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已經出現了高速飛機、雷達和各種自動化機械等。為防止和減少飛機飛行事故而興起的事故判定技術及人機工程等,對后來的工業事故預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事故判定技術最初被用于確定軍用飛機飛行事故原因的研究。研究人員用這種技術調查了飛行員在飛行操作中的心理學和人機工程方面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改進措施,防止發生操作失誤。戰后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國外的工業事故預防工作中,作為一種調查研究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的方法,使得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在引起事故之前被識別和被改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軍用飛機速度快、戰斗力強,但是它們的操縱裝置和儀表非常復雜。飛機操縱裝置和儀表的設計往往超出人的能力范圍,或者容易引起駕駛員誤操作而導致嚴重事故。為防止飛行事故,飛行員要求改變那些看不清楚的儀表的位置,改變與人的能力不適合的操縱裝置和操縱方法。這些要求推動了人機工程學的研究。?
人機工程學是研究如何使機械設備、工作環境適應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使人員操作簡便、準確、失誤少、工作效率高的學問。人機工程學的興起標志著工業生產中人與機械關系的重大變化:以前是按機械的特性訓練工人,讓工人滿足機械的要求,工人是機械的奴隸和附庸;現在是在設計機械時要考慮人的特性,使機械適合人的操作。從事故致因的角度,機械設備、工作環境不符合人機工程學要求可能是引起人失誤、導致事故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飛躍進步,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產品不斷出現。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產品給工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面貌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危險。據說世界上每20分鐘就有一種新的化學物質問世,其中每一種都可能具有危險性。科技的發展把作為現代物質文明的各種工業產品送到人們的面前,這些產品中有些會威脅人員安全,美國1972年涉及產品安全的投訴案件超過50萬起。工業部門要保證消費者利用其產品的安全,在公眾的強烈的要求下,美國于1972年通過了消費品安全法,日本等國也相繼通過了相似的法律,這些法律的共同特征是,制造廠家必須對其產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負責。?
戰后,人們對所謂的事故頻發傾向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見解。一些研究表明,認為大多數工業事故是由事故頻發傾向者引起的觀念是錯誤的,有些人較另一些人容易發生事故,是與他們從事的作業有較高的危險性有關。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不能把事故的責任簡單地說成是工人的不注意,應該注重機械的、物質的危險性質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在事故預防工作中比較強調實現生產條件、機械設備的安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條件為此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能量轉移理論的出現是人們對傷亡事故發生的物理實質認識方面的一大飛躍。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種新概念:事故是一種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釋放,各種形式的能量構成傷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應該通過控制能量,或控制作為能量達及人體媒介的能量載體來預防傷害事故。根據能量轉移理論,可以利用各種屏蔽來防止意外的能量釋放。?
與早期的事故頻發傾向理論、海因里希因果連鎖論等強調人的性格特征、遺傳特征等不同,戰后人們逐漸地認識了管理因素作為背后原因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是工業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須加以追究。但是,它們只不過是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和管理上缺陷的反映,只有找出深層的、背后的原因,改進企業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