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安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安全是指人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消除了可能導致人員傷亡、職業危害或設備、財產損失的條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職業安全健康。廣義的安全是指除了一個地方和單位的生產經營安全外,還包括這一地方和單位的治安安全、生活安全等。對于社會而言,還包涵公眾場所安全、旅游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衛生安全、自然災害的防范、家庭安全等。
20世紀十大生態災難之一的倫敦大霧事件,4天時間造成4,000多人喪生。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造成周圍1,000平方公里受到了污染。這些既是特大安全事故,又是一場環境災難,其共性不言而喻。1999年4月在巴西圣保羅召開的第15屆世界職業安全衛生大會上,與會代表達成的首要共識就是職業安全衛生和環境保護越來越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確立大安全觀是現代領導人必備素質
(一)保障人們的生命權、生存權是現代領導人的天職
人生下來就有生存的權利,有了生存權,才能追求發展權、自由權、民主權,否則一切都是一句空話。世界各國均用立法形式來保障人的生存權、生命權。我國《憲法》、《勞動法》、《安全生產法》以及各類人的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等等,均對人的生存權、生命權做了明確規范。各類國際組織也以公約、條約等形式來保障人的這一基本權利。我國于2001年批準加入的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明確規定:“各締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條件,特別要保證安全和衛生的工作條件”。依法尊重人的生存權、生命權,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尊重人對安全的基本需要,這是對任何一名現代領導人最起碼的要求。換句話說,是領導人的天職。
(二)安全與健康是一個地方和單位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提條件
人才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以人為本”方可調動人的積極性。“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關心人,對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和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只有這樣,方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人的士氣。“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對于“以物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大進步。“以物為本”的管理理念依據一個基本假設,人是“經濟人”,只要給人更多的勞動報酬,就可以創造經濟奇跡,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私利。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梅約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稱為“霍桑實驗”)。經過5年多的研究得出結論:職工的士氣、生產的積極性主要決定于社會因素、心理因素,決定于職工與管理人員以及職工與職工之間是否有融洽的關系。物理環境、物質刺激只有次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梅約創立了“人群關系理論”,提出了“社會人”的概念,認為人是“經濟人”的假設是不妥的,工作條件、物質利益并不是決定生產率的第一位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對人有更大的影響。為了提高生產率,關鍵在于提高員工的士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一管理思想,強調人的作用,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人的影響,管理重心從“以物為本”逐步地走向“以人為本”,從而確立了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資源的現代企業管理新理念。
(三)確保安全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安全是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名成熟的投資人,安全是他選擇投資區域和項目的前提條件。人們投資具有雙重目標,一是確保投資安全,二是獲取最大回報,二者不可缺一。如果一個地方經常發生突出性的事故,易給人們造成一種不安全的感覺,這個地方就不可能成為各類資源的聚集地(包括資本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其經濟發展是會受到影響的。
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爾市農藥廠發生毒氣泄漏事件,45噸劇毒物泄漏,造成2,500人喪生,4,000余人瀕于死亡,5萬人雙目失明,10萬人終身殘廢,近2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為這一事故,工廠無限期停產。我國廣西南丹縣大廠礦區是以錫為主的特大型礦床,儲量大、品位高、經濟價值巨大(潛在價值700億元)。多年來非法開采和亂采亂挖損失的礦石量達304萬噸,占總礦石量的32.05%,造成資源巨大損失;造成人員傷亡,2000年礦山企業因工死亡259人,2001年1~7月份死亡264人,其中“7.17”重大透水事故死亡81人;造成環境破壞,尾礦處理不規范,50個尾礦庫,大都沒有規范設計,水土流失嚴重,且常形成泥石流。這些事件均造成了經濟發展鏈條的中斷。
(四)確保安全是降低投資風險的需要
安全投入是不能省卻的成本。安全投入就是為了保障投資者和生產經營者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確保整個投資過程不中斷,資本能夠安全收回。世界各國無不高度重視安全投入。據國際勞工組織專家調查,發達國家安全投入約占整個GDP的3.3%;發展中國家安全投入約占整個GDP的1.5%;我國的安全投入與世界平均水平比還有較大差距,安全投入還不足GDP總量的1%。正因為安全投入不到位,該建設的安全設施不完善,從業人員防護裝備沒有保障,到期急需更新的設備無法更換,各類安全投入欠賬太多、太大,這是安全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
安全投入從所起作用分為安全設施的投入(工程技術性)和勞動保護的投入(個人防護性);從投入階段分為預防性投入與整改性投入。預防性投入就是按照“三同時”的原則,在項目建設的同時,投入一定的資金,按照國家和行業標準以及安全工程技術要求采取的事故控制和預防措施所需要的投入,是項目總投入中的一部分,屬于事先的投入。整改性投入,是發現事故隱患或發生事故后進行補救的一種投入,屬于事中和事后的投入。根據安全經濟學家的研究,兩者的比例關系為1:5。2002年6月20曰,黑龍江省雞西礦業集團城子河礦發生瓦斯爆作事故,死亡124人,經濟損失巨大。事先監管部門連續發了七次整改通知,均沒有引起重視,結果造成特大惡性故,事后全礦停業整頓,其整改性投入遠遠高于預防性投入。
(五)確保安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政府的主要職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有三大職能:效率、公平、穩定。在這三大職能中,“效率”要講可持續發展;“公平”要維護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安全與健康的權益;“穩定”要求社會和企業都不能出現突發事件。可見每項職能都包含著安全,安全是各級政府的主要職能。一個地方和單位的安全狀況如何,體現了這一地方和單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也體現了這個地方和單位領導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如果一個地方和單位經常發生突發性的安全事故,就沒有理由說這里管理得很好。
確保安全是現代領導人的必然選擇
(一)始終把“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放到首位
事前的預防及防范方法勝于和優于事后被動的救災方法。預防為主是保證安全最明智、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哲學方法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墨菲認為,出現的風險都是你想不到的,也就是常言的意外,預料之外。想到的一般不會發生,發生的都是沒有想到的。按照“墨菲法則”,為了預防事故,預防意外,就要進行預想,預想越充分,預防就越有放。
(二)實行整體規劃、綜合治理、確保系統安全
按照現代管理科學的系統原理,要實現大安全,就必須進行整體規劃、綜合治理。系統理論要求現代領導人從地方和企業整體出發,而不是從某一個局部出發去研究事物,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應該把重點放在整體效應上。這就要求:①領導人在制定總體目標時,要把職業安全、環境保護、防災減災作為整體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②要從職業安全、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的角度進行一番充分的調查研究,切實弄清與三者的相關要素及其聯系,并進行系統安全性分析和危險性評價,找到危險性因素以及構成危險的原因;③通過分析,找到管理上的缺陷,采取對策,消除和控制隱患,實現本質安全。
(三)積極推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模式
OHSMS管理模式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英文縮寫,目前國際以英國標準學會、國際質量保證局、國際安全管理組織等13家國際組織聯合發布了OHSAS18000《職業安全和衛生管理體系-規范》等系列標準。我國國家經貿委1999年10月發布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試行標準》,由6個一級要素和15項二級要素構成,主要內容一是領導人的安全承諾;二是提出明確的安全目標和方針政策;三是建立組織機構和明確責任人,落實安全責任制;四是對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并采取相應措施;五是建立應急反應計劃;六是建立相應的監測和控制措施;七是事故調查處理和工作總結。應當在企業大力推行這一管理體系,確保安全管理走上規范化、制度化。
(四)實施現代安全管理對策,實現本質安全
安全管理是指以國家的法律、規定和技術標準為依據,采取各種手段,對全社會的安全狀況實施有效制約的一切活動。其管理的對象是從業人員、生產的設備和環境、生產的動力和能源、管理的信息和資料。應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相應的管理對策。具體來說有三大管理的對策,即安全教育的對策,就是對員工進行教育,提高員工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提高員工的安全素質,從而防止人為的事故,實現人的本質安全;工程技術的對策,就是盡量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采取有效的安全技術措施,從硬件上達到技術所要求的安全生產科學標準,實現“物”本質安全;安全管理的對策,就是通過科學管理和強制管理使員工、技術、設備和工具、生產環境等各種安全系統要素得到有機的協調,實現系統的本質安全。
上一篇:關鍵是真抓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