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則
1.1 目的
為了及時控制和消除液氨設備泄露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依據《公司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公司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特編制本作業指導書。
1.2 適用范圍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公司范圍內液氨球形儲罐、臥罐、管道、汽車罐車等特種設備發生事故時的應急作業指導。
2、介質特性
2.1 氨氣是一種無色透明而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極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相對密度0.60(空氣=1)。
氣氨加壓到0.7---0.8Mpa時就變成液氨,同時放出大量的熱,相反液氨蒸發時要吸收大量的熱,所以氨可作制冷劑。直接接觸液氨可引起嚴重凍傷。
2.2 危險特性
液氨的危險類別為:第2.3類有毒氣體;8類腐蝕品;火災爆炸危險性為乙類。
氨與氟、氯等能發生劇烈反應。氨與空氣混合到一定的比例時,遇明火能引起爆炸,其爆炸極限為15.5---27%。
氨具有較高的體積膨脹系數,滿量充裝液氨的鋼瓶,在0---60攝氏度范圍內,液氨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其壓力升高約1.32---1.80Mpa,因而液氨瓶裝極易發生爆炸。
2.3 健康危害
低濃度的氨對粘膜有刺激作用。
高濃度的氨可引起組織溶解性壞死、皮膚及上呼吸道粘膜化學性炎癥及燒傷、肺充血、肺水腫及出血等。
(1) 中毒癥狀
輕度中毒:眼、口有辛辣感,流涕、咳嗽,聲音嘶啞、吐咽困難,頭昏、頭痛,眼結膜充血、水腫,口唇和口腔、眼部充血,胸悶和胸骨區疼痛等。
重度中毒:吸入高濃度的氨時,可引起喉頭水腫、喉痙攣,發生窒息。外露皮膚可出現II度化學灼傷,眼臉、口唇、鼻腔、咽部及喉頭水腫,粘膜糜爛、可能出現潰瘍。
(2)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應用2%的硼酸液或大量流動清水徹底沖洗。要特別注意清洗腋窩、會陰等潮濕部位,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臉,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2.4 環境危害
對環境有危害,對大氣可造成污染,對動植物造成凍傷。
3、 容易發生事故的設備部位
3.1 液氨儲罐的氣相進出口、液相進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計接口、安全閥接口、壓力表接口等接管、閥門、法蘭連接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露。
3.2 氨管道法蘭、閥門、法蘭連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露。
3.3 氨罐車裝卸用軟管泄露或爆裂。
3.4 氨氣瓶泄露或爆炸。
4、裝備與器材
4.1 消防裝備與器材
消防裝備與器材包括消防車、消防水幕、消防水槍、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等。
4.2 防護器材
防護器材應配備過濾式防毒面具、空氣呼吸機、濕毛巾、化學安全防護眼鏡、全密封阻燃防化服、防凍襯紗橡膠手套、工作靴等。
4.3 設備物資儲備
應儲備的設備物資包括吊車、可燃氣體濃度測試儀、風向儀、救援繩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傷員和拖曳氣瓶)、不同規格帶壓堵漏器材和工具、防爆電筒、密封膠、稀鹽酸等。
4.4 其他
醫療救護車、2---3%硼酸溶液、生理鹽水,其它常用就護藥品。
5、緊急處置
5.1 發生泄露或泄露火災事故時應同時進行以下處置:啟動《公司液氨泄露處置應急救援預案》。搶險救援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上一篇:油罐車火情事故的應急預案
下一篇:鍋爐安全事故應急措施及救援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