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煤礦事故時有發生,甚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困擾著正常的生產經營,因此,事故一直是煤礦的心頭大患。人們把安全稱為煤礦的天,為了支撐這邊天,可謂絞盡腦汁,想盡了辦法,窮盡了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技術的等多種手段,煤礦安全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但沒有得到徹底根本的改變,安全這片天仍然是“晴”有時“多云”,為此人們心頭就多了塊陰影。根據國內外許多安全方面的成功經驗總結,建設煤礦安全文化,構筑煤礦安全大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起煤礦安全這片“藍天”。
1 安全文化的內涵
文化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身三個方面的內容。安全是人類創造發展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一開始文化就包含著安全因素。安全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溯文化的起源,可以發現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繁衍、不斷地尋求和創造避難的安全生存環境,總結和發現安全活動方式,學會安全生活的方法,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獲得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身心安全需求,豐富并創造了悠久的人類文化,所以安全文化是伴隨著文化的創造就誕生了。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則是在1988年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織(INSAG)提出的。眾所周知,當今全球能源日趨貧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國的重視。據統計,有些國家和地區的核發電量超過總發電量的70%。但是人們至今不會忘記1979年3月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和1986年4月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電廠成功應用,則迅速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對安全文化的極大興趣。安全文化不斷地被應用到城市防災、減災和一些企業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1991年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織的INSAG—4報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給安全文化定義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它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電廠的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我國大部分專家認為:“安全文化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種社會的、大眾的、開放的文化,在企業中與企業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企業安全文化,即企業要把實現生產的價值與實現人的價值統一起來,以實現人的生命價值為制約機制,以實現生產的社會價值及經濟效益動力機制,建立起企業運行機制。
安全文化是一個由表面到本質,由形式到內涵結構嚴謹的系統。它由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精神智能層次和價值規范層次所構成。
器物層次:包括人類因生產、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的各種安全及防護、保護人類身心安全與健康的工具。
制度層次:包括勞動保護、勞動安全與衛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減災安全、環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會組織形式及人的社會關系網絡。
精神智能層次:包括安全科學、安全技術、安全哲學、安全文學、安全藝術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經驗和理論。
價值規范層次:包括人們對安全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2 煤礦安全呼喚安全文化
黨和政府歷來對煤礦安全非常重視,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煤炭企業領導更是把安全視為企業的頭等大事,處心積慮、日思夜想,對安全工作不遺余力,可是煤礦事故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此,政府嚴查、企業嚴辦,在事故調查報告中無一例外地把事故原因歸結為:領導與職工安全意識不強,安全思想不牢,重生產輕安全,對安全工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措施不力,干部違章指揮,工人違章作業等。這些結論對某些事故的原因分析是正確的,但對一些煤礦和某些事故不免有些簡單化,甚至有些偏頗。冷靜、客觀、科學地分析我國煤礦安全工作,筆者認為,大致存在以下不足。
(1)安全工作缺乏系統性。煤礦生產本身是具有客觀規律的復雜系統,而安全系統既融于生產系統之中,又有相對獨立性,其廣度和深度又遠遠超過生產系統,在這個龐大復雜的安全系統中,其運行必須遵照系統工程的規律,否則就會發生“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意外事件——即事故。
(2)安全工作缺乏一定科學性。由于煤礦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較深,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經營管理轉軌較慢,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往往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長官意志時有表現。雖然在安全技術、安全裝備等方面有很大進步,但有些安全軟科學如安全系統工程、“人一機”工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行為等先進理論和科研成果,在國外和其他地方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在煤礦安全工作中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用。
(3)安全工作缺乏全員性。煤礦安全工作是一項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把安全工作歸到某些機構和某些人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身上,廣大職工在安全工作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安全工作的主體感。他們感覺到安全工作是領導要求、制度規定、技術規范才不得已而為之。長期以來,某些職工就產生了不健康、不安全心理,如麻痹大意、僥幸、逆反心理等,事故難免發生。如何強化廣大職工主人翁意識、安全價值觀念和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是擺在安全工作者面前一件急待解決的大事。
因此,建設安全文化、構筑煤礦安全大廈,建立系統的科學的安全系統,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安全保障,才能培育強化煤礦干部職工的安全價值觀念,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發生,給煤礦生產經營和廣大職工以蔚藍的天空。
3 安全文化——構筑煤礦安全大廈
建設安全文化,構筑煤礦安全大廈,是一項龐大的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科學的指導理論和明確的核心內容。
(1)指導思想——也就是煤礦安全哲學。在煤礦安全工作中堅持用正確的安全觀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觀念,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愛惜人的生命,珍惜人生、保護人的安全和健康,不斷探索安全的運動規律,按安全的本質和運動規律辦事。努力創造生產作業、生活休息的安全環境條件,從而達到職工高質量、高效率工作和身心健康的高質量生活。
(2)指導理論——系統科學理論。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對煤礦安全工作統籌規劃,用全局的、長遠的戰略眼光來建設煤礦安全文化,而且煤礦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用系統理論作指導建設煤礦安全文化。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明確目的的有機整體,它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和環境適應性等四大特征。
(3)核心問題——人的問題。必須緊緊圍繞人的安全而安全地工作這個核心開展工作,其含義有兩方面,其一是人的生命、生存、安全和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高于一切,這是人類活動的最高準則,在煤礦設計、施工、作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必須將安全視為首要的標準,這是建設煤礦安全文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構筑煤礦安全大廈的靈魂;其二,人在生產力的三要素中,在安全系統諸要素中,是最活躍、具有決定性的要素,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人的作用,培養職工的安全價值觀念,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在企業文化發源地之一的日本松下電器公司,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在分析研究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的管理差異之后,說的一段話值得人們思索與實踐,對我國煤礦安全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他說“我一定會贏,你們(指美國企業)一定會輸……公司建立在泰勒法則之上,更糟的是頭腦皆已泰勒化了,因此你們堅信正確的管理在執行者一邊,工人在另一邊,一邊的人只干思考工作另一邊的人只能干活。我給你們一個忠告:管理是執行者將觀念轉移到工人手中的一門藝術。“在一個充滿風險、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是一件確定的事,只有所有的人同心同德,心存一個信念,企業才能生存。”由此可見,煤礦安全工作只有圍繞著人的安全而做人的工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員參與,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安全。
建設安全文化,必須按安全文化的理論體系進行,層層展開。先要搞好規劃,精心設計。要結合本企業的特點,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其主要內容如下:
(1)美化環境——主要對礦區礦貌進行美化。在地面廣場,一堂兩舍、社區的美化中實現安全意識化,使職工在身心充分得以舒適享受的同時,也能受到安全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建立安全意識。
(2)夯實基礎——主要是煤礦工程質量、安全設備、設施符合國家和行業的標準規定。
(3)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各項安全規章制度,編制安全工作手冊和操作規程,建立煤礦職業安全衛生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
(4)發展科技——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煤礦安全的重要保障和發展動力,集中力量攻克困擾煤礦安全工作的災害防治技術難關,實現安全管理科學化、系統化和信息化。
(5)提高素質——通過安全宣傳教育和安全技術培訓等多種手段,不斷強化全體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增強業務技術素質,提高防治災害、駕馭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
(6)樹立觀念——通過建設安全文化的物器、制度、精神智能等工作,使全體職工牢固樹立安全觀念,特別是普通職工清楚知道自己是煤礦安全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大受害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安全工作的主人翁和安全工作的主力軍,只有達到如此境界,才能徹底根本扭轉煤礦安全的被動局面。
建設安全文化,構筑煤礦安全大廈,還必須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動態性和全員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是建成后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要補充豐富其內容,使安全大廈更為牢固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