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礦難,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媒體輿論,都紛紛拿出“藥方”,建言獻策。
基于此,我們不妨放寬視野,把目光轉向國外——英國的國家煤炭博物館資料室。資料室里珍藏著令國內煤礦汗顏的一組數據:19世紀60年代,英國每年每200名煤礦礦工中有1人死亡;20世紀初,每600人中有1人死亡;20世紀50年代,每1000人中有1人死亡。問及英國煤礦現在的安全情況,恰好前來博物館參觀的一位老礦工說:“現在,英國煤礦每年死亡的礦工人數為零。2005年為零,2∞4年為零,2003年為零,2002年為零……”(據2006年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
我憑直覺判斷礦難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在英國已連續多年礦工死亡人數為零,這種結果不能不讓人由衷感嘆和佩服。英國煤礦為何多年“零死亡”,這絕不是偶然現象,因為它有一整套嚴密的管理機制。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其一,實行嚴格的煤礦經理管理責任制。根據英國的煤礦安全規定,煤礦經理必須有煤礦井下工作經歷,必須通過安全和相關知識考試。如果因忽略安全法規而造成人員傷亡,煤礦經理可能被逮捕入獄。曾經有一位煤礦經理就因為值班期間在家中聚會醉酒被告上法庭,最后入獄服刑。
其二,嚴密的監管制度。英國的全國煤礦委員會還制定了完整的“巡視員”制度。每個煤礦都有一名政府安全巡視員對安全法規的落實等進行監管。政府還向礦區派遣環境巡視員,后者對所在礦區煤礦的粉塵、排水、噪音、矸石以及交通進行管理。一旦巡視員認為某一煤礦有潛在的安全問題,或對礦區的環境造成危害,他們有權勒令煤礦停產整頓。
其三,充分發揮公眾監督。一些民間機構對煤礦的監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一個公司每年出版一本《英國煤礦指南》,詳細描述英國煤礦的現狀,還專門把政府負責安全和環境的部門和官員的名字、電話等一一列出,以便公眾有效監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從英國煤礦“零死亡率”管理制度中,來查找國內礦場管理制度的不足之處,以完善國內極其脆弱的管理體系。否則,換來的只能是安全工作的一紙空文和礦難悲劇的頻頻上演。
上一篇:國外應急管理注重完善機制健全法律
下一篇:國外石化工程施工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