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噪聲聾
職業性噪聲聾是指人們在工作過程中長期接觸生產性噪聲而發生的一種進行性感音性聽覺障礙。職業性噪聲聾患者與其接觸噪聲的時間、強度特別是噪聲作業工齡有極大的關系。由于生產性機械產生的噪聲均為連續穩太性,因而對聽力的損傷是一種慢性漸進式的。一般在一到兩年的接噪時間內不會有耳聾的情況。(我國《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標準GBZ49-2007》規定是三年)職業性噪聲聾癥狀輕的,脫離工作環境再加對癥治療是可以康復的。噪聲作業工齡較長聽力損傷嚴重的治愈比較困難,極個別病例可以留下終生殘疾。當140分貝以上的強噪音所造成的急性聽力損傷,叫作爆震性耳聾。在短時間內便可造成聽力損傷或嚴重損傷是比之職業性噪聲聾不同的特點。病人在臨床上可有鼓膜穿孔、內耳出血、耳痛、耳鳴、眩暈、耳聾等、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也可出現不同的癥。生產性噪聲主要分為機械性、空氣動力性、電磁性等。暴震性噪聲主要是指生產設備暴炸、開山炸石、火炮發射及燃放響聲超過120dB(A)的煙花暴竹等突發性噪聲。
癥狀體征
聽力下降 一般在爆震傷后即可出現聽力下降,有的在短時間內聽力完全喪失。隨后逐漸恢復。但嚴重的爆震傷可一次致永久性聾。聽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質依損傷的部位不同而異,中耳損傷常為傳導性聾,內耳及聽神經損傷多為感音神經性聾,兩者兼有者引起混合性聾。嚴重的爆震傷可致永久性聾。巨大聲響能引起功能性聾。即突然發生的強噪聲并非作為物理因素造成內耳聽覺器官的器質性損傷,而是作為心理因素引起聽中樞功能抑制,導致耳聾。或是爆震性耳聾和功能性耳聾同時存在。兩耳多呈重度聾,聽力檢查,主觀和客觀聽力檢查不相符合。
耳鳴 爆震后耳鳴可即刻出現,多呈高調,持續時間較長。
耳痛 見于鼓膜穿孔、鼓室粘膜撕裂等。中耳受損傷的情況下,一般數日內可消失。
頭痛 見于強烈的爆震后,重者可伴有腦震蕩,頭疼、頭暈。
眩暈 多為旋轉性眩暈,表現為惡心、嘔吐及平衡功能失調等癥狀。
其他 爆震除引起聽器的損傷外,還可引起全身性損傷,如在爆炸和火器發射時,可伴有肺損傷,如肺泡破裂、肺出血、肺水腫等。也可引起胃腸出血、穿孔,肝脾血腫、破裂,膀胱破裂,心肌挫傷,眼挫傷以及腦震蕩。劇烈的爆炸傷可同時引起顱腦外傷,并出現休克、昏迷等嚴重的全身癥狀。
診斷原則
根據確切的職業噪聲接觸史,有自覺的聽力損失或耳鳴癥狀,純音測聽為感音型聾,結合歷年職業健康檢查資料和現場職業衛生學調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聽覺損害,方可診斷。
1、觀察對象
雙耳高頻(3000Hz,4000 Hz,6000 Hz)平均聽閾≥40Db(HL)
2、診斷及診斷分級
連續噪聲作業工齡3年以上者,純音測聽為感音神經性聾,聽力損失呈高頻下降型,根據較好耳語頻(5000 Hz,1000 Hz,2000 Hz)平均聽閾作出診斷分級。
輕度噪聲聾:25dB-40dB(HL)。
中度噪聲聾:40dB-55dB(HL)。
重度噪聲聾:≥56Db(HL)
處理原則
1、觀察對象不需要調離噪聲工作場所,但同時患有耳鳴者例外。
2、輕度、中度及重度噪聲聾患者均應調離噪聲工作場所。需要進行勞動能力鑒定者,按GB/T16180處理。
3、重度噪聲聾患者應佩戴助聽器。
4、對噪聲敏感者(即上崗前體檢聽力正常,在噪聲環境下作業1年,高頻段3000Hz,4000 Hz,6000 Hz任一頻率,任一耳聽閾達到65dB)應調離噪聲工作場所。
預防及預后
由于耳蝸損傷目前還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因此,關鍵還在于預防。
1.工業噪聲衛生標準 1980年我國公布的《工業企業噪聲衛生標準》(試行)是A聲級標準,以語言聽力損傷為主要依據,參考其它系統的改變制訂的。此標準規定:工人工作地點噪聲容許值為85dB(A)(每天8小時暴露),對暫時達不到這一標準的企業,可以放寬到90dB(A)。根據等能量原則,如果接觸時間減半,標準可放寬3dB(A),但最高不能高于115dB(A)。
2.消除、控制噪聲源 是噪聲危害控制的根本措施。采用無聲或低聲設備代替高噪聲的設備,如無梭織布機、無聲液壓機的應用;將噪聲源移到車間外;提高機器的精密度,減少摩擦和撞擊;合理配置聲源,避免高、低噪聲源的混合配置。
3.控制噪聲的傳播 采用吸聲、隔聲、消聲、減振的材料和裝置,阻止噪聲的傳播。如隔聲防護林帶、隔聲室、隔聲帶、用吸聲材料裝修車間等措施。
4.個人防護 對生產現場的噪聲控制不理想或特殊情況下高噪聲作業,個人防護用品是保護聽覺器官的有效措施。如防護耳塞、防護耳罩、頭盔等,其隔聲效果可高達20dB至40dB。
5.健康監護 對上崗前的職工進行體格檢查,檢出職業禁忌證,如聽覺系統疾患、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心血管系統疾患等。對在崗職工則進行定期的體檢,以早期發現聽力損傷。
上一篇:高溫作業工種對人體生理功能影響大
下一篇:預防高溫和噪聲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