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護新概念
現代救護
什么是現代救護
▲現代救護是立足于現場的搶救,在醫院外的環境下,“第一反應人”應對傷病員實施有效的初步緊急救護,以挽救生命,減輕傷殘和痛苦。
▲在緊急情況下,要求救護員在最短時間內排除一切可能出現的危險,確保在場人員的安全。
應該怎樣做
▲ 表明身份 志愿者對傷病員進行救護服務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救護員,我現在對你進行救護,請你配合”,以解除傷病員的疑慮。如果傷病員已喪失意識,則要向周圍的人說明。
▲ 心理安慰 在檢查處理傷情的同時,還應該安慰傷病員對其實施心理支持,以減輕其思想負擔和因過度驚恐造成的心理創傷。
溫馨提示:
志愿者在救護過程中應盡量采用一些個人防護用品,做好自我保護,以防止病原菌進入體內,引起交叉感染。
現場救護的基本任務
▲檢傷分類,分出輕重緩急,對傷病員進行分級處理;
▲救命為主,保持氣道通暢、氧的供應,保證循環;
▲迅速呼叫“120”或場館內外的急救站點,啟動救援醫療服務系統(EMSS);
▲迅速安全轉運傷病員。
生命鏈
什么是“生命鏈”?
“生命鏈”是指從“第一反應人”發現傷病員開始,到專業急救人員到達現場進行搶救的一個系列過程,它包括四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序列,也叫鏈條,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復蘇、早期心臟除顫、早期高級生命支持”。
應該怎樣做?
▲早期通路 撥打急救電話“120”或“999”(北京地區),電話報告內容:
① 報告人姓名與電話號碼,傷病員姓名、性別、年齡、聯系電話;
② 傷病員所在的確切地點,運動場館的哪一個看臺或哪個方向;
③ 傷病員目前最危重的情況;
④ 現場所采取的救護措施;
⑤ 在征得急救中心同意后再掛斷電話。
▲早期徒手心肺復蘇
▲早期心臟電除顫
利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對傷病員進行心臟除顫,
是最容易促進生存的環節。
▲早期高級心肺復蘇
如果專業救護人員能盡快趕到現場,對傷病員采取急救措施,使用急救藥物等“高級生命支持”,傷病人的存活率可能會更高。
二、心肺復蘇(CPR)
心肺復蘇適應癥
心肺復蘇適用于由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嚴重創傷、電擊傷、溺水、擠壓傷、踩踏傷、中毒等多種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驟停的傷病員。
心肺復蘇概述
▲對于心跳呼吸驟停的傷病員,心肺復蘇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時間 。
▲在心跳呼吸驟停后4分鐘之內開始正確的心肺復蘇,8分鐘內開始高級生命支持者,生存希望大。
重點提示:
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是4分鐘,現場及時開展有效的搶救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掌握心肺復蘇技術。
心肺復蘇操作程序
▲步驟一:判斷意識。輕拍傷病員肩膀,高聲呼喊:“喂,你怎么了!”
▲步驟二:高聲呼救。“快來人啊,有人暈倒了,快撥打急救電話”或趕快呼叫場館內的急救人員。
▲步驟三:將傷病員翻成仰臥姿勢,放在堅硬的平面上。
▲步驟四:打開氣道。成人:用仰頭舉頦法打開氣道,使下頜角與耳垂連線垂直于地面(90°)。
▲ 步驟五:判斷呼吸
一看,看胸部有無起伏
二聽,聽有無呼吸聲
三感覺,感覺有無呼出氣流拂面
重點提示:
判斷呼吸的時間不能少于5—10秒鐘
▲步驟六:口對口人工呼吸
救護員將放在傷病員前額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緊傷病員的鼻翼,吸一口氣,用雙唇包嚴傷病員口唇,緩慢持續將氣體吹入。
吹氣時間為1秒鐘以上。
吹氣量700—1100毫升(吹氣時,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過度通氣),吹氣頻率為12次/分鐘(每5秒鐘吹一次)。正常成人的呼吸頻率為12—16次/分鐘。
▲步驟七:胸外心臟按壓
按壓部位:胸部正中兩乳連接水平
按壓方法:
①救護員用一手中指沿傷病員一側肋弓向上滑行至兩側肋弓交界處,食指、中指并攏排列,另一手掌根緊貼食指置于傷病員胸部。
②救護員雙手掌根同向重疊,十指相扣,掌心翹起,手指離開胸壁,雙臂伸直 ,上半身前傾,以髖關節為支點,垂直向下、用力、有節奏地按壓30次。
③按壓與放松的時間相等,下壓深度4—5厘米,放松時保證胸壁完全復位,按壓頻率100次/分鐘。正常成人脈搏每分鐘60—100次。
重要提示:按壓與通氣之比為30:2,做5個循環后可以觀察一下傷病員的呼吸和脈搏。
心肺復蘇有效指征
傷病員面色、口唇由蒼白、青紫變紅潤;
恢復自主呼吸及脈搏搏動;
眼球活動,手足抽動,呻吟。
復原(側臥)位
心肺復蘇成功后或無意識但恢復呼吸及心跳的傷病員,將其翻轉為復原(側臥)位。
▲步驟一:救護員位于傷病員一側,將靠近自身的傷病員的手臂肘關節屈曲成90°,置于頭部側方。
▲步驟二:另一手肘部彎曲置于胸前
▲步驟三:將傷病員遠離救護員一側的下肢屈曲,救護員一手抓住傷病員膝部,另一手扶住傷病員肩部,輕輕將傷病員翻轉成側臥姿勢。
▲步驟四:將傷病員置于胸前的手掌心向下,放在面頰下方,將氣道輕輕打開。
三、創傷救護
概述
創傷是各種致傷因素造成的人體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輕者造成體表損傷,引起疼痛或出血;重者導致功能障礙、殘疾,甚至死亡。
創傷救護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四項技術。
創傷現場救護技術
遇到出血、骨折的傷病員,救護人員首先要保持鎮靜,做好自我保護,迅速檢查傷情,快速處理傷病員,同時呼叫急救電話或場館的急救人員。
1. 止血技術
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屬于外傷的危重急癥,若搶救不及時,傷病人會有生命危險。止血技術是外傷急救技術之首。
現場止血方法常用的有四種,使用時根據創傷情況,可以使用一種,也可以將幾種止血方法結合一起應用,以達到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目的。
▲指壓止血法
直接壓迫止血:用清潔的敷料蓋在出血部位上,直接壓迫止血。
間接壓迫止血:用手指壓迫傷口近心端的動脈,阻斷動脈血運,能有效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加壓包扎止血法
用敷料或其他潔凈的毛巾、手絹、三角巾等覆蓋傷口,加壓包扎達到止血目的。
▲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紗布、敷料(如果沒有,用干凈的布料替代)填塞在傷口內,再用加壓包扎法包扎。
重點提示:
救護員和志愿者只能填塞四肢的傷口。
▲止血帶止血法
上止血帶的部位在上臂上1/3處、大腿中上段,此法為止血的最后一種方法,操作時要注意使用的材料、止血帶的松緊程度、標記時間等問題。
[NextPage]
重要提示:
比賽場館內的志愿者,如遇到有大出血的傷病人,一定要立即尋找防護用品,做好自我保護。迅速用較軟的棉質衣物等直接用力壓住出血部位,然后,撥打急救電話或場館急救網點的電話,尋求醫務人員的幫助。
2. 包扎技術
快速、準確地將傷口用自粘貼、尼龍網套、紗布、繃帶、三角巾或其他現場可以利用的布料等包扎,是外傷救護的重要環節。它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護傷口、防止污染,減輕疼痛的作用,有利于轉運和進一步治療。
▲繃帶包扎
①手部“8”字包扎
它也同樣適用于肩、肘、膝關節、踝關節的包扎。
②螺旋包扎
適用于四肢部位的包扎,對于前臂及小腿,由于肢體上下粗細不等,采用螺旋反折包扎,效果會更好。
▲三角巾包扎
① 頭頂帽式包扎:適用于頭部外傷的傷員。
② 肩部包扎:適用于肩部有外傷的傷員。
③ 胸背部包扎:適用于前胸或后背有外傷的傷員。
④ 腹部包扎:適用于腹部或臀部有外傷的傷員。
⑤ 手(足)部包扎:適用于手或足有外傷的傷員,包扎時一定要將指(趾)分開。
⑥ 膝關節包扎:同樣適用于肘關節的包扎,比繃帶包扎更省時,包扎面積大且牢固。
重點提示:
在事發現場,志愿者遇到有人受傷時,應盡快選擇合適的材料對傷病員進行簡單包扎,然后呼叫120或場館內的急救人員。
3. 特殊傷的處理
▲顱腦傷
顱腦損傷腦組織膨出時,可用保鮮膜、軟質的敷料蓋住傷口,再用干凈碗扣住腦組織,然后包扎固定,傷員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氣道通暢。
▲開放性氣胸
應立即封閉傷口,防止空氣繼續進入胸腔,用不透氣的保鮮膜、塑料袋等敷料蓋住傷口,再墊上紗布、毛巾包扎,傷員取半臥位。
▲異物插入
無論異物插入眼球還是插入身體其它部位,嚴禁將異物拔除,應將異物固定好,再進行包扎。
重點提示:
對于特殊傷的處理,志愿者一定要掌握好救護原則,不增加傷員的損傷及痛苦,嚴密觀察傷病人的生命體征(意識、呼吸、心跳),迅速撥打120或呼叫場館內急救人員。
4. 骨折固定技術
▲概述
骨折固定可防止骨折端移動,減輕傷病員的痛苦,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骨折端損傷血管、神經。
在體育場館內遇有骨折傷病員時,志愿者應保持沉著冷靜。
盡量減少對傷病員的搬動,迅速對傷病員進行固定,盡快呼叫120或場館內急救人員,以便他們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處理傷病員。
▲骨折現場固定法:
①前臂骨折固定
利用夾板固定
利用身邊可取到的方便器材固定
②小腿骨折固定方法
小腿骨折可利用健肢進行固定
③骨盆骨折固定
5. 搬運技術
▲概述
經現場必要的止血、包扎和固定后,方能搬運和護送傷員,按照傷情嚴重者優先,中等傷情者次之,輕傷者最后的原則搬運。
對懷疑有脊柱骨折的傷病員必須采用“圓木”原則進行搬運,使脊柱保持中立。
在搬運全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傷病員的表情,監測其生命體征,遇有傷病情惡化的情況,應該立即停止搬運,就地救治。
在體育場館內,對于嚴重外傷的傷員,盡量由專業醫務人員搬運。
▲搬運方法:
四、踩踏事件
在空間有限,而人群相對集中的場所如體育場館、影院、酒吧、狹窄的街道、樓梯等,遇有突發情況,容易發生踩踏事件,對此國內外有過不少慘痛的教訓,如麥加朝覲2004年2月踩踏事件造成500人死傷;2006年1月又死亡362人;2004年2月5日北京市密云燈會的踩踏事件造成37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云集世界各國運動員、裁判員、媒體記者及觀眾,作為一名志愿者應該配合各部門維持好比賽場館內外秩序,防止擁擠踩踏事件發生。
可能導致踩踏事故的原因
▲人群較為集中時,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沒有止步。
▲人群受到驚嚇,產生恐慌,如聽到爆炸聲、槍聲,出現驚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無組織無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擁擠踩踏。
▲人群因過于激動(興奮、憤怒等)而出現騷亂,易發生踩踏。
▲因好奇心驅使,專門找人多擁擠處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員集中而踩踏。
預防踩踏發生
▲要時刻保持冷靜,提高警惕,盡量不要受周圍環境影響。
▲要事前熟悉所管轄范圍內所有的安全出口,同時要保障安全出口處的暢通無阻。
▲當身不由己混入混亂人群中時,一定要雙腳站穩,抓住身邊一件牢固物體。
▲志愿者有權利和義務組織安排在場人員有序疏散。
▲志愿者在指揮過程中,應盡量及時聯系外援求助。
安全脫險
▲在行進中,發現慌亂人群向自己方向涌來,應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墻角下,等人群過去后再離開。
▲在擁擠混亂的情況下,雙腳站穩,抓住身邊一件牢固物體(欄桿或柱子),但要遠離店鋪和柜臺的玻璃窗。
▲在人群擁擠中前進時,要用一只手緊握另一手腕,手肘撐開,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彎腰,形成一定空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一旦被人擠倒在地,設法使身體蜷縮成球狀,雙手緊扣置于頸后,保護好頭、頸、胸、腹部。
五、化學恐怖傷害
中國是聯合國確定的開展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的試點國之一。我國政府對化學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十分重視,并有相應的部署。近年來突發事件頻繁出現,世界恐怖襲擊事件逐年增多,因而我們也應該對此有所了解。
化學事故特點
▲發生突然,救援困難
災害性化學事故或化學恐怖事件的發生往往出乎意料,一旦發生,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氣體的泄漏,引起爆炸、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可致人死亡,給救援工作造成極大困難。
▲擴散迅速,受害廣泛
化學恐怖事件發生后,有毒有害氣體通過擴散污染空氣、道路、水源和設施,在短短幾分鐘內可廣泛擴散,在短時間可出現大批量有同樣癥狀的傷病員。
▲污染環境,不易消除
化學恐怖事件發生后,由于化學毒性的作用可引起人體皮膚、組織糜爛,呼吸困難,驚厥、昏迷,并可以破壞生態環境,使生物死亡,樹木枯萎,而且在短時間內不易清除。
化學恐怖傷害的防護
當發生化學恐怖事件時:
▲志愿者要立即指揮在場群眾,有秩序地迅速向事故區上風方向疏散,同時撥打110電話。
▲爆炸性事故防護
①立即在短時間內利用就近地形、地物,采取正確的防護動作隱蔽。
②空曠地沒有隱蔽物時,立即俯臥,腳朝向爆炸方向,臉朝下,雙眼緊閉,雙手交叉,額頭枕在臂肘處,盡量不讓皮膚裸露。
▲氣體狀事故防護
減少人體與毒物接觸,戴上口罩或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害物被吸入,在空氣不流通處應防止缺氧和謊躉?賈卸盡?/P>
▲液體狀事故防護
皮膚、眼、鼻和口腔粘膜染毒時,要用大量清水沖洗,同時對受污染的衣物等進行清洗。
▲易燃品泄漏防護
常見的易燃品有汽油、原油、苯、酒精等,在其泄漏時或恐怖分子潑灑時,在現場應防止出現火花,以免引起火災。
六、中暑
所謂中暑是在酷熱環境下,人體無法散發體內過量的熱而導致的體溫上升。
中暑的表現
▲皮膚潮紅、干燥、無汗
▲體溫升高、可達攝氏40度以上
▲脈搏加快
▲神志不清甚至休克
中暑的現場救護
▲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躺,松解衣扣。
▲給患者飲用清涼飲料,如茶水、綠豆湯、淡鹽開水等。癥狀嚴重者,切忌狂飲,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
▲盡快進行物理降溫,用涼水加少量酒精擦洗全身,頭部可放置冰袋或冷水毛巾,也可用電風扇向其吹風以加速散熱。
▲經過上述處理,如癥狀仍無改善時,志愿者應該迅速呼叫120或比賽場館內的急救醫生。
七、皮膚曬傷后的救護
方法一:冰敷
可用一些冰塊,裹著薄毛巾敷于灼燒處降低局部皮膚的溫度。
方法二:濕敷
用牛奶液(牛奶和水50∶1)或生理鹽水(一茶匙鹽溶于500ml水中)濕敷于患處,直至吸收變干就可以,水皰不必處理。
此外,在患處涂一點薄荷膏、清涼油等也可起到涼血清熱的作用,暫時緩解灼燒感。
若是全身曬傷較為嚴重,應盡快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處理。
上一篇:生產性粉塵與塵肺試題
下一篇:勞動保護知識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