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礦山救護車將開赴現(xiàn)場
澳大利亞1991年~2001年礦山死亡人數(shù)及傷害次數(shù)如下表:
財政年度 |
死亡人數(shù) |
工傷次數(shù) |
1991~1992 |
25 |
7200 |
1992~1993 |
22 |
5800 |
1993~1994 |
22 |
5200 |
1994~1995 |
31 |
5000 |
1995~1996 |
12 |
4200 |
1996~1997 |
27 |
4100 |
1997~1998 |
19 |
3300 |
1998~1999 |
12 |
2800 |
1999~2000 |
19 |
2200 |
2000~2001 |
14 |
2050 |
(澳大利亞財政年度由每年4月至下一年3月)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為加強礦山安全,已開始進行礦山救護車的研究。研究該車的目的是改善井下礦工的自救能力。該項工作將由位于Redbank的礦山試驗研究站與昆士蘭州礦山救護服務中心與澳大利亞煤礦協(xié)會聯(lián)合進行。該救護車應能在特別嚴酷的情況下進行工作,包括在含氧少和高濃度瓦斯環(huán)境下進行工作,此車內應有瓦斯監(jiān)控和檢測設備及緊急通訊設施。
美國:2002年礦山安全創(chuàng)新紀錄
美國礦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Mine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簡稱MSHA)是管理全國礦山安全的機構,隸屬于美國勞動部。現(xiàn)任局長大衛(wèi)·勞瑞斯基是美國勞動部副部長,也是一位注冊安全工程師。
為了全美小型礦山的安全和培訓需要,MSHA成立了小型礦山辦公室,專門負責小型礦山的安全工作。全美現(xiàn)有6500座小型礦山(美國以少于50名礦工作為劃定井下小型煤礦的標準)。1980年有井下小型煤礦2165座,共產煤6870萬噸,平均每座礦山年產3.17萬噸。到了2002年,共有井下小型煤礦605座,產煤7686萬噸,平均礦山年產12.7萬噸,即在20年時間內,小型煤礦的數(shù)量減少了3倍多,而產量比過去增加了日16萬噸。
在20世紀,技術進步已使美國礦山更為安全:努力提高礦工技能和經驗,加強培訓,制訂合理的安全規(guī)程,強化安全規(guī)程執(zhí)行力度。所有這些措施,直接關系到礦山安全。
1911年~1920年,美國約有100萬礦工,每年礦山平均死亡人數(shù)為3256人,其死亡率(每百人死亡率)為0.321;到1996年~2000年,從業(yè)礦工為292000人,死亡人數(shù)下降到每年86人,其死亡率下降到0.0296。特別是美國在1969年公布了“礦山健康安全法規(guī)”后,礦山死亡事故大為下降。1971年~1975年,死亡率下降了25.7%,煤礦死亡人數(shù)由246人(1971年)下降到151人(1975年);非煤礦山由180人(1971年)下降到171人(1975年)。據(jù)統(tǒng)計,2001年,全美煤礦及非煤礦山因工死亡72人(煤礦42人,非煤礦山30人);2002年全部礦山因工死亡67人(煤礦27人,非煤礦山40人),主要死亡事故發(fā)生在設備維修、檢修和建設工作中。這是歷史上的最好水平。
年度 |
非煤礦山 |
煤礦 |
合計 |
1990 |
56 |
66 |
122 |
1991 |
53 |
61 |
114 |
1992 |
43 |
55 |
98 |
1993 |
51 |
47 |
98 |
1994 |
40 |
45 |
85 |
1995 |
53 |
47 |
100 |
1996 |
47 |
39 |
86 |
1997 |
61 |
30 |
91 |
1998 |
51 |
29 |
80 |
1999 |
55 |
35 |
90 |
2000 |
47 |
38 |
85 |
2001 |
30 |
42 |
72 |
2002 |
40 |
27 |
67 |
1990年~2002年美國煤礦及非煤礦山生產事故死亡人數(shù)
美國用從業(yè)人員每百人的死亡人數(shù)來表示礦山死亡事故頻率,這種表示方法能較真實地反映礦山安全的實際情況,比用百萬噸產量的死亡人數(shù)更能體現(xiàn)出礦山的安全狀況。
當然,我們不排除采用更高程度的機械化和露天礦比重加大的因素,但1977年由MSHA頒布的“礦山健康安全法規(guī)”是降低死亡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1976年~1980年期間,煤礦死亡人數(shù)由151人下降到131人,非煤礦山死亡人數(shù)由171人下降到122人。而在此期間內從業(yè)人員增加了31.5%。
除去礦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頒布的法規(guī)外,在地下設備中加入司機室防護蓋的措施對減少事故起了很大作用。井下遙控作業(yè)使礦工遠離危險,通訊和調度系統(tǒng)的改善、采礦設備的大型化、礦山管理人員對加強工人培訓給礦山帶來的經濟利益的了解等等,所有這些措施均有助于降低事故的發(fā)生。
礦產品價格低廉,國有土地對礦業(yè)的限制,缺乏高素質的礦工,礦工老齡化是美國礦山面對的主要問題。
美國煤礦工人年齡平均已達46歲,金屬礦為44歲,非金屬礦40歲,采石業(yè)37歲。一旦老齡工人退休,一大批新工人將進入礦山,這意味著新工人將很少有機會和老工人一起工作。因此,礦山不能依靠以老帶新的方法培訓新工人。在20世紀,美國有兩次面臨這種局面:一是1941年~1945年,由于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許多老礦工參戰(zhàn),新工人進礦,致使礦山死亡率增加了16%。二是1974年~1979年,OPEC石油輸出國對美國禁運,在此期間煤礦工人由86700人急增至132928人。多虧了那時技術進步和對工人進行培訓,使這一階段死亡率有所下降。
針對小型礦山機械化程度低,傷亡事故多,2002年還專門成立了小型礦山辦公室。因為美國現(xiàn)有的6500座小型礦山中,605個為小型煤礦。小型煤礦因儲量少,煤層薄,不可能采用機械化長壁法開采。2002年,這些小型煤礦總產量為7686萬噸,占全美地下開采煤礦3.8億噸的21%。
上一篇:國外煤礦粉塵控制措施的新進展
下一篇:美國事故調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