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防暑
三伏天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季節(jié),在暑熱難當且潮濕多雨的伏天,瓜、豆就清熱利濕而言,堪稱“良藥”。在伏天高溫環(huán)境中,人體內(nèi)熱熾盛,汗出不斷,處于火旺而缺水狀態(tài)。冬瓜、西瓜、黃瓜、苦瓜、絲瓜等瓜類,不僅含有大量水分,而且大多性味寒涼,能有效補充人體水分的缺失。各種豆類如青豆、綠豆、赤豆等,可有效補充體內(nèi)蛋白質(zhì)的不足,滿足機體代謝需要。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濟南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梁韶春指出,雖然此話有一定科學道理,卻也因人而異,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和體質(zhì)較弱的人而言,一味強調(diào)“夏練三伏”不太適宜。“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氣溫高、氣壓低,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明顯不利。所以三伏天鍛煉,當最高氣溫在30攝氏度以上時,市民要減少運動量,以靜制動,并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身邊存放一些常規(guī)防暑藥品。”
同時,由于夏天白天長,夜晚短,加上天氣熱,人們往往入睡很晚,第二天四五點鐘天就亮了,很早就會醒來。從睡眠時間上來說,單靠晚上是不夠的,中午要睡上1—2小時,保持充足睡眠。專家還提醒,明天是入伏第一天,“冬病夏治”正式開始,慢支、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反復感冒、老寒腿、虛寒癥狀的“亞健康”人群均可到醫(yī)院“冬病夏治”。
三伏天介紹
三伏天是出現(xiàn)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nóng)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天出現(xiàn)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nóng)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qū)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xiàn)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xiàn)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飲食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nèi),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chǎn)生障礙,出現(xiàn)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shù)囟喑砸恍┬运岬氖澄铩1热缈沙3孕┬←溨破贰⒗钭印⑻易印㈤蠙臁⒉ぬ}、芹菜等。中醫(y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盡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nèi)的正氣而誘發(fā)疾病。
三伏天最熱原因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fā)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nèi)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
文言講,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會逐漸的深伏于體內(nèi),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fā)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后,這些病會反復發(fā)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黃帝內(nèi)經(jīng)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diào)房里。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凡是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遠些。養(yǎng)生必須從當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