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在個別地區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由于缺乏應對突發事故的科學對策,盲目施救,從而使事故擴大,后果令人震驚。僅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以來,全國就有7起生產安全事故由于施救不當或盲目施救造成傷亡擴大,由最初涉險7人,最終導致29人死亡、14人受傷,教訓極其深刻。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生產安全事故,并以此舉一反三,教育并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實際應對能力,仍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艱巨任務。
一、有關盲目施救導致傷亡擴大的事故案例
盲目施救導致事故擴大的事件教訓深刻觸目驚心。
1月5日,遼寧省撫順市某金礦4名礦工在井下作業時,1名礦工在廢棄巷道中作業,因缺氧窒息倒地,另外3人發現后盲目施救,也先后窒息暈倒,導致4人死亡。
1月9日,重慶市某化學原料有限公司鐵氧體顆粒生產車間反應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從反應罐進料口和攪拌器連接口逸出,下沉聚集到反應罐下部循環水池周圍。當反應罐水系統發生故障時,1名工人前去檢查故障窒息暈倒,車間其他工人在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情況下盲目施救,導致5人死亡、13人受傷。
2月23日,河南省濮陽市某集團公司年產30萬噸甲醇項目,在生產準備過程中進行設備清掃時發生一起氮氣窒息事故,開始1人窒息暈倒,因盲目施救使事故擴大,導致3人死亡、1人受傷。
4月24日,浙江省溫州市某酒廠1名工人在對地窖式酒池進行清洗時暈倒在池內,該企業總經理和技術員發現后相繼下池進行救援,均暈倒在池內。死亡3人。
5月21日,江蘇省常熟市某設備工程公司污水處理廠在進行接管作業時,1名工人下到污水泵井作業時中毒,地面3人先后下井施救,均導致中毒,4人先后死亡。
6月4日,湖北省武漢市某糖業有限公司糖漿生產車間組織清理堵塞的4個調漿罐。1名職工下罐清理時,暈倒在調漿罐底部。生產廠長和另1名職工在施救過程中相繼暈倒在罐內,共造成3人死亡。
6月29日,安徽省淮北市某公司在污水管網清淤過程中,1名工人因中毒窒息,長時間未返回地面,其他6人在未佩戴任何防護器具的情況下,陸續盲目下到窨井中施救,導致7人中毒窒息死亡。
二、施救不當或盲目施救造成事故傷亡擴大的主要因素
一次次的生命代價告訴我們,施救得當需要科學方法和事先完備的應急準備。事故發生后,固然需要緊急施救,需要大無畏的精神,但更需要講科學講方法講有的放矢。否則,不但不能有效施救,反而會使事太進一步擴大,導致次生、衍生事故的再序發生。從已發的事故擴大的實例中不難發現,導致事故擴大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缺乏安全生產應急施救技能。從一些事故總體來看一些生產經營單位未對從業人員進行應急知識培訓,職工缺乏安全意識以及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識和能力,對所從事的工作中存在的危險性因素不了解,出現突發事故后驚慌失措,魯莽應對,結果可想而知。
二是一些企業安全生產基礎管理薄弱,“三違”現象嚴重。如一些礦山企業沒有對長期停產或廢棄的巷道、作業現場進行氣體監測和分析,事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又未能采取安全措施,違章盲目施救。
三是一些個別從事清污作業的企業,對長期密閉空間或廢棄物、液堆積空間可能造成缺氧或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的認識不足,從業人員缺乏相關常識,作業程序不規范,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未對現場有毒有害氣體進行檢測。這種情況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尤其對長期閑置的密閉空間,一旦起用需認真做好啟用前的安全防范,確保安全后才能進入。
四是部分工程項目通過層層轉包等方式由農民工實施作業,且未對農民工進行必要的安全知識培訓,致使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事故發生,再盲目施救可能造成事故進一步擴大。
五是一些生產經營單位對應急工作不重視,未制定應急預案,或制定的應急預案可操作性、針對性差,或紙上談兵,沒有進行應急演練,不能指導科學施救沒有實際意義,。同時,沒有為特殊作業人員配備自救器、防毒面具等防護裝備,也沒有配備相關檢測監控儀器等。
三、杜絕此類事故發生的對策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施救不當不但不能挽救生命,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亡,無意于澆油止火。為了避免類似悲劇再次重演,深刻吸取事故教訓,防止因施救不當或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擴大應著重做好一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安全知識培訓,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水平。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自身生產特點組織開展包括救援人員在內的有針對性的全員安全教育和培訓,尤其要對應急預案、施救方法進行重點培訓,使作業人員、救援人員強化安全意識,掌握安全常識,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在對作業人員進行全員安全培訓的基礎上,要突出對應急救援隊員應急救援能力和自救常識的培訓,教育他們在搞好自救的情況下搞好應急救援,有效杜絕因施救不當造成自身傷害。目的,要加大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的力度,組織編寫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典型事故案例及相關法規條例,通盤考慮安全生產媒體對相關知識的宣傳。使作業人員從思想上真正意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從而做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轉變。
二是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夯實基礎。痛定思痛,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只有建立完備的應急管理體系,才能使應急救援在思想上有準備、操作上有預案。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應按照分級管理、分級響應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全面落實各級應急響應的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人及其指揮權限。而應急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應急救援,建立規范的應急救援體系,在面對險情時能做到:有預案—“會打仗”,有人員、有裝備—“能打仗”, 有備而戰—“打勝仗”,戰則能勝。
要不斷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的完善,逐步建立安全生產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及時掌握安全生產綜合信息以提高安全生產監管水平。進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管網絡,進一步完善設備、設施和技術手段,健全安全生產信息網絡系統,將安全生產管理、事故統計、事故分析、模擬預測預警報告和輔助決策等功能,通過軟件和網絡進行整合,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應急救援提供信息支持。
三是加強資源整合,建立應急保障系統。在應對突發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時候,救援工作只有在人員、裝備、物質、技術等都得到有力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才能確保應急救援行動的成功。因此應急保障系統是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應依托安全生產信息系統網絡和公網資源,逐步建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通信系統,實現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與各級別政府部門、單位、各專業應急管理與協調指揮機構之間的信息傳輸和信息共享,實現端對端的數據通信。
其次,必須建立統一人力資源信息庫,用以收集管理各級應急管理與指揮協調人員、各類專家、專業救護隊伍等相關資料。同時還涉及現場救護的應急處置人員,也包括其他協議規定、或自愿參加的救援人員。
第三,建議應急管理部門設立相關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家組,為事故災難應急救援提供技術咨詢和決策支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管理部門,要以國家安全生產技術支持保障體系和礦山、化學、消防、交通、民航、鐵路等行業或領域建立各專業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技術支持系統相融合,逐步構建綜合性、全方位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保障系統。各企業還應針對企業可能發生的事故情況,在本企業內儲備一定數量的應急物資。
第四,各級政府針對轄區內易發生重特大事故企業的類型和分布,指導物資儲備單位或物資生產、流通或使用企業、單位儲備相應應急物資,形成分層次、覆蓋本區域各類事故的應急救援物資保障信息系統,保證應急救援需要。還要建立特種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儲備數據庫,切實保證應急救援的多方面需求。
四是及時修訂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強化應急響應機制。應急預案是應急搶險的“作戰方案”,一套科學有效的應急預案既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又要有與時具進的指導思想。制定、修訂應急預案要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專家的作用,實行科學民主決策,采用先進的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提高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提高預案的科技含量。預案要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與相關政策相銜接,與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確保預案的全局性、規范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作為生產經營單位特別是從事危險作業的基層單位和關鍵崗位一定要根據自身作業地點、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源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形成預案體系,并進行演練。
有關部門和各單位要注重發揮應急救援隊伍的作用,堅持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做好事故防范工作。依法定期開展應急演練,認真組織消防、公安、環保、衛生等部門,堅持“險時搞救援,平時搞防范”的原則開展不同層次、規模、形式的演練(習)。各高危企業要根據相關政府規定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應急演練。要組織本企業開展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綜合演練、專項演練、現場處置演練等,切實提高應對突發事故災難時的應急救援能力。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各行政區域要按照政府的相關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組織應急演練。切實提高區域內整體的防災、救災應對能力和水平。
在應急響應方面要做好,在接到事故預警信息后,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了解收集現場情況。根據事態分析結果,得出事故危險等級,根據事故危險等級,迅速啟動相應等級的應急預案,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動用應急資源,迅速開展應急救援行動,以消除或控制事態,不會擴大或惡化。
五是要加強重大危險源企業以及人員密集等場所的監控。政府和企業都需加大資金投入,采取安裝遠程監控等措施,切實提高監控水平。推行科技興安,大力推廣HAN阻隔防暴技術和危險品替代技術,提高安全科技水平。建立重大危險源及人員密集場所的監控預警中心,防微杜漸,把預防工作擺在首位。首先,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必須建立重大危險源信息管理系統,對重大危險源各類信息實施動態監管。其次,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必須組織專家定期或不定期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專項監督檢查,按照相關的管理規定,對新上的有危險源的項目,安監、規劃等部門應聯合審批,在工廠的選址和土地使用方面確保與居民區和其它工作場所、危險源和公共設施以及人員密集區域的安全距離。政府要加大資金支持,組織專家對已有的重大危險源進行逐一評估,按管理類型實施分級監管,并及時將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和監控措施落實情況上報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備案。確定重點監控企業,全面深入檢查,查找事故隱患,限期整改。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集中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公眾聚集場所、煙化爆竹、建筑施工、城市燃氣和特種設備等方面的專項整治,嚴格執法,對措施不到位且隱患整改不力的單位應依法強制搬遷、停業。從源頭防范以減少事故的發生。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責任分解、細化,做到定人、定崗、定責,落實監管職責。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及鄉鎮街道辦事處把責任層層落實到人,確保危險源處處有人盯防。
上一篇:做安全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