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些年終回望的選題最終敲定的時候,我們才知道,一直被自己記憶著并最先從腦海里跳出的,原來是這樣的一些人和事:查文紅、張云泉、鄧建軍、梁永強、王凱、尤國英、田珍珠……“開心人”大藥房、“3·29”京滬高速公路液氯泄漏、活人被送進殯儀館、防震棚里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技改明星……這些普通的人和他們所經歷的或普通或難忘的事
,是華東地區(qū)社會生活畫卷中最讓人不舍的身影。
他們,糾纏于正奮力前行的社會里的種種矛盾與困惑,映射著這個社會最真切的歡樂和悲傷;
他們,是這個社會里的“小人物”,忍讓、勤勉、善良,固執(zhí)地堅守著自己樸素的人生價值觀;
他們,經歷著不同的艱辛困苦,努力編織著的是這個社會最廣大人群對未來生活的共同理想;
……
他們是默默的、卻是最需要被關注的一群。
這就是“民生”,看似只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一個家庭的柴米油鹽、一地的幸福與災難,牽動的卻是社會整體的神經。
在這里,“民生”不僅僅是溫飽、是經濟的保障,它涉及百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環(huán)保安全、寬松的市場環(huán)境、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完善的慈善救助機制、自我價值實現的多元途徑等等。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正被社會生活中的各樣“小人物”、“小故事”充實著、豐富著,變得越來越生動具體,越來越具有親和力。
盡管,在我們的社會,類似“孫志剛案”這樣由一個平民的生死影響一部法令的產生的事件并不多見,但是,我們畢竟看到:
當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因化工事故而廣為人知時,城市應急系統建設、“化工安全”頓成熱門話題;當溫州“炒房團”轉戰(zhàn)大江南北,各地房地產市場急速升溫之時,國家關于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也正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焦距”;當安徽泗縣疫苗事件爆發(fā),被追蹤的不僅是該事件的當事人,還有中國鄉(xiāng)村的衛(wèi)生防疫體系;當技改明星鄧建軍后繼乏人,一些關于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的獎勵措施正施展開來……
是的,那些來自“小人物”的聲音,如此微小卻又如此頑強,有著蓬勃的生命力。社會,就是在這樣堅韌不拔的普通的人群中,在具體而細微的事變里,慢慢地轉變、曲折前行。
而這,也正是我們回望的動力。
愿所有的“小人物”生活幸福,愿所有“小人物”的故事都撒滿陽光。
《華東新聞》(2005年12月30日第一版)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立信:一個城市的停水與恐慌
下一篇:盤點我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