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臭味污染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江北一家魚粉加工廠8年里被環保部門處罰了4次。最后一次是去年7月,市環保局依法作出了停止生產的行政處罰。但在昨天的環境執法后督查專項行動中,執法人員卻發現,這家企業仍然在生產。
昨天的專項行動中出現了兩張新面孔,她們是去年由本報、市環保局和團市委聯合提議成立的“生態之友”環保志愿服務總隊環保監督團的兩名隊員——寧波大學圖書館的李英、寧波市委黨校的任春曉。
江北興鶴海味加工廠位于江北區孔浦街道下道頭。“該企業2000年11月經環保審批后成立并進行生產,但沒有按照環評批復要求建設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也未經環保驗收。”執法人員告訴記者,企業一直處于違法生產狀態,周邊居民對臭味的投訴也越來越多。2002年,該企業兩次被市環保局行政處罰,分別罰款3萬元和5萬元。
之后,該企業一直處于停停開開的生產狀態。2008年4月,由于居民投訴,環保部門再次對該企業進行了處罰,這次又罰了5萬元。后來,環保部門回訪發現該企業已經停產。去年夏天,周邊居民又投訴說,臭味又出現了。環保部門立即檢查,責令該企業停止生產,并處罰款10萬元。
昨天是環保執法人員第五次來到這家企業。還沒到廠區,記者就聞到了一股腐爛的味道。看到執法人員的到來,企業負責人并不驚慌,他還拋出怪論:“我加工的原料是魚頭、魚骨等下腳料,我不去收的話,污染就更嚴重。罰款就當是在稅收外,再為國家做點貢獻。”
執法人員一語道破了該企業堅持生產的原因:“因為違法成本遠小于違法所得。”據了解,魚粉的利潤每噸三四千元,如果一年生產500噸魚粉,就能賺100多萬元。環保部門8年4次處罰,一共才罰了23萬元。
執法人員解釋說:“根據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對這類企業處罰的最大力度就是責令停止生產,并處罰款10萬元。鑒于企業仍然沒有按照行政處罰停止生產,我們已提請人民法院,申請對這家企業進行強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