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龍會2井發生事故的原因是設計鉆井液密度偏低、坐崗制度不落實、發現溢流不及時(從發現溢流至關井僅5min,套壓為28MPa)、井控裝置質量不合格(套壓達到28MPa時,35MPa防噴器半封閘板芯子即被刺壞)及井控裝置配置不合理(無備用半封閘板芯子)等。應吸取的教訓是:對地質情況不完全清楚的探井,應加強隨鉆地層壓力監測工作,同時,技術措施應詳細、有針對性。如何判斷可能已鉆達高壓層,如何循環觀察、確認可能已鉆達高壓層,如何避免可能發生的復雜情況和事故等,均應在設計中詳細列出;嚴格坐崗制度,早發現早關井;對井控裝置應加強維修保養,對性能達不到要求的老化裝置,應堅決淘汰;對高含硫氣井、高壓氣井,在井控裝置配備上,應堅持配備備用的半封閘板;對高含硫井,原則上應盡量避免井筒內充滿高含硫氣,以防鉆桿氫脆斷落。
1.基本情況
該井是某石油管理局6076鉆井隊承鉆的一口探井,設計井深4743m,主探石炭系。φ244.5mm套管下至井深3913.3m,井口裝置為23-35四通×2+23-35全封+23-35半封+23-35環形。
發生事故時間:1992年1月28日。
鉆達層位:茅二。
發生事故井深:4418.50m。
2.事故發生經過
1992年1月28日7:30,用密度為1.75g/cm3、粘度為32s的鉆井液鉆至井深4418.5m時,發現溢流2m3,出口鉆井液密度由1.75g/cm3下降為1.65g/cm3,粘度由32s上升到45s;7:32發出井噴信號,同時停泵上提方鉆桿(鉆頭起至井深4411.50m),打開節流閥,關環形防噴器后,關φ127mm閘板防噴器,當時立壓為8MPa,套壓為10MPa;7:35關節流閥,打開環形防噴器試關井,這時立壓為10MPa,套壓為26MPa,在這期間,鉆井液液面又漲了7.0m3,溢流量累計達9 cm3;9:45關井,半封防噴器開始刺漏,鉆井液噴高5-20m,套壓由26MPa下降到24MPa,立壓由10MPa降到8.5MPa;10:30半封防噴器嚴重刺壞,鉆井液帶氣噴出,噴高15-20m,開1#、2#管線放噴,立壓由8.5MPa下降為2.5MPa,套壓由24MPa下降為11MPa;12:00關環形防噴器,也被刺壞,四條管線放噴;17:10井口一聲巨響,小方補心和大方瓦沖出轉盤面,井內鉆具被H2S脆斷(H2S含量為6.15g/cm3),此時井口完全失控。
3.事故處理過程
1月31日用兩根膠管線向井內沖水,防止著火,組織搶險物資、器材;2月3日搶接一條長500m的供水管線,安裝地面人工提鉆具裝置,人工提出鉆具(方鉆桿和1根鉆桿),關全封防噴器控制住井口;2月5日清除井場障礙,準備壓井液,換φ127mm半封閘板芯子,安裝單閘板,換環形防噴器;2月10日實施空井壓井,用密度為2.1-2.3g/cm3的壓井液172m3壓井成功。
后打撈落魚未果,注水泥后從井深4383m處側鉆至井深5037.34m完鉆。時間損失3600h,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以上。
4.事故原因分析
(1)鉆進中發生溢流,說明鉆井液密度偏低,不足以平衡地層壓力,欠平衡鉆進是井噴的主要原因。
(2)井口裝置試壓值低,承受不了高壓。
(3)儲備的高密度鉆井液放不出來。
(4)發現溢流后關井不嚴,再次發生溢流,導致井口壓力過高而失控。
5.事故教訓
(1)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設置鉆井液密度。
(2)井口試壓一定要按照設計要求進行。
(3)對茅口坡地層這一區域性高壓產層認識不足。
上一篇:某石油管理局“1.10”井噴事故
下一篇:腳被拌不慎摔倒傷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