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舉世矚目的“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即將來臨。筆者生長在黃河岸邊,提到水,不由感慨萬千,對黃河的童年回憶一股腦涌現出來:50年代黃河堤壩上高高的碉堡、河床內常年深滿水源帶來震耳欲聾咆哮的流水聲、冬季滿河身可以行人甚至行車的冰河、1958年22,000立米流量驚人的場面……
幾十年過去了,縱觀當今黃河,隨著河道底床的連年增高,黃河堤壩的加高加固,高聳的碉堡早已被深埋在新的堤壩之下, 河床內水流量常年徘徊在幾百立米至幾千立米之間。河面窄,河水淺,河水斷流的情況時常發生。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人居用水因水流量短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70年代到90年代間,黃河兩岸數千萬頃稻米良田因滿足不了灌溉用水逐步減少甚至不復存在。立足祖國放眼世界,森林大面積砍伐,大自然生態嚴重失衡,全球氣溫逐年上升,兩極冰川大量融化,加之各地水污染面積有增無減,導致水資源空前匱乏。
面對這一切,國家為水利建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三峽” 、“小浪底”建設以及正在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等等,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號召國人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增強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做為黃河人,借“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來臨之即,響應世界號召,把“水”上升到拯救世界、拯救國家、拯救地球生命的高度去認識。以“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機遇”為口號,在節水、愛水、惜水的同時,堅決與浪費水和破環水資源的不良行為作斗爭。為打造人水和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節水型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