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不安全行為是指在較長的工作期間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不安全行為。受工作性質、工作能力、工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習慣性不安全行為有多種表現方式,但從安全組織和管理要求方面看,可分為個體習慣性不安全行為和群體習慣性不安全行為。
個體習慣性不安全行為主要有:不安全著裝,忘記關閉閥門,酒后作業,未佩戴安全帶,忽視警示標志等等。會因個體的工作經歷、操作技能、思維傾向、文化水平不同而不同。
群體習慣性不安全行為主要有:使用不安全設備,忽視安全裝置的作用,在易燃易爆區使用鐵質工具作業,在危險場所使用手機等等。這些都與企業的安全水平、安全文化、安全制度有關,也與群體領導方式有關。
習慣性不安全行為的成因
首先是主觀因素,即人的行為是人的內心世界的外部表現形式,來源于人的心理。我們常聽到的“沒事”這句口頭禪,咋看好似很有把握,仔細推敲則是導致習慣性不安全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
僥幸心理。認為在現場工作時,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是過于繁瑣或機械,即使偶爾出現一些不安全行為,也不會造成嚴重后果。
偷懶心理。一些員工往往在作業負責人暫時不在工作現場時,擅自將《作業指導書》的幾項作業程序合并操作。
自負心理。一些員工往往自以為是,以為“喝點酒不過量”、“抽支煙沒有事”、“警示牌是多余”
從眾心理。班組內有些員工時有不安全行為但沒有出現事故,大家就會對這些不安全行為習以為常,也就產生了習慣性不安全行為。
盲從心理。主要產生于新員工學習過程中,將老員工一些習慣性不安全行為續傳下來。
機械心理。如果一個人多次運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某類問題而奏效時,會形成“總是這樣操作,沒事的,沒有什么危險的。”或“迄今為止并沒有出過什么事故,經驗證明這是對的,存在就是合理。”等機械習慣定向心理,從而用積累的經驗來判斷客觀存在的危險事實。
省事心理。一些員工到了工作場地,不及時更換工作服。
客觀因素主要有管理因素和環境因素。主要包括:
生產組織不當。有些管理人員在組織生產,安排工作和選派人員時,不按科學的態度而按人際關系的好壞進行安排,致使班組成員之間不和諧,合不來,員工獨立意識太強,導致習慣性不安全行為難以糾正。
安全生產責任制度不健全。在落實安全生產制度在過程中,說的多、做的少、罰的多、獎的少、檢查多、整改少、表面多、實際少,沒有建立環環相扣的安全生產責任制,甚至“安全行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思想時有發生。
缺乏引導和監督。員工在缺乏引導和監督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會產生習慣性不安全行為。
違章指揮。有些管理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就容易在工作過程中違章指揮,導致習慣性不安全行為時有發生。
人機界面設計不合理 。作業人員使用的設備、設施和器具,人機界面設計不適應操作安全、高效、宜人等要求,也容易引發員工產生習慣性不安全行為。
外界環境影響。惡劣氣候的影響和作業空間受限,會引發員工的習慣性不安全行為。
糾正習慣性不安全行為的對策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安全問題尤其如此,要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就必須從員工的不良習慣抓起,從小事做起,要有“小題大做”的責任心,確保安全生產。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激勵機制。實行重獎重罰,以獎為主,以罰為輔,既有利于員工樹立良好的工作動機,自覺除掉“沒事”的口頭禪,事事謹慎小心,控制不安全行為。企業獎勵向生產一線傾斜、向高風險工種傾斜,使責、權、利實現統一,培養良好的安全行為。
二是要完善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應包括員工安全意識教育、安全文化教育、安全技術教育及在生產中的安全行為教育等。讓員工既懂安全,又會安全,營造良好的安全生產氛圍。
三是要正確干預和引導。習慣性不安全行為需要早發現早干預,堵截在萌芽狀態之前。以免日積月累而根深蒂固。良好的安全行為要得到正面的積極的引導。
四是要強化安全管理。消除員工的習慣性不安全行為是安全管理工作面臨的一項長期的任務,在逐步實現物的本質安全的同時,要利用科學管理的辦法,正確規范人的安全行為,并通過不斷的滲透和影響,逐步糾正習慣性不安全行為,這正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持續改進安全業績的組織所需要的。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班組長對員工管理要恰到好處
下一篇:基層成員應有的安全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