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危險化學品事故呈明顯上升趨勢,2000年全年發生此類事故514起,死亡785人;到2003年上升為621起,死亡960人。去年4月,黑龍江、吉林、北京等地連續發生13起比較嚴重的危險化學品泄漏和爆炸事故,造成23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或中毒。
安全監管漏洞多
頻發的事故再次說明,危險品生產、運輸等環節的安全監管存在重大漏洞。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有關專家介紹,國務院2002年頒發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對危險品的生產、運輸、倉儲等環節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從條例規定看,對危險化學品的管理涉及10個部門,如交通、民航、鐵路、公安、質監等,但在安全監管方面各部門之間存在著管理職能交叉的問題,而職能交叉是最大的漏洞。
一項調查顯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危險化學品的產量每年以較大幅度增長,從而給危險化學品的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目前我國載入名錄的危險化學品共有七大類、3823種,其中劇毒化學品有338種,液氯就是其中一種。大量危險化學品尤其是劇毒化學品的生產、運輸、倉儲、使用等,最不能缺失的就是安全監管。
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的一位成員指出,多頭管理和安全生產意識淡薄是造成這類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比如,淮安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車本身,按現有管理體制,就涉及到3個部門,槽罐歸質檢部門管,車體屬交通部門管,車輛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門。這些部門好像都在管,但其實誰也沒有真正管住。它們就好比人的五指,如果不能握成拳頭,就不能重拳出擊,更談不上構筑有效安全網了。
危險品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安全防范問題。但據這個行業內的有關人員介紹,相對于生產和使用環節,目前運輸環節人員素質最令人擔憂。由于運輸企業競爭激烈,一些企業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對從業人員的安全知識教育。甚至有一些不符合安全條件的企業規避監管,低門檻招聘有關人員投入到運輸工作中,這就為安全運輸造成了極大隱患。
急需重新束緊“安全帶”
面對嚴峻的危險品安全監管形勢,有關專家建議,要從科技創新、完善法規制度、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等方面著手,打出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從根本上減少危險化學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據有關專家介紹,國家有關部門已經研制出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監管危險品運輸車輛的新技術,目前該技術已在一些企業試用并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鑒定。這項技術的核心就是利用GPS這個平臺,對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車輛進行全程監控。一旦遇到險情或發生事故,監控終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信息,通知有關部門啟動應急機制,有效控制事故發生和發展。
一些專家建議,《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修改應迅速提上日程。目前這部法規已很難完全適應安全監管形勢的需要,最應解決的就是多頭執法、多頭管理的問題。理順管理體制,以立法的形式強化安全生產事前監管的力度,從制度上避免重大事故的發生。
另外,國外對危險品生產、運輸和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和任職資質都有非常細致的規定,而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行業門檻還比較低,極易誘發安全事故的發生。
上一篇:誤操作事故可以避免嗎?
下一篇:化工安全生產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