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行為安全管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行為安全”和“安全文化建設”(或稱“改善安全文化”)是兩種最有影響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引發了許多爭論。行為安全管理側重于識別和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強調不安全的行為是引發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安全文化建設”則強調企業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礎,安全文化影響員工的行為,影響安全程序的實施。很顯然,這兩種模式是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來改善安全管理,并導致人們對事故和傷害的不同看法。
行為安全管理理論最早是基于人們在實驗室對動物行為變化的試驗研究而形成(Kazdin, 1973; Nemero 和 Karoly, 1991)。在應用上,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模式,從現場的、一線員工及監督人員開始,強調經常性的強化措施。比如,在建筑現場,安全人員強調要戴安全眼鏡,工人帶上安全眼鏡。但是,一旦安全管理人員不再強化要求,工人可能又重新倒退到原始狀態,不戴安全眼鏡。這種現象顯示人們的安全行為可能只是受某些強化措施的控制,一旦強化措施消除,不安全的行為又重復出現。而且,現有的統計數據多數是基于實施了行為安全管理方法的企業所進行的先后對比,缺少同比數據驗證。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模式主要是來自于管理、組織行為和人類學的理論。該模式在討論企業安全文化的時候也經常使用一些人類學的術語。相對于行為管理而言,安全文化建設模式是“自上而下”,側重于改變企業的價值觀、組織的理念、領導力等,從而改變和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實現組織的安全目標。這種模式更多地是定性的、主觀的和直覺的。兩種模式在現代企業安全管理中各有千秋,互為補充、不能替代。
上一篇:安全文化的基本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