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分析事故原因,歸納起來有4類(即事故的4M構成要素):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危險性和管理漏洞。強調“科技興安”、追求“本質安全化”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根據統計資料分析,人為因素導致的事故約占事故總數的80%以上。即便是在“本質安全度”很高的情況下,仍然可能因為人的過失而發生事故。所以,抓安全文化建設,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行為可靠性,是安全管理永恒的主題。人的行動受到心理話動的支配,操作人員不安全行為的出現,可以從他的心理狀態入手來探究原因,然后采取措施將不良的心理狀態調節到有利于操作安全的心理狀態。研究人的知覺規律,分析發生事故時的心理狀態,從而提出安全文化措施、組織制度措施和操作技術措施,預防那些容易使人產生不正常心理反應和錯誤行為的主客觀因素,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才有可靠保障。不安全的心理表現形式千姿百態,采取的方法也應該“五彩繽紛”。
1、不安全的心理表現形式
1.1、相信錯覺
因為思想認識上的錯覺而導致事故發生。2000年12月1日,7:54上班時間,我單位電信局電力值班室接班人厲某到達值班室時,上一班值班員已經離開崗位。厲某發現電力室浮充供電整流器沒有電流輸出,“電源故障”紅燈和“低壓告警”紅燈在閃亮,又發現程控交換機告警,而且有部分電話已經不能使用。他立即通知技術管理人員到現場處理事故。在處理事故時還發現,整流器交流接觸器處在跳閘狀態。讀程控變換機告警信息分析判斷:程控交換機停止工作的原因是直流48v供電電源的實際電壓低于程控交換機工作所需電源低壓限值(39V),程控交換機自動停止運行。為什么電源電壓會低于39V?因為整流器交流側供電系統“跳閘”,使得300Ah電池組單獨供電,時間長達30小時,電池組過度放電,導致電壓低于39V限值。為什么長達30小時時間內,沒有一個值班人員發現問題?答案是,他們沒有認真巡檢!為什么沒有認真巡檢?為什么在交接班過程中,不但不履行交接手續,而且值班員竟然在沒有巡檢的情況下提前離開值班室。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值班員腦袋中存在嚴重的“錯覺”,他們認為,“程控交換機自動化程度高,一般不會發生故障”,這是深層次的思想根源。加上班組管理松懈,人員責任心不強、勞動態度不夠認真,造成30小時沒有發現問題;交接班期間半小時無人值班,在此期間設備嚴重告警,也無人發現,當然就沒有人處理,障礙擴大成通訊中斷半個多小時的事故。
1.2、驕傲自大爭強好勝
有的人自己能力不強,但“自信心”過強,總認為自己有工齡、有資格,甚至有權力、有“位置”,“什么不能干?”盲目自信,思想麻痹。有時也感覺力不從心,但在眾人面前、尤其是“競爭對手”面前,爭強好勝,圖虛榮、不計后果,冒險蠻干。
有一次,我單位鋁廠生產科調度張某到生產現場了解情況,他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錯誤操作現場正在檢修的電解槽減速機構的控制按鈕,導致電解槽上部平臺上的減速機電機啟動、旋轉,減速機皮帶輪隨之旋轉。一只手用扳手緊螺栓,一只手抓扶皮帶輪的檢修工陳某無防備,左手被帶進皮帶輪,壓斷左手指一節。
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產調度科長期以來形成了不正確的“傳統作風”,到生產現場后,不經過電解槽主管工人的同意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操作電解槽控制箱的電氣開關,調整電解槽陽極高低位置,所以,張某沒有任何顧忌,很隨意地就操作開關。
1.3、心猿意馬思想分散
受社會、家庭環境等客觀條件影響,生產活動過程中情緒煩躁,神志不安,思想分散,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或者高度喜悅、興奮、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導致不安全行為。1995年12月19日,鋁廠司機楊某開車去新都送貨后,惦記家庭的人和事,卸車后就急匆匆“打道回府”。離開新都約10分鐘,在大件路新都橋附近,車速約50km/h,前方7~8m處一自行車突然從右側駛入大件路車道;同時,左側有小車行駛。楊某緊急避讓、剎車、向右打方向盤,車輛沖人右側路溝。楊某出駕駛室看前方約40m處地上有一人和自行車。當時認為是別的車壓撞的,就回到鋁箔廠,請同事把車拉上路,又返回鋁箔廠。回到鋁箔廠發現車頭有被撞痕跡,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準備次日報案。但交警當日趕到鋁箔廠追查,以肇事后逃逸論處,負該起事故全部責任。
司機楊某家庭責任感強烈,這本來是好的;但是,由于沒有能夠正確對待工作與家庭的關系,沒有做到工作時就全心全意地工作,把工作圓滿完成之后再考慮自己家庭的事情,結果,本該休息一個晚上,第二天再走的他,卻不顧疲勞,卸車后就急匆匆往回趕,是撞人事故的主要原因。
1.4、僥幸心理盲目從眾
有這種心態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規程、缺乏安全知識,也不是技術水平低,而多數是明知故犯。在他們看來,“違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傷人、傷人不一定傷我。”這實際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絕對化了。看見別人違章作業,盲目照著學,對執行安全規章制度有逆反心理,認為是“多此一舉”。2000年6月21日,鋁廠電解車間陽極工張某,在進行“轉接陽極母線”操作時,左腳站在電解槽旁邊的地面上,右腳踏在電解槽內液體電解質殼面上,雙手用力往上托母線,突然,右腳皮鞋“踩”破殼面,插入滾燙的電解質液體內,殼面上的鋁氧粉首先“撲”向皮鞋以及小腿,造成右腳背以及小腿部分燙傷。
按規定,操作者雙腳都應該踩在槽沿板外側地面,或者一只腳踩地面、另一只腳踩在電解槽的槽沿板上;但是,這樣不利于操作者用力;而且,通常情況下電解槽里電解質液體表面上有一層堅硬的結殼(工人要用打殼機打破殼面,每個班進行3次),所以,操作者習慣性地將一只腳踩在硬殼上。這次操作,偏偏遇到前不久電解槽來過的“效應”,“效應”致使該處硬殼不夠硬,導致腳踩下去。
由于操作者按照規定穿了勞保皮鞋和勞保褲,而且心理上提防著踩破殼面,加之反應靈敏,迅速提腳,皮鞋踩破殼面的同時,殼面上的鋁氧粉首先“撲”向皮鞋以及小腿,還起到了隔離緩沖“保護”作用,所以才只是“造成右腳背以及小腿部分燙傷”,否則,高溫電解質液體將很快“吃”掉腳和小腿,萬分危險。
1.5、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可稱為“節能心理”,它是指在作業中盡量減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將就湊合就將就湊合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懶惰行為的心理依據。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看到有些違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圖省事、嫌麻煩造成的。例如有的操作工人為節省時間,手握住零件在鉆床上打孔,而不愿事先用虎鉗或其他夾具夾固后再干;有些人寧愿冒點險也不愿多伸一次手、多走一步路、多張一次口;有些人明知機器運轉不正常,也不愿停車檢查修理,而是讓它帶“病”工作。凡此種種,都和惰性心理有關。
1.6、無所謂心理
為了多干活、多拿錢,對規章制度滿不在乎。一是根本沒意識到危險的存在,認為什么章程不章程,“章程都是領導用來卡人的”。二是對安全談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比起來不要,在行為中不把安全條例放在眼里。三是認為違章是必要的.不違章就干不成活。1997年2月12日15時,上班沒有多久,鋁廠鑄造車間天車工丁某在操作天車從抬包車上吊下鋁水抬包時,將吊鉤和吊鉤上掛著的電子稱一起降落掉進了鋁水抬包內,燒壞電子稱,損失一萬多元,還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秩序。
主要原因是:天車操作工丁某是由別的崗位轉換過來當天車工的,沒有進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技術教育,本來還僅僅處于實習的跟車看師傅操作階段,沒有師傅監護是不能操作的。但是,這一天她的師傅沒有趕上交通車,遲遲沒有上班。她想利用這樣的機會早些操作,“早做貢獻”,就自告奮勇獨立操作。在現場的領導為了“不耽誤生產”,就默許了丁某的行為。由于沒有操作經驗,從抬包車上吊下鋁水抬包時,將吊鉤和吊鉤上掛著的電子稱一起降落掉進了鋁水抬包內。
1.7、好奇心理
好奇心人皆有之。它是人對外界新異刺激的一種反應。例如剛進廠的新工人,看到什么都新鮮,于是亂動亂摸,造成一些機器設備處于不安全狀態,其結果或者直接危及本人,或者殃及他人。1996年2月10日,18時許.鋁廠電解2車間電解工李某接班后,看到37號電解槽大面左邊火眼旁有一易拉罐,就用鐵鍬去鏟,企圖把罐鏟走,卻鏟倒了罐,罐內水流進火眼,頓時發生大爆炸,掀翻電解槽內電解質和鋁氧粉化合黏結形成的殼面,電解質與鋁氧粉以及黏結物四處爆濺,嚴重燙傷李某,經一個多月住院治療,出院后休息約一年。
經過調查知道,37號電解槽大面左邊火眼旁的那個易拉罐,是上一班電解工郭某違章放上去的。罐里面裝滿了水。郭某說,他試驗用易拉罐燒開水,想知道能不能燒開,下班時忘了,沒有取下來,結果留下了隱患。
郭某為什么冒險“創造”這樣的危險源?好奇心所致。
2、安全心理調適
2.1、心理特征類型
盡管不安全的心理表現形式千姿百態,但是,職工個體的心理特征仍然可以歸納為5種類型:
活潑型。表現為反應靈敏、適應性強、精力充沛。一般來講,受到適當教育的男青年大多屬于這種類型。
冷靜型。表現為頭腦清醒、善于思考、工作細致、行動準確。 一般地說,經驗豐富的中老年人、女同志屬于此種類型。
急躁型。表現為反應快、膽大,遇事求成心切,工作草率。有些自認為有一定技術水平、急于表現的中青年男性屬于此種類型。
輕浮型。表現為喜歡輕舉妄動、顧此失彼、工作忙亂、不重視學習。新工人中學歷“比較”高的人中這種類型的較多。
遲鈍型。表現為反應遲緩、動作呆板、判斷能力差,一般智能低的人屬于此種類型。
2.2、心理調適措施
針對千姿百態的心理表現形式,采取的方法就應該“五彩繽紛”。這里提出幾條具有“普遍”意義的措施。
2.2.1、抓職工心理品質鍛煉。心理品質包括感知能力、思維能力、注意力和行動的反應、反射、協調聯貫能力等,這些素質都可通過教育、培訓得到提高。要引導職工讀書,讀思想修養方面的書。
2.2.2、重視危險、單調、重復作業人員的心理疲勞,從管理上采取調整工作與休息時間,增加工作中的提醒次數等措施;設法改進工藝。此外,進行必要的模擬試驗,統計分析不同人員心理疲勞的極限值.尋找一些防止人為失誤的有具體針對性的措施。
2.2.3、良好語言控制與調節。他人的良好語言對當事人的情緒與表現有著重要的控制與調節作用。即使是不出聲的“肢體語言”也能起到控制情緒的作用。
2.2.4、教給職工自我控制與調節方法。當事人自己控制與調節方法有:“注意轉移法”,遇到煩惱的事,可有意識地多想想高興的事。在非工作時間,看看電視、聽聽音樂、串串門、聊聊天等,對緩沖或消除不愉快心情是有益的;“精神宣泄法”,個人的焦慮、煩惱不要悶在心里,要用適當的方式,向自己的領導、朋友、親屬、同事等傾泄出來,以減少自己內心的痛苦。“角色轉換法”,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多從對方想一想,當領導的想想“如果我是工人”,當工人的想想“如果我是領導”……雙方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體諒,就會化解矛盾,避免“激情進發”,引起雙方不愉快,威脅安全;“辯證思考法”,凡事要一分為二,這樣無論碰到什么情況,都有心理和思想準備。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就可以做到樂而自持、哀而有節。
3、結束語
安全生產必須“以人為本”。統計分析表明,活潑型和冷靜型人員的事故發生率較低,可以稱為安全型;其他人中,特別是輕浮型和遲鈍型的,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其事故發生率較高,可以稱為“非安全型”。危險作業時,應盡量選配安全型人員;生產操作中,要注意運用心理調適措施;平時,需要通過引導讀書、教育培訓、作風培養、體育鍛煉、文化娛樂等活動,教給職工自我控制與調節方法,使職工心理狀態向“安全型”潛移默化。這樣,安全生產才有可靠保證。
上一篇:系統安全管理與控制
下一篇:國外重點行業與場所安全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