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安全生產月到來之際,我聯想到憂患意識與安全生產的關系。
中國古代有則“曲突徙薪”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說,有一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煙囪旁邊還堆著柴草。有人看見這種情況,便對那家人家說:“你們這樣很容易引起火災。應當把煙囪改成曲的,并把柴草搬開”.那人家卻毫不在意,根本沒有理他。過了幾天,那人家果然因此失火了。左鄰右舍,同來幫忙,好容易才把一場火災撲滅。有些人在撲火時還受了傷,有的甚至被燒得焦頭爛額。那家的主人為了答謝鄰舍的幫助,特備酒飯請客。救火時出力的人,全被請到了,受傷最重的人,坐了首席。但是,最初好意提出勸告的人,卻實忘記了。因此,有人作了一首詩,其中兩句道:“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是上賓”(突,即煙囪;徙,即搬走的意思)。
這則故事,見于漢朝劉向的《說苑.權謀篇》中,比較著名,知道的人不少,但能領略其中哲理,并能使用于工作和實踐的人,則還不算多。這戶遭火災的人家,最大的教訓是沒有憂患意識,不能防患于末然。而且在事故發生之后,其處理方法也很不明智,他只看到幫他滅火者的功勞,但卻看不到當初給他提出防患意見者的貢獻。其實,功勞最大的應算當初給他提了合理化建議的人。如果這戶人家當初聽得進逆耳忠言,豈會有后來的火災之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發生了災禍后,他仍不醒悟,沒有從增強憂患意識的角度吸取教訓,這就有可能為再一次事故的重演埋下了禍根。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為這戶人家的愚蠢感到可笑。不過,有時我們笑的對象可能正是我們自已呢。
樂喜厭憂,愛吹不愛批,喜歡他人對自已阿諛奉承,巴結頌揚,即使明明知道那些奉承和頌揚是些假話,也一聽則喜。另一方面,卻對報憂的真話,總感到刺耳,一聽就反感,甚至把報憂的人當作異類而排擠,這是人性中的一種最可怕、最危險的一個弱點。許多災禍的發生,無論是政治上的失誤,還是管理上的失策,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上,還是在安全生產上出現的人為問題和災難,幾乎都與人的這種弱點有關。有了這種弱點,如果不加以克服,是很難做到江澤民同志所要求的“兩個清醒”,就會昏昏沉沉地搞形式主義,昏昏沉沉地作自已騙自已的表面文章。雞西發生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不就是昏昏沉沉的形式主義者的“杰作”嗎!時下,有些明智的領導者,已認識到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他們日益討厭那種只會獻媚報喜,而不敢說真話報憂的誤事“喜鵲”;而對那種敢于直言的“曲突徙薪”者信任之,重用之。有的單位專門設置了憂患獎、建議獎、批評獎,就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做法。有個企業,曾設了一項新聞報道獎勵制度,開始只獎勵報“喜”的稿件。后來他們增強憂患意識后,認為報憂的稿件,對促進企業的發展作用更大,于是同樣給予獎勵,貢獻大的甚至重獎。這種敢于正視問題的有憂患意識的企業,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它們是可以經受得住日趨競爭激烈的時代挑戰的,這樣的企業是永遠不會成為被“煮死”的“青蛙”的。
俗話說:憂患是安全之母。有了憂患意識,才能實踐得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會有對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盡職責的獻身精神,才會聽得進逆耳之言,才能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去防備各種事故和災禍的發生。
憂患意識,是我們防災防禍的一道護身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這道護身符是不能少的。增強憂患意識教育,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題中應有之意,在安全到來之際,我們應當結合工作實踐,把各種不安全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事故共性行為原因的分析
下一篇:安全之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