介質又各不相同,這樣復雜的介質進入生產運行之中時,其反應完全不一樣且在不斷變化之中,所以要掌握這些規律性的事情,必須靠這個行業里的基層、班組、第一線的技術人員他們去積累摸索,掌握其中的規律。
崔克清認為你不組織生產,就不能掌握其中的規律。他說只有組織生產的人才能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遇到的問題有所了解。一定要組織生產的人來管安全,管生產的必須管安全,是被歷史證明的了,是正確的。我國多年來各個行業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安全生產專業人才隊伍,但產業部撤消以后,這些專業人才大量流失。為什么不把他們智慧發揮出來呢?尤其是第一線的專業人才十分重要,我們的安全生產是靠他們維系的,所以如何發揮好他們的作用很重要。所以,行業管理不應被弱化的。現在,應把行業力量、專業協會發動起來,把相關專業協會和技術人員組織成一個監管和服務體系,是當務之急。這樣和政府監管進行條塊結合,才能進行具有行業特點的有效管理,才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否則就會造成盲區。
關于行業管理的重要作用,崔克清甚至斷言:假如恢復煤炭部,就有可能有效遏止當前煤礦事故多發的局面。
“兩個輪子”必須轉起來
想避免事故,那首先得做好兩個“輪子”問題。這兩個“輪子”一個輪子是行業管理,另一個是基層和基礎性工作。在十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上,李鐵映副委員長透露,2000年以來中國有9名省部級高官,因生產事故責任被處理。現在,全國各地從鄉長到縣長到省長沒有幾個不重視安全生產的。那么,在這樣的高壓態勢下,為什么還事故頻發呢?關于這點,崔克清認為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基礎差,基層工作抓的不好造成的。
崔克清說,泛泛而談不利于解決問題,他認為很多事故的預防和避免靠的都是基層,他堅持一定要發揮基層人員的作用,大家不要浮躁地泛泛而為。當代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自動化、連續性、高參數運行(高溫、高壓、超低溫等)和高能量儲備等因素,這就決定了大量危險源的存在。這些當代生產運行特性決定了當代事故,具有突發性、災難性和社會性的特質。他說事故是伴隨著生產運行過程出現的,就像陰影一樣伴隨著生產。所以,做好安全工作的基點是在基層和基礎,因為所有的事故都發生在這里。
崔克清說:預防事故如總停留在違章違規的層面上,而不在物質存在的規律和突變條件等技術層面上找原因,那么同類事故是照樣避免不了的。所以要研究事故發生規律,才能掌握規律,從而規避風險。而要掌握規律,只有到基層,靠班組基層人員。因為,基層人員能很好了解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掌握了化解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危險的方式。而當前在我國存在著生產和安全完全隔離的狀態,是不正確的。現在,事故多發,很大程度是由于和基層脫離造成的,所有相關人員應沉到基層,摸清規律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崔克清認為,不應憑借想象和經驗去做事。經驗都有相對的時空和對象,如把經驗無限擴大的話,肯定會犯錯誤,所以經驗不應是判斷的依據。他說去年10月份,一段時間內我國發生了10多起類似事故,他研究后發現這10多起事故基本上都是經驗決策造成的后果。現在,我們很多事故的出現都是因為經驗判斷、經驗決策的結果。所以,只有掌握事故發生的規律,尤其是在技術領域要下力氣研究才能有所收獲,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我國陜西省某化工廠的硝氨裝置發生了爆炸,通過大量地研究分析,最后我們得到的結果是含有氯根的油進入了硝氨裝置引發了爆炸,是罕見的案例,過去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積累。通過我們大量的技術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個好的防止再發生類似事故的方法,為此我們把全國的硝氨生產企業聚集在一起,研究制定了相應的生產工序和標準。這樣到現在為止已經7年多了,國內再也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故。避免事故發生是安全生產的目的,也是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務。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是解決“兩個輪子”的問題。行業管理和基層、基礎工作這兩個“輪子”如果沒有轉起來,在叫喊也沒有,或者說沒有抓到根本。
安全的本質在于萬無一失
崔克清說,其實安全生產體系必須具備整體性和系統性。安全生產體系沒有99%這個概念,它必須是百分百的。例如,一個爆炸性危險場所中,99%的電器設備都是防爆的,只有一個開關不防爆,而這個場所實際上是不安全的。他說安全是很怪的領域,一個很微小的失誤、缺失,可能導致一場大的災難。例如,美國“挑戰者”號因為一個小小的密封圈出現了問題,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爆炸,這個不起眼的密封圈實際上就是那不安全的百分之一。煤炭企業瓦斯爆炸,也常常是這樣的問題。
崔克清有這樣的認識,是基于他多年的研究和對事故規律的剖析。1970年,崔克清開始潛心研究安全科學與工程技術。1989年,調入南京化工學院(今天南京工業大學)組建安全工程專業。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先后創建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和實驗研究體系及安全工程高級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為我國安全工程領域培養了大批人才。
在3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先后50多次擔任國內重特大事故專家組成員或組長,多次贏得了有關部門獎勵和嘉獎。這期間主持了一百多項國家重點項目和技術改造的審查和評價工作,其中獨立完成的化工裝置爆炸模式與分析鑒定技術研究成果,被鑒定為世界領先水平。出版安全類的著作20多部,《化學安全工程學》被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評定為填補國內學科空白之作。
在接受采訪時,崔克清也對安全一些理論性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崔克清說,安全的定義是這樣下的:安全是沒有傷害、沒有損失、沒有危險、沒有事故發生。這里說的四個沒有是安全的表征,是一個我們希望的結果。現在研究安全不僅要研究表征,還研究內里、從而認識安全的本質。安全的本質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預知、預測、分析危險;另一方面是限制、控制、消除危險。具備了這兩方面條件才是真正的安全,不能預知、預測危險、不能消除、控制危險,那種安全只能是所謂的安全而已。例如,前不久的印度洋海嘯,人們是在高興中、玩樂中走向了死亡。原因是人們沒有預知、預測危險的存在。這里本質是災難在醞釀中出現,表象是人們在歡樂高興之中。只有預知、預測危險,并能限制、控制、消除危險,才是真正的安全。
同時,他認為安全和危險的關系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對于不斷變化的安全和危險的關系,要了解二者之間的突變條件。例如,我們都知道安全帶是救命繩,但我們是否考慮過安全帶也可能是上吊繩呢。例如,在前幾年發生在銀川的墜機事故,飛機掉到湖里去了,結果是很多系安全帶的乘客死了,而沒系安全帶的乘客卻逃過此劫,這就解釋了安全和危險的瞬息萬變關系。我們只有研究出安全和危險突變的條件、掌握其規律,才能更好地消除危險保證安全。
他說對生命的渴望、對財產的珍視,是人們的共性的東西,這是作好安全工作一個很好的基礎的條件。避免事故是安全的初級階段,安全的高級階段應是生產地順利進行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并為科學探索解決前沿性的一些問題。他說當前我們忙于事故處理,高級階段的事情還談不上。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