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上工程中的主要安全技術
(一)海洋環境條件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
海洋環境條件是海上安裝工程能否正常施工的關鍵因素,海洋環境條件主要包括下列天氣現象:風(包括臺風)、海浪、海流(包括潮流)、涌浪、海冰、特殊天氣現象(如雨、雪、霧、冰雹、酷熱、嚴寒等)以及意外天氣現象(如地震、海嘯等)以下僅就風、海流、涌浪、海浪、海冰及特殊天氣現象等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進行闡述。
1.風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風是由于大氣運動而形成的,風的特征用風速和風向兩個量來表示。
為反映風的強弱,根據風速的大小劃分風級。常用的蒲福風級表將風劃分為13個風級,12級颶風的風速為32.7~36.9m/s。海上的最大風速遠大于36.9m/s;因此后人又將蒲福風級表補充了5個風級,總共為18個風級。
2)應對安全措施
各施工船舶應根據船舶及設備狀態、作業性能做出相應的作業風速、生存狀態限制,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包括作業限制風速、生存限制風速、臺風應急程序、避風港選擇等等。
加強天氣監測與預報,以預防為主。
2.海流、涌浪、海浪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海流分洋流和潮流。洋流的流速和流向基本恒定,也稱恒流,流速較大。潮流是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導致的海水水平流動,又分為往復流和回轉流。在岸邊、水道和岬角等處一般與漲潮流和落潮流的方向相反。回轉流多出現在海域寬闊的海洋上,其流速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形成一個360°變化的流場,每12h一循環。最大流速出現在平潮后3h。
附近海區風時過長,一般大風刮2h以上,浪變為涌。或者附近海區并沒有大風,但外海區有大風,其涌浪可以通過水質點的傳播到無風的海區,這種傳播可達上千公里。涌浪較高,其破壞性也較大。
海浪是由附近海區的大風引起的海水起伏現象,其大小與風力、風程、風時和海區遮蔽條件有關。
2)對海浪、海流、涌浪的應對安全措施
各施工船舶應根據船舶及設備狀態、作業性能做出相應的作業海況、生存狀態限制,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包括作業限制海況、生存限制海況等等。
加強海況監測及預報,以預防為主。
3.海冰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海冰是在一定海域內,特殊季節時產生的環境條件。當海水溫度下降到0℃以下時,就可能形成海冰。
1)海冰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
大面積冰原及流冰對海上安裝工程將產生巨大影響。當船舶在冰區作業時,海冰將取代風而成為主要影響因素。海冰對海上安裝工程的主要影響如下:
2)應對海冰的安全措施
加強海冰監測及預報,提前避讓。對海上結構物應提前考慮抗冰防護措施。
4.特殊天氣現象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特殊天氣現象包括雨、雪、霧、冰雹、酷熱、嚴寒等。
1)特殊天氣對海上安裝工程的影響
(1)由于能見度較低(如霧天),影響作業,并可能造成船舶相撞等事故。
(2)船舶甲板、結構物表面打滑,影響人員安全及作業。
(3)引起人員生理反應,影響人員情緒,進而影響作業安全。
(4)影響設備作業性能。
2)應對特殊天氣的安全措施
加強天氣監測及預報,提前做好預防措施。人員勞動保護用品應配齊,安全保障措施應到位。
(二)拖航過程中的固定、配載、拖帶要求
3.拖帶要求
(1)起拖加速要慢,待拖纜受力后再逐漸加速。
(2)禁止大角度轉向。
(3)放出和收進拖纜時應減速。
(4)每隔一定時間放松或收進一次拖纜,避免局部過度磨損。
(5)進出航道、峽水道,通過船舶密集區域、漁區和遇到能見度不良的天氣時,應適當收短拖纜,以利避讓。
(6)遇到能見度不良的天氣時,除遵守避碰規則的一切規定外,值班駕駛員應定時用中英文發布航行警告,內容至少包括:船名、呼號、航向、航速、拖帶長度、當時船位等信息。
(7)掌握天氣變化的信息,分析預見大風來臨時間,及時采取避風措施。
(8)突遇大風天氣又無法采取避風措施時,應遵守“大風浪操縱須知”,
船首偏頂風,減速至能維持舵效。
(9)如需在大風浪中掉頭,應慎之又慎。
(10)拖帶重心位置較高的導管架、組塊航行,風力大于蒲氏6級,必須避風。確無避風條件時,嚴禁橫風拖帶,并嚴禁掉頭。
(11)拖纜長度應使被拖船目視可見,以便隨時監控。
(三)吊裝作業中的主要風險及其預防措施
(四)海底管線安全鋪設作業的基本方法、主要風險及其預防措施
1.海底管線鋪設作業的基本方法
(1)鋪管船法。
(2)底拖法。
(3)浮拖法。
2.鋪管作業的主要風險及其預防措施
2)鋪管安全控制技術
(1)對管器卸去張力前先掛好拖拉鋼絲繩。
(2)嚴格控制退船速度;謹慎指揮,謹慎操作;錨纜的收和放不能同步進行,后纜收纜停止后,前纜再放,或者相反;如果張緊器性能不好,可以用R絞車代替。
(3)拖管架必須水密且適應水深;滾輪活絡。
(4)有精確的定位設備和準確的水下設施資料;起拋錨時拖船必須將錨拉至水面;錨拋下時必須試拉以確認錨已牢牢抓底;嚴禁走錨;禁止鋪管船拖錨移船。
(5)按時接收各類天氣預報信息,并及時分析作業海區天氣形勢,破壞性大風來臨前及時棄管或撤離。
(6)制定應急棄管方案,最好預先避免應急情況的發生。
(7)鋪管過程中,防止異物遺留在管內,阻礙清管球通過;試壓過程中,試壓設備檢驗、驗證,落實試壓程序要求的防范措施。
二、海上油氣生產過程的安全技術
2.海上油氣田平臺危險區的劃分
海上油氣田平臺危險區的劃分為3類:
(1)零類危險區:在正常操作條件下,連續地出現達到引燃或爆炸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蒸氣的區域;
(2)一類危險區:在正常操作條件下,斷續地或周期性地出現達到引燃或爆炸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蒸氣的區域;
(3)二類危險區:在正常操作條件下,不大可能出現達到引燃或爆炸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蒸氣,但在不正常操作條件下,有可能出現達到引燃或爆炸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蒸氣的區域。
3.海上油氣田平臺危險區與安全區隔離的主要方法
海上油氣田平臺危險區與安全區隔離的主要方法是采用防爆墻、防火墻進行隔離。
下面以防火墻為例進行闡述,防火墻分為“A”級和“B”級:
“A”級分隔系指由符合下列要求的隔壁與甲板所組成的分隔:
(1)應以鋼或其他等效材料制造;
(2)應有適當的防撓加強;
(3)其構造應在1h的標準耐火試驗至結束時,能防止煙及火焰通過;
(4)應以認可的耐火材料隔熱,在下列時間內,與原始溫度相比較,其背火面的平均溫度增高不超過139℃;且在包括接頭在內的任何一點的溫度增高不超過180℃;
“A~60級”:60min;“A~30級”:30min;“A~155級”:15min;“A~0級”:0min
“B”級分隔系指由符合下列要求的隔壁、甲板、天花板或襯板所組成的分隔:
(1)在標準耐火試驗時,其結構能在最初半小時內防止火焰通過;
(2)在下列時間內,與原始溫度相比較其背火面平均溫度的增高不超過139℃,且包括接頭在內的任何一點溫度的增高不超過225℃;
“B~15級”:15min;“B~0級”:0min
(3)應以認可的耐火材料制造和裝配“B”級分隔,只要上述材料符合本章的其他要求,不排除使用可燃鑲片。
5.火災及可燃氣體探測(系統)的主要種類及探測方法
海上油氣田火災及可燃氣體探測的種類主要有:熱探測器、煙霧探測,器、紅外線火焰探測器、紫外線火焰探測器、可燃氣體探測器、硫化氫探測器等。
火災探測(系統)一般在同一場所使用兩種探測器進行探測,一個探測器動作就進行報警,兩個探測器同時動作可觸發消防系統啟動。可燃氣體探測根據氣體的性質分為密度高于空氣和密度低于空氣的探測,探測密度高于空氣的探測器安裝在低處,探測密度低于空氣的探測器安裝在高處。當濃度達到爆炸濃度低限的20%時開始預報警,濃度達到爆炸濃度低限的60%時報警。
6.原油火災的主要特點及控制方法
原油火災的主要特點是燃燒溫度高,易沸溢擴散,產生有害氣體多等。
原油火災控制的主要方法是用水降溫,使其溫度控制在600℃以下,用泡沫滅火。
7.天然氣火災的特點及控制方法
天然氣火災的主要特點:一是易爆炸,二是燃燒速度快。在沒有爆炸的情況下天然氣火災一般是噴射火,火焰強烈,能量大。
天然氣火災控制的主要方法首先是減少漏失量,控制漏失量到最少;切斷漏失氣的來源和用水稀釋對火災附近區域降溫等方法控制。一般不推薦在泄漏沒有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滅火,因為泄漏的天然氣很容易產生爆炸,其危害要大于天然氣火災。
8.應急關斷系統的作用
海上油氣田應急關斷系統根據所控制的設備、流程等分為不同的級別,一般分為單元關斷、生產關斷、火災關斷、最終關斷4個等級。應急關斷系統的作用是當其不同級別所控制的設備、流程等出現火災、泄漏、系統失控等問題時對相應的設備和系統實施關斷,使其不發生事故或控制事故蔓延。應急關斷系統的觸發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手動關斷。
(2)通過火災及天然氣探測系統觸發,如:熱探測、煙探測、紫外線探測、紅外線探測、可燃氣體探測、硫化氫探測、易熔塞等。
(3)通過工藝參數探測系統觸發,如:壓力、溫度、液位、流量等。
9.海上原油外輸的主要方法
海上FPSO類的原油外輸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串靠外輸,二是旁靠外輸。
兩種外輸方法都有一定的風險,一般采用串靠外輸的方法較多;海上碼頭類的原油外輸一般是靠泊外輸作業。旁靠外輸作業主要風險是容易造成船舶碰撞;在海況不良的情況下,還可能拉斷輸油軟管,造成溢油事故;另外兩船距離太近容易相互影響,一船發生事故容易產生連鎖反應。串靠外輸相對容易控制一些,因此較為常用。
三、海上平臺消防、求生、急救及應急技術
(一)基礎知識
2.海上消防設備配備與功能
1)火災監測與報警設備
為保證及時地發現火災和火災隱患,并確保火災警報能夠迅速發出,海上石油設施上安設了多種火災探測裝置和報警裝置。
火災探測裝置包括:紅外線火災探測器、感溫式火災探測器、感煙式火災探測器、感光式火災探測器。火災探測器能夠與中央控制室相連接,發現火災信號后迅速將信息傳遞到中央控制室,實現迅速報警。
火災報警裝置有自動報警系統和手動報警系統。自動報警系統與火災探測器相連動,火災探測器發出火災信號后,自動報警系統開始報警。手動報警裝置按需要安裝在海上設施的有關部位,當人員發現火災后,通過手動方式啟動報警器,實現報警。
2)滅火系統與適用范圍
海上石油設施為保證對火災進行迅速、有效的撲救,根據設施各部位的特點,配備有不同形式的滅火系統,根據使用滅火劑種類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水滅火系統:適用于撲救生活區火災,及時冷卻及儲油裝置和工藝系統火災進行冷卻降溫。
(2)水噴淋系統:適用于儲油裝置、工藝系統區域和住艙內。
(3)泡沫滅火系統:適用于撲救油艙、油罐、機艙、直升機平臺、PPSO甲板等區域的火災。
(4)二氧化碳滅火系統:適用于撲救密閉艙室和油艙的火災。
(5)海倫(1301)滅火系統:適用于撲救控制室、機艙、泥漿艙等封閉艙室的火災(新建造的海上設施已不采用該類滅火系統)。
(6)七氟丙烷(FM200)滅火系統:滅火方式與適用范圍與海倫滅火系統一致。
(7)干粉滅火系統:適用于撲救井口、儲油裝置、FPSO甲板等的火災。
(8)移動及手提式滅火設備:海上石油設施根據不同區域火災的特點,裝備有移動式和手提式滅火設備,如:雙介質滅火撬塊、手提式滅火器、移動式泡沫發生器等。
3.火災的應急措施
海上石油作業設施發生火災時,人員及設備必須迅速啟動,在火災發生的初期階段將火撲滅或進行有效的控制,確保人員和設施安全。
(1)報警。海上石油作業設施發生火災后,應當立即報警,報警信號可通過自動報警裝置或手動報警裝置發出,如發現火災區域附近沒有火災報警器,可通過電話、對講機等手段迅速報警。
(2)應急關斷。應急關斷是海上石油設施發生火災時,迅速切斷井口閥門或其他應當保護部位的某些裝置,達到保護井口和設施、減少燃燒物的目的。應急關斷分為四種關斷級別:一級關斷為棄平臺關斷,二級關斷為火災關斷,三級關斷為生產關斷,四級關斷為單元關斷。
(3)啟動消防應急程序。發生火災后,應立即啟動消防應急程序,以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火災進行控制和撲救,防止火勢擴散與蔓延,確保人員安全和設施安全。
人員聽到消防警報后,應迅速到達消防應急部署崗位,終止危險性較大的作業,對危險部位予以保護。
如果可能出現危害較大的爆炸、噴濺、設施坍塌、沉沒、傾覆等危害時,應果斷下達撤離命令,保證人員安全。
4.海上設施火災撲救
(1)火災撲救原則。海上石油作業設施撲救火災時,應本著“以人為本、減少損失、集中力量、快速撲救”的原則,力爭將在火災的初起階段,使用有限的滅火設備將火撲滅,防止火災蔓延失控,防止造成人員和財產巨大損失。
(2)人員保護。發生火災時保護人的生命是滅火工作的首要原則,火災對人的傷害形式為有害氣體導致人員中毒和高溫引起的燒傷。無論是滅火人員,還是被困人員,都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設法保證呼吸,防止燒傷,確保人員安全。
(3)海上石油設施滅火技術包括火勢控制技術、防止爆炸技術、立體火撲救技術、人員接近火場技術。
(4)消防指揮與戰術應用。海上石油設施由于配備的滅火劑數量有限和危險區域復雜,一旦發生火災,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爭取一次成功,將火撲滅。為此滅火過程中的消防指揮顯得尤為重要,進行消防指揮時應考慮:正確分析火場情況、正確指揮人員、合理調配資源、優化滅火方案。
(二)海上求生
當海上石油設施出現不可挽救的事故,而且事故有可能危及人員生命時,應采取撤離海上設施,進行海上求生。
1.撤離海上設施
(1)撤離行動及存在的危險因素。當海上石油設施出現危險,需要人員撤離逃生時,設施總監會發出棄平臺(棄船)口令,所有人員聽到口令后,必須按應急部署要求,進行撤離。
在撤離海上設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危險:
火災情況下:火災中產生的有毒氣體會導致人員中毒或窒息,造成功能性障礙,失去行動能力。火災中產生的高溫,會使人員受傷。如發生爆炸,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和碎片會對人員生命和救生設備造成危害。
硫化氫泄漏:硫化氫的劇毒性將導致人員中毒。
設施坍塌或沉沒:人員行走困難,無法正確辨別方向,救生設備無法正常使用。
(2)撤離海上設施的行動原則:做好自身保護,行動迅速,聽到警報后迅速到達救生甲板集合,正確選擇救生設備,集體行動,發出有效求救信號。
(3)撤離行動:發出遇難求救信號,發出撤離警報,人員到救生甲板集合,人員撤離,向遇難設施上風向逃離。
2.配備救生設備
海上石油設施為保證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安全撤離,配備了多種救生設備,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封閉式救生艇
懸掛在設施邊緣,按照人員數量進行配備。封閉式救生艇是撤離時首選的救生設備,具有密封好、安全設施齊全、便于釋放與操作的特點。撤離時,人員按應急部署要求進人救生艇內,關閉門窗,防止有害氣體進入救生艇內部。啟動供氣系統,可以保證人員呼吸。在救生艇內可以完成釋放、脫鉤等工作。打開海水噴淋系統,可以冷卻救生艇外表面,降低救生艇溫度。完善的操縱系統非常便于人員操縱,實現駛向安全地點待救。救生艇內配備的淡水和食物,可以滿足人員海上求生過程中7d的需要。
2)救生筏
救生筏存放在舷邊存放簡內,具有自動充氣能力,當人員拉動或設施沉沒拉動充氣拉索時,救生筏所配備的二氧化碳氣瓶會向救生筏浮胎內充氣。救生筏成型后可在海面上漂浮,人員可以乘坐救生筏離開遇難海上設施,并保證在海上漂浮待救。救生筏內配備有淡水和食物,維持人員生存。救生筏不具備自航能力。
3)救生衣
海上設施為每位人員配備有救生衣,救生衣是最基本的救生設備。救生衣分別存放在住艙和救生甲板處,人員聽到撤離警報后,應立即穿好救生衣,準備逃生。
4)保溫式救生服
在海水溫度低于15℃的海域逃生時,必須使用保溫式救生服。防止落人海水后,造成體溫過低而喪失生命。
5)救生圈
懸掛在舷邊,出現人員落水時或逃生找不到救生衣時,可使用救生圈,借助救生圈的浮力,漂浮于水面。
6)無線電求救設備
為保證撤離海上設施后能夠有效地求救,配備有以下無線電求救設備:
(1)應急電臺。使用應急電臺可以進行無線電明語呼救和拍發莫爾斯信號,電臺上的自動拍發裝置可以進行信號的自動發射。
(2)示位標。可發出無線電信號,救助船只或搜救部門可根據此信號確定求救者方位,便于迅速得到救助。
3.海上待救
1)待救時的威脅
在海上待救時,人員會遇到缺乏淡水與食物、惡劣氣候及環境、恐懼心理影響等危險;如果落入水中人員還會遇到體溫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2)海上待救原則
海上待救時應按照以下原則行動:選擇安全待救地點;保證淡水與食物;保持良好心理狀態;設法延長生存時間。
3)正確待救方法
(1)選擇待救地點:事故平臺上風處并向外側偏離300~40°,此處平臺事故危害(火焰、毒氣、爆炸沖擊波)無法波及到的地方。
(2)合理利用淡水與食物:救生艇及救生筏內均按乘員數量為每人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淡水及食物,棄船24h后每天飲用淡水500mL(分日出、日中、日落3次飲用)。淡水不足時可利用雨水、露水補充,必要時可食用魚、鳥血液及體液。
(3)保持體溫:寒冷情況下應使身體保持干燥,避免直接受冷風侵襲,不得飲酒和吸煙。水中待救人員保持HELP動作并盡快登上救生艇、救生筏。
(4)防止鯊魚襲擊:保持靜態,減少氣味,避免身體發光發亮,減少反差,不要與鯊魚搏斗。
(5)意志堅強:保持必將獲救的信念,分散注意力。
4.海上求救
1)求救原則
保持連續求救,保證求救有效性。
2)求救手段
海上求救時,可使用以下求救手段:應急電臺、無線電示位標、救生信號、手電筒和反光鏡。
3)求救方法
(1)使用救生電臺:救生電臺是海上求生過程中最有效的求救設備,可以發射莫爾斯信號和無線電求救信號。500kHz發射莫爾斯信號,遇難信號為SOS即三短三長三短(可用自動鍵發射)。2182kHz發射無線電明語呼救信號(電話),遇難信號為MADAY(用明語呼救)。8364kHz與2182kHz使用方法相同。
(2)使用無線電示位標:無線電示位標可以用2182kHz發出能夠覆50海里的求救信號,對于搜救船只及時發現遇難人員具有重要作用。
(3)使用求救信號:救生艇內配備有高空降落傘信號、手持火焰信號和橙色煙霧信號。高空降落傘信號能夠發射到300m高空,向附近救助船只發出求救。橙色煙霧信號能夠釋放出橙色煙霧,可以使5海里以內的救助船只發現,在白天有較好的求救效果。手持紅色火焰信號能夠放射出紅色火焰,在夜晚有較好的求救效果。
(4)其他求救手段:手電筒、反光鏡、發光物體和顏色鮮艷物體都可用于求救。
5.接受救助
目前海上進行救助的方法有直升機救助和船只救助。
船只救助以守護船為主,當人員撤離設施后,守護船會立即駛往待救地點,向求生者進行救助。
直升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駛往遇難設施地點,通過救助吊環和救助吊籃進行救助。接受直升機吊環救助時,應抓住直升機的救助吊索,將救助吊索套在軀干上,將吊索鎖緊環拉緊,向直升機發出吊升口令。
(三)海上急救
3.基本急救技術
1)止血術
當海上出現出血傷員時,如不迅速止血,傷員就會因失血過多而休克,為此對出血癥狀的傷員應立即止血。
(1)出血的癥狀按以下方式判斷:血液顏色鮮紅,呈噴射狀為動脈出血,此現象非常危險。血液顏色暗紅,呈緩流狀為靜脈出血。血液顏色鮮紅,呈滲出狀為毛細血管出血。
(2)出血對人員危害:人體失血20%會產生行動障礙,人體失血30%會出現生命危險。
(3)止血的方法:在海上受傷時,應首先采取指壓止血法進行臨時止血,然后再尋找止血帶及代用材料進行止血。指壓止血法:指壓止血法就是當動脈出血時,用拇指壓住出血部位近心端的止血部位,以達止血的目的。止血帶止血法:當四肢動脈出血時,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繃扎止血帶,切斷血液供應,達到止血目的。
2)包扎術
當海上出現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的傷員時,必對其傷口進行包扎,達到止血、防止感染的目的。
(1)包扎的方法。受傷面積較大時可用三角巾包扎;受傷面積較小及四肢受傷時可用繃帶包扎;燒傷的傷員不能包扎,可以用干凈的床單覆蓋。
(2)包扎的要求:傷口必須完全覆蓋,敷料應大于傷口3~4cm,繃帶包扎時,必須遵循由細向粗、由遠向近的要求進行。
3)心肺復蘇術
當海上出現心跳和呼吸停止的傷員時,可通過心肺復蘇術進行救治。
(1)心肺復蘇的必要性。當傷員呼吸和心跳停止時,并不意味著傷者已經死亡,如果能在4~6min內能得到救治,傷員的呼吸與心跳可得到恢復。
(2)心肺復蘇的方法。心肺復蘇就是利用人工除顫、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的方法使傷員在不能自主完成呼吸和血液循環的條件下,被動地維持血液循環和呼吸,最終恢復心臟自搏和自主呼吸。
(3)心肺復蘇效果的檢驗。呼吸的檢驗:腹部起伏,口鼻有氣體排出,能聽到呼吸聲。心臟按壓的檢驗:瞳孔縮小,有心音,脈搏恢復。
(四)海上應急事件處理程序及各自職責
1.海上應急事件處理程序
作業者在開始實施石油作業前,應編制安全應急計劃;在石油作業過程中應隨情況變化及時修改或補充。凡屬申請作業許可的安全應急計劃,由作業者報地區代表并轉交安全辦公室審查;凡屬申報作業認可的安全應急計劃,由作業者報地區代表審查;修改或補充的安全應急計劃,作業者應按上述程序報送備案。
2.應急組織中決策層、指揮層、操作層的主要職責
四、海洋石油作業防臺風(冰)安全技術
(一)臺風的級別及運動規律
臺風是地球上的空氣漩渦。臺風通常孕育在赤道附近的熱帶海面上,因受地球自轉的影響而形成最初的熱帶低壓,并逐步升級為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如果中心附近風力進一步增強,就成為臺風。
臺風形成后,就會向緯度較高的地區運動,多數臺風的運動路線和速度可以預測;因此這些臺風可以避讓。
(二)防臺風安全技術
1.海洋石油臺風應急措施
當西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進入北緯12°~22°,東經125°以西海域,并可能威脅公司所轄海域船、臺安全時,或當南海及北部灣任何位置的熱帶低壓風力達到八級時,應急辦公室立即啟動進入應急值班狀態,開始執行防熱帶氣旋程序。
2.海洋石油防臺風警戒區的劃分與生產預防措施
(1)以海上作業點為中心,半徑810海里(1500km)為第一警戒線(藍色警戒區)。當熱帶氣旋風力達到八級半徑前沿距作業點1500km時,開始進入防熱帶氣旋第一警戒區的應急程序。
海上仍可正常作業,但必須做好防熱帶氣旋的動員和對有關設備、工具進行防風加固工作,考慮井下處置方案。收集海區氣象資料和發布的熱帶氣旋動態預報。
(2)以海上作業點為中心,半徑540海里(1000km)為第二警戒線(黃色警戒區)。當熱帶氣旋中心進入該區域時,必須停止井下正常作業,適時處置井下各種情況。撤離非必要人員,進一步做好設備加固和大批人員撤離的準備工作。海ii程船舶停止施工,駛離避風。
(3)以海上作業點為中心,半徑270海里(500km)為第三警戒線(紅色警戒區)。當熱帶氣旋中心進入該區域時,油田停止生產,井下處于安全狀態。海上作業人員全部撤離平臺。
(三)防冰基礎知識
1.中國近海冰情的特點
在我國近海,渤海和黃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結冰現象。通常在11月中、下旬或12月上、中旬,從渤海及黃海北部由北向南逐漸結冰;翌年1~2月上旬,冰情較重,稱為“盛冰期”;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海冰由南向北逐漸融解消失,冰期長達3~4個月。
遼東灣冰期最長,冰情也較重,其次是渤海灣和萊州灣。浮冰方向大多與岸平行,或與最大潮流方向接近。遼東灣冰期105~120d,冰情最重地區的固定冰寬2~8km,冰厚30~50cm;渤海灣冰期90~110d,固定冰寬200~2000m,個別淺灘固定冰寬3~4km,冰厚15~40cm;萊州灣冰期3個月左右,固定冰寬500~2000m,冰厚15~30cm。
2.海冰災害
由于受到大氣環流、氣候異常等影響海冰會出現異常的冰情。在冰情嚴重的年份(稱:重冰年)冰期長,結冰范圍大,冰質堅硬,冰層較厚,堆積現象嚴重。冰情的輕重程度,主要由氣候冷暖、寒潮路徑、強度和持續時間而定。
海冰的破壞力相當驚人,是中國近海的海洋自然災害之一。海冰可以推倒海上石油平臺,破壞海洋工程設施和船舶,阻礙航行,影響漁業和航運。
3.海冰預報
我國為了確保生產和生活的正常運行,每年都組織海洋臺站、雷達、衛星、破冰船和飛機開展海冰的測報工作,并對渤海和北黃海的冰情進行預報。
海冰預報有長期預報(1~3個月),中期預報(1~10天)和短期預報(1~3天)。長期預報主要依靠歷史資料的統計,經冰情會商會后統一發布。中期海冰預報依賴中期天氣預報和海冰漂流模式。短期預報要使用飛機、雷達等的遙感儀器觀測資料,直接測量冰厚數據、冰漂移觀測數據、風及海流資料等,并通過冰漂流模式制作海冰預報圖。
(四)防冰安全技術
為了減輕海冰對生產和交通的妨礙,人們針對海冰的特點發展出很多抵御海冰的措施和方法。在海冰區域使用的金屬結構材料必須是能抵御低溫的材料。使用抗冰結構體,防止海上石油生產平臺被海冰推倒。加強對海冰的觀測和嘹望,破冰船在冰區的石油平臺周圍24h值班,發現海冰向石油生產平臺漂移過來,立即進行破冰作業,防止浮冰在石油生產平臺下形成堆積。對大面積的海冰向石油平臺漂移,應立即啟動防海冰的應急預案。強化對水的使用管理,防止設備和管線被凍壞。完善對作業人員的保護,防止凍傷或滑倒。所有在海冰區域作業的船舶、石油生產平臺、鉆井平臺在冬季結冰期必須按照海冰應急計劃的要求做好防護海冰的準備工作。
上一篇:油田注水生產安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