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國有安全知識保障程度提高的八大因素
2005-08-22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安全第一”的觀念還不牢靠,管理機制不完善
部分煤礦經營者堅持“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不強,重生產輕安全,重效益輕安全。對《安全生產法》所確立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保障制度不落實,往往是安全管理機構不健全,安全投入沒保障,規章制度不完善。甚至一些煤礦,受利益驅使,“要錢不要命”。近年來,在煤炭市場需求旺盛、煤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許多煤礦超能力突擊生產而導致的事故明顯增多。
安全投入不足,欠賬較多
近年來,煤炭企業經濟效益有所好轉,安全投入有所增加,但安全欠賬仍然較高,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來煤炭供應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礦井挖潛改造,煤礦原有的安全生產設施和設備多數已不適應能力增長的要求;二是國家對安全知識生產的標準提高,礦井原有的“一通三防”、機電運輸、巷道支護等安全設施、設備和工程,需要進一步改造和完善;三是國有煤礦歷史安全欠賬太多;四是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煤炭企業經濟狀況仍然較差,企業自我投入的實力較弱。
安全基礎薄弱
煤礦防災系統不健全,防災系統能力不足,發揮不好,相當多的礦井防災系統的設施陳舊,技術裝備落后和老化。40%的高瓦斯礦井還沒有建立瓦斯抽放系統,大多數安全知識監測監控系統局限于監測方面,缺少監控功能。1/3的國有煤礦產能的瓶頸是通風系統能力。有的煤礦排水抗災能力小,防治水措施不足,有淹井危險。多數國有地方煤礦通風系統存在問題,包括通風機老化、通風斷面小等。機電和運輸設備老化,保護裝置不齊全,防爆性能差等問題。根據對黑龍江省四大礦業集團和大雁煤業公司調查,主要設備超期服役率高達40%,其中50年代設備占30%;機電固定設備新度系數僅為0.5。
小煤礦仍然是制約安全知識生產的主要矛盾
全國現有的28000處煤礦中,小煤礦25000多處,占煤礦總數的90%。這些小煤礦生產方式落后,安全設施簡陋,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大部分不具備基本的安全生產條件,而且從業人員素質低下,許多人缺乏應有的安全常識。這些年,煤礦發生的重特大事故有70%以上是發生在小煤礦。
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下降
國有煤礦中采掘一線工人相當一部分是農民工,特別在經濟效益較差的西部地區煤礦。多數農民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安全意識較低。農民工一般采用協議工的形式,一般在煤礦干幾年,有的剛熟悉了工作,就卷鋪蓋走人,流動性較大,安全教育缺乏針對性,違章作業現象時有發生,人的不安全因素較為突出。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全國各地煤礦對外承包工程比較普遍。外包隊伍整體技術素質差,缺乏安全裝備,流動性大,難管理,是煤礦生產建設中極不穩定的隊伍,有些包工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顧工人生命安全,違章施工。2004年6月29日某煤礦發生的塌冒事故,就發生在外包隊伍。如何加強煤礦外包隊伍和外包工程的監管是擺在煤礦監管部門和煤炭企業的重要課題。
煤礦重大科技攻關課題難以實施,重大安全技術問題難解決
目前我國煤礦在“一通三防”、防治水、礦井深部地壓、沖擊地壓、高溫害和支護等方面存在許多技術難題,嚴重威脅著安全知識生產。這些涉及行業技術發展共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技課題,國家支持范圍和力度與過去相比大大減少,基本上處于中斷狀態。重點煤炭企業下放后,受單個企業和科研院所經濟實力限制,難以開展技術攻關。
煤礦專業技術人才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
目前國有煤礦中,大專以上程度的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3%左右,而發達國家為60%以上。在近40個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不足2000人。由于煤炭行業困難,地礦類專業學生在全校學生中所占比例,由幾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5%。據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統計,1999~2002年共有畢業生37931人,到煤炭行業就業的只有3538人,占9.3%。某礦業集團近10年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術人才270人,10年內未進1名大學生。技術人員匱乏和層次低使技術措施不到位,制約安全知識技術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煤炭行業管理相對弱化,宏觀調控乏力,安全管理缺乏有力的體制保障
安全知識監察體制不完善。近年來,隨著煤炭行業管理機構的撤銷,國家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乏力。特別是一些產煤省撤銷了煤炭管理機構,政府對煤炭工業的行業監管弱化,資源管理、技術政策、勞動管理、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監管都不到位。從國外主要產煤國家的情況看,對于作為資源性能源產業的煤炭工業,政府監管和調控的手段都比較強。美國年產煤炭10億噸左右,美國能源部擁有14000名直接雇員,其中2000人左右從事與能源政策相關的工作。能源部下屬的能源信息署擁有600多名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