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生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熱點。隨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安全監管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從柔性監管與剛性監管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出了從以制度為核心的安全監管模式到以對人的行為研究為核心的安全監管模式,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安全監管模式的一次提升。
關鍵詞:安全生產;柔性監管;剛柔相濟
1 引言
在人類的生產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題之一。有史以來,人類的基本活動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面,即發展生產、抵御災害[1]。
安全生產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內容,是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對安全生產實施綜合監督管理,是法律賦予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基本職責。幾年來,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圍繞如何搞好安全生產的綜合監督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促使全國的安全生產狀況總體上呈現出相對平穩、趨向好轉的發展態勢[2]。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的轉型期,安全生產基礎薄弱與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矛盾更為突出,安全生產形勢將更加嚴峻[3],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安全監管工作中的那種以硬性指標為核心的剛性監管模式已不能簡單地適應當今各行各業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價值觀、和諧觀為核心的柔性監管模式,它是安全監管的一種新實踐方式。從以制度為核心的安全監管模式到以對人的行為研究為核心的安全監管模式,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安全監管模式的一次提升。
2 柔性監管是剛性監管的升華
剛性監管是指“以規章制度為中心”,憑借制度約束、紀律監督、獎懲規則等手段對企業進行的管理。這種模式雖然促進了監管的規范化,但并不能激起企業及社會人員對安全生產持久旺盛的工作熱情,相反這種理性的、剛性的監管方式恰好與企業通常所表現出的非理性的、豐富的創新需求及綜合監管系統中的多維性聯系構成了矛盾。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傳統的剛性監管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安全生產亟需建立一套具有時代特點的、并更應是以注重創設良好的社會安全氣氛為主的新型監管模式。為此柔性監管應運而生。
那么,什么是柔性監管呢?柔性監管是指強調“以人為中心”,依據社會對安全生產的共同價值觀和文化以及精神氛圍而進行的人格化監管;它是在研究企業的心理和生產規律的基礎上,采取非強制性的監管模式,在企業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達到把全社會的安全意志轉變為企業單體的自覺行為的監管目標。那么,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中,要營造全社會的安全滿意度,首先要以提高企業安全滿意度作為基礎和條件。柔性監管在安全生產監管中的應用,正是在尊重企業尊嚴與獨立的前提下,在提高廣大企業對社會安全的向心力、凝聚力與歸屬感的基礎上,所實行的分權化監管。
當然安全監管必定需要剛性成分,柔性監管只是對傳統監管模式中所表現出的重事輕人、手段強硬、缺乏彈性等現象的一種辯證否定,是一種揚棄。從監管實踐的角度來看,剛性規則與柔性監管是密不可分的。剛性規則是監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它為整個監管工作搭建了一個基本框架,規定了監管的目標、幅度、時間、空間以及必須的剛性手段,是社會和企業的一切行為都在這一框架下有序地運行。沒有規章制度的社會和企業必然是無序的、混亂的,其柔性監管也必然喪失立足點,所以說剛性規則是柔性監管的基礎;但是剛性規則又必須依靠柔性監管來提升,社會缺乏柔性監管,企業缺乏安全生產工作的積極性和激情,剛性規則亦難以深入。
在當今社會,任何一個成功的管理模式背后必定有一個共同的訣竅:即管理的剛柔并舉,剛柔相濟[4]。也就是說在實際的安全監管工作中,堅持剛性規則與柔性管理兩個輪子一起轉的原則,并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完善剛柔相濟的綜合監管方法,才能使監管實踐工作順利進行。簡而言之,安全生產離開剛性規則,其監管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安全生產離開柔性監管,其監管必然是死水一潭,無法持續發展。所以說柔性監管是對剛性監管的升華。
3 柔性監管的特征
3.1 柔性監管的內在驅動性
由于柔性監管的最大特點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權利影響力,而是依賴企業的心理過程,依靠思想解放,自主管理,從內心深處激發每個企業對安全生產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使每個企業能真正做到心情舒暢、不遺余力地為社會安全而不斷開拓新的“優良業績”,以確保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良好形象,因此,柔性監管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性。不過,在現實的安全監管中,只有當社會規范真正轉化為企業的自覺意識、社會安全真正轉化為企業的自發行動時,柔性監管的內在驅動性才能形成,自我約束力才會產生。
3.2 柔性監管的影響持久性
這一特征主要表現為柔性監管中要把社會外在的各種安全管理規定轉變為企業內心的自愿承諾,并最終將這種內心承諾轉變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因為這一轉化過程需要全社會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所以它是需要時間的。但是現實中由于企業個體差異、社會文化的傳統以及周圍環境的制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整體目標與企業個體目標之間往往存在著各種差異并難以協調。然而一旦這種協調工作通過柔性監管而達成一致,便會在企業對安全生產的認識上獲得相對獨立性,它將對企業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
3.3 柔性監管的激勵有效性
柔性監管的激勵有效性主要表現在它體現了人的多層次需要方面,馬斯洛的五階層需要理論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5]。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6]指出:對人來說,為維持生活所必須滿足的低層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交往需求相當于保健需求;而被尊重和實現自我的高層需求則屬于激勵因素。而柔性監管主要通過滿足企業的高層需要,激發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高度熱情,因而柔性監管具有有效的激勵作用。
總之,柔性監管的特征可以系統概括為:內在終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務實重于務虛。而安全生產監管中的柔性化特征則主要表現為在安全監管的過程中所要體現出的“和諧、融洽、協作、靈活、敏捷、韌性”等方面。
4 柔性監管在安全監管發展中的應用
4.1 在安全生產激勵機制方面
傳統的激勵機制大多以福利政策“一刀切”的方式來體現,不僅沒有起到激勵企業的作用,反而在一些企業中產生消極影響。在激勵機制設計中融入柔性監管思想,就是在設計福利政策等方案時,充分考慮各類企業的工作性質,特別是那些對安全生產擁有創造性活動的高素質企業。由于創造性活動往往是一個探索過程,其間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且智力活動本身也難以計量,所以創造性工作難以量化。如果硬性量化并以此作為激勵依據,勢必會挫傷這些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抑制其潛能的發揮。因此運用柔性管理設計企業的福利方案,充分體現獎酬機制上的柔性化,是達到激勵企業做好本職安全工作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實施中不僅要注重對企業物質上的獎勵,還應更加注重對企業在精神上的嘉獎,如表彰其對社會的友好性。
4.2 在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方面
傳統的安全生產培訓方式比較類似于傳統的學校教育,即“填鴨式”的灌輸型培訓方式,培訓課程的組織往往是從規模非常小的企業到規模非常大的企業全部參加,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全部參加,但是由于企業的規模類型、知識層次和學習需要各不相同,這種培訓往往最后都流于形式,白白的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柔性監管技術是一種智能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它要求安全監管和企業管理人員必須懂得現代科學知識,熟練掌握多種技能技巧,在信息網絡化的條件下具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一個柔性管理的組織首先應該是學習型組織,通過不斷地學習,及時獲取所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所以在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方面采用柔性監管的管理思想,就是根據各個類型的企業的不同需要,甚至是每個企業的不同需要“量身定做”不同的培訓課程。
4.3 在安全生產執法改革方面
傳統的執法改革只注重執法權整合。實踐證明,如果執法理念不轉變、執法手段不更新、執法制度不建立,不管執法權如何整合,也不管執法權由誰來行使,都不會達到好的效果。柔性監管倡導的柔性執法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7],即要重點從執法理念的轉變著手,然后,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對執法手段予以創新,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執法制度。它克服了以往執法中的單一性、僵化性和機械性,符合人被尊重、肯定和自我實現需求的心理特點,體現了現代法治的價值取向。
總之,隨著21世紀資本、技術、智力的全球流動與擴散,安全生產理念已逐漸趨向于“無界”。安全生產柔性監管模式正是沖破了傳統的剛性監管模式的有形有界,它以“人性化”為標志,更加強調速度和反應、靈敏與彈性;工作中它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創造和直覺、主動和大局精神、遠見和價值實現;它是依據信息共享、虛擬整合、差異性互補等原則建立的一種嶄新的安全監管模式。它不僅是動態的,而且能夠前瞻性地指導組織的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