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塘沽區重特大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

2008-08-27   來源:塘沽區人民政府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 總則

  1.1 目的

  為規范天津市塘沽區重特大危險化學品(以下簡稱危化品)事故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建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及時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特制定天津市塘沽區重特大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

  1.2 工作原則

  (1)統一指揮。塘沽區危化品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必須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區危化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進行。

  (2)單位自救。事故發生初期,事故單位應按照本企業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積極組織搶險救援工作,并迅速組織對遇險人員的救護和受影響人員的撤離,防止事故擴大。

  (3)分級負責。全區各街道(鄉鎮)以及區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實行分級負責、各盡其能,做到協調有序、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快速反應,積極做好危化品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

  (4)科學規范。采用先進的應急救援裝備和技術,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實現科學民主決策。依法規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預案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5)預防為主。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堅持事故應急與預防工作相結合。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做好危化品事故預防、預測、預警和預報工作。開展培訓教育,組織應急演練,做到常備不懈。加強社會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意識。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是天津市塘沽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中的專項應急預案,適用于塘沽區內危化品生產、經營、儲存、使用、運輸(陸域)和處置廢棄危化品過程中發生的重特大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危化品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是指危化品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3人以上或眾多人員中毒傷亡、設備設施損害、環境污染及其它較大社會危害時,為及時控制危害源,搶救受害人員,指導群眾防護和組織撤離,消除危害后果而組織的救援活動。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單位自救和對事故單位以及事故單位外受影響區域的社會救援。

  1.4 編制依據

  依據《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天津市塘沽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1.5 預案啟動條件

  凡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危化品事故,可確定為重特大事故,應當啟動本預案。

  (1)危及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人民生命安全的;

  (2)一次性傷亡人數3人以上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

  (3)威脅重要設施、目標、場所且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

  (4)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公共安全后果且事態發展超出事發地企業、街道辦事處控制、協調能力的;

  (5)當進行Ⅱ級應急響應時(見附則8.2);

  (6)其它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影響與不良后果的。

  2 塘沽區危化品事故風險分析

  2.1 危化品從業單位基本情況

  塘沽區地處天津市濱海新區的中心地帶,東臨渤海,總面積為859平方公里,人口56萬。塘沽港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國際貿易港口,輻射華北、西北的廣大地區。塘沽區同時也是中國北方近代工業的發祥地,除制鹽、化工、造船、石油等工業部門類外,以電子工程、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科技產業近年來也迅速發展。塘沽區危化品企業涉及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廢棄物處置等環節,本區涉及到危化品有六大類,幾百個品種。全區共有危化品從業單位230家,其中:生產單位39家;儲存單位78家;經營單位92家(其中加油站59個);運輸單位10家;使用單位9家;廢棄物處置單位2家。燃氣管道440公里,球罐23個,從業人員約12萬人。

  2.2 危化品種類

  (1)危化品分類:危化品分為爆炸品(不含煙花爆竹);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毒品;腐蝕品七大類。各類的危化品依據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公布的《危化品名錄》(2003年第1號公告)為準。

  (2)危化品事故主要有泄漏、火災(爆炸)兩大類。其中火災又分為固體火災、液體火災和氣體火災。按照主要原因又分為人為操作失誤和設備缺陷。

  2.3 危化品事故風險分析

  天津市塘沽區以庫區/罐區易燃性風險為主;Ⅰ級和Ⅱ級重大危險源沿海河大致呈東西向帶狀分布,Ⅲ級重大危險源西部分布集中,東部則相對分散;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重中之重。

  (1)天津市塘沽區重大危險源類型以庫區/罐區類危險源為主。

  對天津市塘沽區230家危化品從業單位中的158家進行重點調查,被懷疑具有重大危險源的單位中,82家單位最終被辨識出重大危險源,其中加油站類單位占62.2%;其次為儲存型企業,占24.4%;其余為化工型單位,占13.4%。,占84%。識別出的82家單位中,有76家單位的庫區或罐區是重大危險源;此外,4家單位的壓力容器,6家單位的壓力管道和5家單位的鍋爐也屬于重大危險源。

  (2)天津市塘沽區重大危險源的風險類型以易燃性風險為主。

  造成這種風險的主要化學品為汽油、柴油、原油等石油類產品;次要風險為毒性和活性風險,這主要與化工產業中涉及到的部分毒性及活性原料或產品有關。爆炸性風險在天津市塘沽區的158家單位中未能識別出來。

  天津市塘沽區Ⅰ級、Ⅱ級和Ⅲ級庫區/罐區類重大危險源的個數分別為13、4和59家,且3級危險源中,均以易燃性風險為主,其次為毒性和活性風險。在實際工作中,應對Ⅰ級和Ⅱ級重大危險源進行密切關注。

  (3)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重中之重。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庫區/罐區、壓力管道和壓力容器均為Ⅰ級重大危險源,其鍋爐屬Ⅱ級重大危險源。

  3 組織體系與指揮系統

  3.1 組織體系結構圖  

  圖3.1  組織體系結構圖

 

  塘沽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部由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統一領導,接受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辦公室協調,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全區重特大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同時,指揮部下設辦公室,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辦公室設在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全區的危化品應急組織體系如圖3.1所示。

  3.2 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系統

  塘沽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包括總指揮、副總指揮、參與的成員單位、應急救援專業組及應急功能人員等,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系統結構如圖3.2所示。

  在本指揮系統中總指揮由主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區長擔任,總體負責全區重特大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指揮工作。總指揮配有聯絡人和新聞發言人各一名,聯絡人由區政府辦公室一名副主任擔任,新聞發言人由區委宣傳部相關領導擔任。

  副總指揮分別由公安塘沽分局、區安監局各一名主要領導擔任,分別負責不同小組的協調、指揮工作。公安塘沽分局領導具體負責現場救援組和安全警戒組的協調、指揮工作。區安監局領導具體負責技術支持組和后勤保障組的協調、指揮工作。

  圖3.2  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系統圖

 

  全區各成員單位:區政府辦公室、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公安塘沽分局、消防塘沽支隊、交警塘沽支隊、區衛生局、區交通局、區質監局、區環保局、區氣象局、區經貿委、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監察局、區委宣傳部、區電信局以及事故發生地街道辦事處(或鎮政府)等。按照各自職責分別組建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的四個應急救援專業組,即現場救援組、安全警戒組、技術支持組、后勤保障組,各個部門按照分工展開應急救援工作。

  3.3 指揮部主要職責

  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部在塘沽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簡稱區應急委)領導下,按照“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專業處置”的原則,負責全區范圍內危化品事故的應對工作。

  主要職責:

  (1)研究制定本區應對危化品事故的政策措施和指導意見。

  (2)負責指揮本區重特大危化品事故的具體應對工作,指導、檢查有關危化品從業單位危化品一般事故的應對工作。

  (3)負責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并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4)根據事故發生情況,統一部署應急救援工作,并對應急救援工作中發生的爭議采取緊急處置措施。

  (5)劃定事故現場的警戒范圍,實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及其它強制性措施。

  (6)及時向上級政府報告現場人員傷亡、損失及搶險救援工作進展情況。

  (7)在本區域內緊急調用各類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事故應急結束后應及時歸還或給予補償。

  (8)根據事故災害情況,有危及周邊單位、公眾或居民的險情時,及時組織人員和物資疏散工作。

  (9)配合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并做好穩定社會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工作。

  (10)適時發布公告,將事故的原因、責任及處理意見公布于眾。重、特大事故的通訊報道,由區委宣傳部負責。通訊報道稿件須經指揮部有關領導及區委宣傳部審定后方可向公眾發布。

  (11)宣布應急救援結束。

  3.4 指揮部辦公室主要職責

  塘沽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為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部的常設辦事機構,設在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根據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部的決定,區危化品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檢查本區危化品事故的預防和應對工作。

  主要職責是:

  (1)組織落實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部決定,協調和調動成員單位參與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相關工作。

  (2)組織制訂區危化品事故應急預案,監督檢查各危化品從業單位和有關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

  (3)負責發布預警信息,向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總指揮請示啟動危化品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4)負責全區危化品事故應急宣傳教育與培訓工作。

  (5)收集分析有關事故應急信息,及時上報重要信息。

  (6)組織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演練。

  (7)負責區危化品事故隱患排查和應急資源管理工作。

  (8)負責區危化品事故指揮部專家顧問組的聯系工作。

  (9)承擔區危化品事故應急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3.5 各成員單位主要職責

  (1)區政府辦:協調各成員單位的應急救援準備工作;及時向市政府、區應急委員會及有關部門報告事故和搶險救援進展情況;落實市、區政府領導及市級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門關于事故搶險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2)塘沽公安分局:受理事故報警,負責制定人員疏散和事故現場警戒預案。組織事故可能危及區域內的人員疏散撤離,對人員撤離區域進行治安管理,參與事故調查處理。

  (3)消防塘沽支隊:負責制定泄漏和滅火撲救預案。負責事故現場撲滅火災,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質泄漏和有關設備容器的冷卻。事故得到控制后負責洗消工作,組織搜救傷員。

  (4)交警塘沽支隊:負責制定交通處置的應急預案。負責事故現場區域周邊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禁止無關車輛進入危險區域,保障救援道路的暢通。

  (5)區衛生局:負責制定受傷人員治療和救護應急預案。確定受傷人員專業治療與救護定點醫院,培訓相應醫護人員;指導定點醫院儲備相應的醫療器材和急救藥品;負責事故現場調配醫務人員、醫療器材、急救藥品,組織現場救護及傷員轉移。負責統計人員傷亡情況。

  (6)區環保局:負責制定危化品污染事故監測與環境危害控制應急預案。負責事故現場及時測定環境危害的成分和程度;對可能存在較長時間環境影響的區域發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實施監測、處置,直至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導現場遺留危險物質對環境產生污染的消除。負責調查重大危化品污染事故和生態環境破環事件。

  (7)區交通局:負責運輸后勤保障。指定搶險運輸單位,負責監督搶險車輛的保養,駕駛人員的培訓,負責組織事故現場搶險物資和搶險人員的運送。

  (8)區質監局:負責制訂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事故應急預案。提出事故現場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的處置方案。

  (9)區氣象局:負責對危化品事故現場的天氣監測、氣象保障并提供與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有關的其它氣象參數,根據指揮部提供的現場大氣化學污染監測數據,提供大氣化學污染擴散、轉移數值模擬圖并作出評估結論提交指揮部。

  (10)區經貿委:參與組織、籌備危化品事故搶險器材和救災物資。根據災情,組織相關企業力量投入應急救援保障。

  (11)區民政局:負責落實危化品事故受災群眾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按規定落實傷亡人員撫恤、救濟資金。

  (12)區財政局:負責落實本預案實施所涉及的經費開支并進行監督。

  (13)區監察局:負責對有關部門履行救援職責、工作效能等情況以及救援資金、物資使用情況實施監察,及時查處具有瀆職行為的有關人員;參與事故的調查處理,負責事故的認定。

  (14)區委宣傳部:負責有關事故信息的新聞媒體發布,組織、協調區內新聞媒體統一發稿。

  (15)區電信局:負責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現場的通訊保障工作。

  (16)有關街道辦事處(鎮政府):負責組織制定本區域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報經區政府批準后實施。協助現場指揮部實施事故控制、人員救助、人員疏散、秩序維護、救援保障、受災群眾安撫等各項工作。

  3.6 現場救援小組主要職責

  (1)現場救援組:負責在緊急狀態下的現場搶險作業,及時控制危險源,現場滅火、現場傷員的搜救、設備容器的冷卻、人員搜救及事故后對被污染區域的洗消工作,并根據危化品性質立即組織專用的防護用品及專用工具等。由塘沽消防監督處、區質監局、區安監局、有關市政部門及事故企業人員組成。

  (2)安全警戒組:負責對現場及周圍人員進行防護指導、人員疏散及周圍物資轉移,布置安全警戒,禁止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危險區域,在人員疏散區域進行治安巡邏等。由塘沽公安分局、區交通局、事故企業安全保衛人員組成。醫療救護方面由區衛生局負責,在現場附近的安全區域內設立臨時醫療救護點,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治并護送重傷人員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由區衛生局急救中心或指定的具有相應能力的醫院組成。醫療救護機構應根據傷害或中毒特點實施搶救預案。

  (3)技術支持組:主要負責對現場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持工作,包括環境監測、專家咨詢、氣象監測、污染物處置四個方面。區環保局負責環境監測和污染物處置,具體包括對大氣、水體、土壤等進行環境即時監測,確定危險物質的成分及濃度,確定環境污染范圍,對事故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制定環境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專家咨詢由區安監局進行協調,組建專家組負責對事故應急救援提出應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為現場指揮救援工作提供技術咨詢。現場氣象數據的監測由區氣象局負責。

  (4)后勤保障組:主要包括物資、經費、交通和通訊四個方面保障內容。現場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供應由區經貿委負責。組織交通工具運送搶險物資由區交通局負責。現場搶險救援涉及到的專項經費由區財政局負責。通訊保障由區電信局負責。

  3.7 危化品從業單位的主要職責

  生產、儲存、經營、運輸和使用危化品單位的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由該單位主要領導負責,準備工作由分管領導、生產、安全部門或指定的部門負責。

  (1)制定本單位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報區安監局備案。

  (2)組織訓練本單位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防護、救援器材和救援設備,指定專人管理,并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保養,確保完好。

  (3)對職工進行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知識培訓,配合有關部門對廠區周圍群眾進行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知識的宣傳教育。

  (4)一旦發生危化品事故,立即啟動本單位制定的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按照預案組織搶險救援。根據事故危害情況和事態發展趨勢,做出擴大應急需要,并立即報告當地負責危化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和公安、環保、質檢部門。

  (5)事故發生時,協助做好廠區周圍群眾的防護和撤離工作,為救援提供必要的協助。

  (6)事故應急救援結束后配合有關部門及時查清事故原因及受損情況。

  (7)危化品從業單位應按職工總數一定比例組織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擔負本單位的自救任務。

[NextPage]

  4 預防與預警

  4.1 危險源監控與報告

  危化品從業單位按照《關于規范重大危險源監督與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監總協調字[2005]125號)要求,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監控和信息分析,對可能引發危化品事故的其他災害和事件信息進行監控和預警,并將監測預警信息及時上報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危化品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單位安全監管部門和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報警信息后,應當立即報告當地街道辦事處(或鎮人民政府),或直報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消防、環保、衛生等部門,報告時限不得超過30分鐘。

  4.2 預警行動

  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公安、消防、衛生、環保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接到可能導致危化品事故的預警信息后,應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及時研究確定應對方案,并通知有關部門、單位,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事故發生;當事故險情嚴重時,應立即通知區政府辦公室及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采取預警行動。

  4.3 信息報告與處理

  (1)危化品從業單位發生事故后,現場人員應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企業安全監管部門和負責人,并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立即開展自救、互救。

  (2)危化品從業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警后,應迅速組織搶救,并立即撥打“110”或“119”,并如實報告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環境保護局、質監局等。

  (3)事故報告的內容:

  ① 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

  ② 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以及涉及范圍;

  ③ 事故原因、化學品名稱和數量、性質的初步判斷;

  ④ 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

  ⑤ 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⑥ 事故的報告單位、報告時間、報告人和聯系電話。

  (4)區政府有關部門接到重特大危化品事故報警后,應立即報告區政府和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同時,按照本部門事故應急救援職責,盡快展開應急救援工作。

  5 應急響應

  5.1 響應程序

  進入應急狀態時,根據事故發展態勢和現場搶救進展情況,應急救援各成員單位根據職責,按照圖5.1程序展開救援工作,其他應急響應程序要求如下:

  (1)接到事故信息報告后,立即向區政府辦公室、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報告,區政府負責通知區領導,并啟動應急預案,同時通知應急救援各成員單位針對事故展開應急救援工作;

  (2)區政府辦公室、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及時將事故情況分別報告市政府辦公廳、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3)各應急救援成員單位趕赴事故現場,應急救援現場指揮部成立,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組成專業應急救援小組并展開工作;

  (4)交通、通信、氣象、物資等部門做好相應的應急保障工作。

  5.2 現場緊急處置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事故發展情況,在充分考慮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危化品事故按照可能造成的后果,分為:火災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質泄漏事故。針對上述危化品事故的特點,事故發生單位和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應采取和遵循下列處置方案和要點。

  5.2.1 受事故影響的人員疏散

  (1)建立警戒區域

  事故發生后,現場指揮部應根據危化品事故所涉及的范圍建立警戒區,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道路上實行交通管制。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實行專人警戒,除消防及應急處置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泄漏溢出的化學品為易燃易爆物品時,警戒區域內應嚴禁各類火種。

  (2)緊急疏散

  受災區域內被圍困人員由公安消防部門負責搜救;警戒區域內無關人員由事故單位配合公安部門實施緊急疏散。

  (3)擴大疏散

  當事故可能危及周邊地區較大范圍人員安全時,指揮長應綜合專家組及有關部門的意見,及時向應急救援專業小組提出實施人員緊急疏散的建議,建議應當明確疏散的范圍、時間與方向。

  5.2.2 危化品泄漏事故現場處置

  (1)進入泄漏現場進行處理時,應注意安全防護。

  進入現場救援人員必須配備個人防護器具。

  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區應嚴禁火種、切斷電源、禁止車輛進入、立即在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態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應使用專用防護服、隔絕式空氣面具。為了在現場能正確使用和適應,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發生事故后應立即在事故中心區邊界設置警戒線。根據事故情況和事態發展,確定事故波及區人員的撤離。

  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水炮掩護。

  (2)泄漏源控制。

  關閉閥門、停止作業或改變工藝流程、物料走副線、局部停車、減負荷運行等。

  堵漏。采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手段堵住泄漏處。

  (3)泄漏物處理。

  圍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體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貯罐區發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關閉雨水閥,防止物料沿明溝外流。

  稀釋與覆蓋:向有害物蒸氣云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對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現場施放大量水蒸氣或氮氣,破壞燃燒條件。對于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

  收容(集):對于大型泄漏,可選擇用隔膜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內或槽車內;當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廢棄:將收集的泄漏物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用消防水沖洗剩下的少量物料,沖洗水排入污水系統處理。

  5.2.3 危化品火災事故現場處置

  (1)先控制,后消滅。針對危化品火災的火勢發展蔓延快和燃燒面積大的特點,積極采取統一指揮、以快制快;堵截火勢、防止蔓延;重點突破、排除險情;分割包圍、速戰速決的滅火戰術。

  (2)撲救人員應占領上風或側風陣地。

  (3)進行火情偵察、火災撲救、火場疏散人員應有針對性地采取自我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面具,穿戴專用防護服等。

  (4)應迅速查明燃燒范圍、燃燒物品及其周圍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險特性、火勢蔓延的主要途徑,燃燒的危化品及燃燒產物是否有毒。

  (5)正確選擇最合適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火勢較大時,應先堵截火勢蔓延,控制燃燒范圍,然后逐步撲滅火勢。

  (6)對有可能發生爆炸、爆裂、噴濺等特別危險需緊急撤退的情況,應按照統一的撤退信號和撤退方法及時撤退。(撤退信號應格外醒目,能使現場所有人員都看到或聽到,并應經常演練)。

  (7)火災撲滅后,仍然要派人監護現場,消滅余火。起火單位應當保護現場,接受事故調查,協助公安消防監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管理部門調查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責任,未經公安監督部門和上級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不得擅自清理火災現場。

  5.2.4 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火災事故現場處置

  (1)撲救氣體火災切忌盲目滅火,即使在撲救周圍火勢以及冷卻過程中不小心把泄漏處的火焰撲滅了,在沒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況下,也必須立即用長點火棒將火點燃,使其恢復穩定燃燒。否則,大量可燃氣體泄漏出來與空氣混合,遇著火源就會發生爆炸,后果將不堪設想。

  (2)首先應撲滅外圍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勢,切斷火勢蔓延途徑,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

  (3)如果火勢中有壓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輻射熱威脅的壓力容器,能疏散的應盡量在水槍的掩護下疏散到安全地帶,不能疏散的應部署足夠的水槍進行冷卻保護。為防止容器爆裂傷人,進行冷卻的人員應盡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現場堅實的掩體防護。對臥式貯罐,冷卻人員應選擇貯罐四側角作為射水陣地。

  (4)如果是輸氣管道泄漏著火,應首先設法找到氣源閥門。閥門完好時,只要關閉氣體閥門,火勢就會自動熄滅。

  (5)貯罐或管道泄漏關閥無效時,應根據火勢大小判斷氣體壓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狀,準備好相應的堵漏材料(如軟木塞、橡皮塞、氣囊塞、粘合劑、彎管工具等)。

  (6)堵漏工作準備就緒后,可用水撲救火勢,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滅火,但仍需用水冷卻燒燙的罐或管壁。火撲滅后,應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時用霧狀水稀釋和驅散泄漏出來的氣體。

  (7)一般情況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滅火工作,但有時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敗,再次堵漏需一定時間,應立即用長點火棒將泄漏處點燃,使其恢復穩定燃燒,以防止較長時間泄漏出來的大量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從而存在發生爆炸的危險,并準備再次滅火堵漏。

  (8)如果確認泄漏口很大,根本無法堵漏,只需冷卻著火容器及其周圍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著火范圍,一直到燃氣燃盡,火勢自動熄滅.

  (9)現場指揮應密切注意各種危險征兆,遇有火勢熄滅后較長時間未能恢復穩定燃燒或受熱輻射的容器安全閥火焰變亮耀眼、尖叫、晃動等爆裂征兆時,指揮員必須適時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現場人員看到或聽到事先規定的撤退信號后,應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帶。

  (10)氣體貯罐或管道閥門處泄漏著火時,在特殊情況下,只要判斷閥門還有效,也可違反常規,先撲滅火勢,再關閉閥門。一旦發現關閉已無效,一時又無法堵漏時,應迅即點燃,恢復穩定燃燒。

  5.2.5 易燃液體火災事故現場處置

  易燃液體通常也是貯存在容器內或用管道輸送的,與氣體不同的是,液體容器有的密閉,有的敞開,一般都是常壓,只有反應鍋(爐、釜)及輸送管道內的液體壓力較高。液體不管是否著火,如果發生泄漏或溢出,都將順著地面流淌或水面漂散,而且易燃液體還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撲救的問題以及危險性很大的沸溢和噴濺問題。

  (1)首先應切斷火勢蔓延的途徑,冷卻和疏散受火勢威脅的密閉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燒范圍,并積極搶救受傷和被困人員。如有液體流淌時,應筑堤(或用圍油欄)攔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體或挖溝導流。

  (2)及時了解和掌握著火液體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無毒害、腐蝕、沸溢、噴濺等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滅火和防護措施。

  (3)對較大的貯罐或流淌火災,應準確判斷著火面積。大面積(大于50平方米)液體火災則必須根據其相對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燒面積大小,選擇正確的滅火劑撲救。

  比水輕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霧狀水滅火往往無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輕水泡沫撲滅。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

  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體(如二硫化碳)起火時可用水撲救,水能覆蓋在液面上滅火。用泡沫也有效。用干粉撲救,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具有水溶性的液體(如醇類、酮類等),雖然從理論上講能用水稀釋撲救,但用此法要使液體閃點消失,水必須在溶液中占很大的比例,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水,也容易使液體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會受到水溶性液體的破壞(如果普通泡沫強度加大,可以減弱火勢)。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撲救,用干粉撲救時,滅火效果要視燃燒面積大小和燃燒條件而定,也需用水冷卻罐壁,降低燃燒強度.

  (4)撲救毒害性、腐蝕性或燃燒產物毒害性較強的易燃液體火災,撲救人員必須佩戴防護面具,采取防護措施。對特殊物品的火災,應使用專用防護服。考慮到過濾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圍的局限性,在撲救毒害品火災時應盡量使用隔絕式空氣防毒面具。為了在火場上能正確使用和適應防毒面具,平時應進行嚴格的適應性訓練。

  (5)撲救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噴濺危險的液體火災,必須注意計算可能發生沸溢、噴濺的時間,并觀察是否有沸溢、噴濺的征兆。一旦現場指揮發現危險征兆時應迅即作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撲救人員看到或聽到統一撤退信號后,應立即撤至安全地帶。

  (6)遇易燃液體管道或貯罐泄漏著火,在切斷蔓延方向并把火勢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時,對輸送管道應設法找到并關閉進、出閥門。如果管道閥門已損壞或是貯罐泄漏,應迅速準備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霧狀水等撲滅地上的流淌火焰,為堵漏掃清障礙。其次再撲滅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與氣體堵漏不同的是,液體一次堵漏失敗,可連續堵幾次,只要用泡沫覆蓋地面,并堵住液體流淌和控制好周圍火源,不必點燃泄漏口的液體。

  5.3 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根據危化品事故的特點、危化品種類以及應急人員的職責,應急人員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應急救援指揮人員、醫務人員和其他不進入污染區域的應急人員一般配備過濾式防毒面罩、防護服、防毒手套、防毒靴等;工程搶險、消防和偵檢等進入污染區域的應急人員應配備密閉型防毒面罩、防酸堿型防護服和空氣呼吸器等。同時,應做好現場毒物的洗消工作(包括人員、設備、設施和場所等)。

  5.4 群眾的安全防護

  根據危化品事故特點,組織和指導群眾就地取材(如毛巾、濕布、口罩等),采用簡易有效的防護措施保護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疏散程序(包括疏散組織、指揮機構、疏散范圍、疏散方式、疏散路線、疏散人員的照顧等)。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域時,應選擇安全的撤離路線,避免橫穿危險區域。進入安全區域后,應盡快去除受污染的衣物,防止繼發性傷害。

  5.5 事故分析與評估

  當地和有關的環境監測及化學品檢測機構負責對水源、空氣、土壤等樣品就地實行分析處理,及時檢測出毒物的種類和濃度,計算出擴散范圍等應急救援所需的各種數據,確定污染區域范圍,并對事故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

  5.6 應急結束

  現場應急處置完成后,經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批準,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

  6 后期處置

  (1)有關部門與事故單位應做好現場清潔與清理,消除危害因素。

  (2)區環保局針對事故對人體、動植物、土壤、水源、空氣造成的現實危害和可能的危害,提供處置建議等相關技術支持,并對事故現場和周邊環境進行跟蹤監測,直至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3)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會同公安等有關部門做好事故調查處理。

  (4)督促事故單位、相關保險機構做好事故的賠償工作,確保社會穩定。

  7 保障措施

  7.1 通信與信息保障

  區政府有關單位的值班電話保證24小時有人值守(電話:XXXXXX),有關人員保證能夠隨時取得聯系。通過有線電話、移動電話、衛星、微波等通信手段,保證各有關方面的通信暢通。

  7.2 應急支援與保障

  (1)救援裝備保障。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按照有關規定配備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裝備。區政府重點加強全區有關專業部門應急救援力量的裝備建設。

  (2)應急隊伍保障。危化品應急救援隊伍以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基礎,以區消防救援隊伍為骨干,按照有關規定配備人員、裝備,開展培訓、演習,做到反應快速、常備不懈。

  (3)醫療衛生保障。區衛生局負責應急處置工作中的醫療衛生保障,組織協調各級醫療救護隊伍實施醫療救治,并根據危化品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特點,組織落實專用藥品和器材。醫療救護隊伍接到指令后要迅速到達事故現場實施醫療急救。區內相關醫院負責后續治療。

  (4)治安保障。事故發生后,塘沽公安分局組織事故現場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保護,維持現場秩序,及時疏散群眾;各街道、社區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群防聯防。

  7.3 宣傳、培訓和演習

  (1)宣傳。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按規定向公眾和職工說明生產、經營、儲存、運輸和使用的危化品的特性及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區政府有關部門、各街道、社區也要向公眾廣泛宣傳應急救援有關法律法規和危化品事故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常識。

  (2)培訓。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按照有關規定對應急救援隊員進行培訓教育;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對員工進行應急培訓。區政府各相關部門負責對應急管理人員和救援人員的培訓,并將應急管理培訓內容列入各級行政管理培訓課程。

  (3)演習。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按有關規定組織應急演習;區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定期組織危化品事故應急救援演習,評估應急救援效果,修訂應急預案,完善應急措施。

  8 附則

  8.1 名詞術語定義

  危化品事故:是指危化品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危化品處置過程中由危化品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的事故。

  8.2 響應分級標準

  按照事故災難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將危化品事故應急響應級別分為Ⅰ級響應、Ⅱ級響應,即企業級應急響應、區政府級應急響應。

  出現下列情況時啟動Ⅰ級響應(企業級響應):在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運輸、經營和廢棄物處置等過程中發生的火災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質泄漏事故,沒有危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只造成企業內部3人以下死亡,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或10人以下中毒,社會影響較小。

  出現下列情況時啟動Ⅱ級響應(區級應急響應):在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運輸、經營和廢棄物處置等過程中發生的火災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質泄漏事故,已經危及周邊社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或造成10人以上中毒,或直接經濟損失較大,或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等。

  8.3 預案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所涉及的機構和人員發生重大改變,或在執行中發現存在重大缺陷時,由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及時組織修訂。

  8.4 制定與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制定,并負責解釋。

  8.5 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鲁甸县| 安康市| 梧州市| 长治市| 化州市| 青阳县| 吉隆县| 宽甸| 临海市| 枣庄市| 白银市| 陵川县| 库伦旗| 保定市| 威海市| 成武县| 宁国市| 青阳县| 黄骅市| 保定市| 周至县| 绵阳市| 武汉市| 加查县| 犍为县| 横峰县| 万荣县| 嘉义县| 镇远县| 邵阳市| 玉山县| 微博| 富平县| 黎川县| 涞水县| 青川县| 清流县| 宜兰市| 增城市|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