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所匯聚的功能日益龐大,城市成為一個人員、資本和建筑高度密集的中心地帶,而一旦遭遇天然災難,城市受到的沖擊程度也較以往更加猛烈。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報告表明:平均來說,一般災難后,城市需要一至兩周的時間才能基本復原,而重大災難所需的恢復緩沖期時間更長。在這個階段,往往最能考驗一個政府的應急機制執行能力。換一個視角來看,以往我們熟悉的政府領導人在災難降臨時身先士卒,深入一線;政府進行全民動員援助受災地區等固然重要,但現代災難應急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眾需要政府在災難應急體系的日常建設中加大投入,民眾希望政府既未雨綢繆、做好一切必備的災難預防工作,又能在災難面前保持高效而完善的公共秩序維持能力,防止城市機能陷入癱瘓,為民眾提供更大范圍的救助。
從前不久美國紐約大停電到剛剛發生的日本北海道里氏8級地震,我們都可以發現:正是由于美國和日本在災難應急機制的日常建設上數十年的不斷完善與推進,在硬件(救災應急設施)和軟件(民眾災難防護意識和技能的日常培訓)上的巨大投入,在遭遇災難時,政府和國民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從容應對。
我們現在做的,正是以往災難應對工作中所疏忽的。一旦地震或特大火災等災難來臨,密集居住在“鋼筋水泥森林”里的城市居民要在政府組織下實施快速疏散安置,并保障其基本生活。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就是這樣一種未雨綢繆式的安排。
從報道中我們得知:北京應急避難區基本保持了飲食、起居、衛生、通訊、交通功能,它能夠保證民眾的基本生存需要和政府相關機構的基本運轉功能,更重要的是,北京市正在著手促使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資源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能夠發揮作用,正在廣泛印發指導手冊,組織相應的社區居民進行應急避難演習。還要組織各社區成立志愿者隊伍,訓練他們在緊急情況來臨時能夠完成協助疏散和應急救援的任務。一個初具雛形的災難應急體現就此顯現。
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安全保障,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的。不積跬步,何以行千里?北京市應急避難區的建設,北京市對市民災難應急意識和技能的培訓,正是政府在災難應急機制建設上的一個重大轉變。北京市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全國其它城市以及鄉村也應當這樣做,只有當全國各地政府都開始從日常建設入手、不斷完善我們的災難應急機制時,我們才可以這樣說:在災難面前,我們的國民也能像美國和日本國民一樣,從容應對,保護自我,保護他人。
上一篇:應急信息系統的建設模式
下一篇:解密我國礦山應急救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