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抓住重要戰略機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如何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不斷深化拓展安全工作,筆者認為是當前安全生產工作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安全發展”的新觀念,這一新的重大戰略思想,奠定了安全生產在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生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它的主旨是“關愛生命、關注安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反映的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內容,可以說沒有安全生產就沒有社會的和諧。
安全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心環節。安全生產工作應同思想政治工作一樣是完成黨的重大政治任務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歷史使命,同樣需要掌握安全教育這個中心環節,需要安全教育為其提供價值觀念、輿論環境、文化條件,打牢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在安全教育方面要針對多樣、多變、多元的社會實際做到既統一思想,又注重差異,即引導群眾,又服務群眾。要把理論邏輯力量與事實力量結合起來,盡可能用通俗語言解開群眾思想上的困惑,用身邊事例說明深刻道理,使理論為群眾掌握。在運用報刊出版、廣播電視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擴大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構筑安全工作新平臺。
安全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安全生產需要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完善的法治秩序;需要保障勞動者的安全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需要建立安全誠信機制,營造“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社會氛圍。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實保障,才能調動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和生活熱情;只有使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大幅減少事故造成的創傷和震蕩,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順應客觀規律,講求科學態度,才能有效防范事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從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抓好安全生產這個世人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安全生產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主體和主要因素,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而人又是安全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主人翁姿態參與安全管理,各項安全法規、制度才能層層落實到各個崗位。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依靠員工,從基礎抓起,從小事著眼,逐步培養職工隊伍良好的文明生產工作習慣,樹立為企業爭光的集體主義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加強職工職業道德教育,規范職工操作規程,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受制度約束的習慣,使職工從被動管理逐步走向主動管理。從而達到安全生產工作,處處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局面。
安全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抓手。安全工作既是黨的領導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保證。它能夠緊緊抓住解決群眾思想問題同實際問題相結合這個環節,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使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廣大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實現自己利益,構建和諧社會而奮斗。
總之,安全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國泰民安的重要目標,只有實現了安全生產,群眾才能平安健康,家庭才能幸福安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上一篇:淺談安全防事故工作
下一篇:弘揚安全文化促進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