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安全文化從狹義的層面可視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如從廣義的視角去看當屬于整個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因為,礦區的安全文化建設事實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具有現實性和歷史性的重大課題,而且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運行圈,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早日實現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會目標,追本溯源就不難發現許多旁枝蔓葉竟與礦區的安全文化有著種種天然的聯系。
我國是一個資源開發大國,礦區就像星星一樣散播在96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同樣,各類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也像天女散花般見諸于各地新聞媒體上,屬于名副其實的“礦區安全事故大國”,國家年年耗巨資治理卻收效甚微,可見我們礦區安全文化建設不僅要列入日程,而且已刻不容緩。記者這兩年來曾多次進入因爆發了“7.17“(2000年7月17日)特大礦難的廣西南丹大廠礦區采訪、調查,對如何加強礦區的安全文化建設頗有感觸。
大廠礦區位于廣西的西北部山區,是一塊有金屬資源的富集地,現已探明的錫、鉛、銻、鋅、銀、金、砷、鉍、碲等有價貴重金屬達15種之多,品位高,蘊藏量大,潛在的經濟價值超過一千億人民幣。1990年以前,由于大廠礦區均屬于國有礦山企業的一統天下,一直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程序開采,傷亡超過2人以上的安全生產事故幾乎等于零。之后,由于當地政府采取了“有礦快挖,有水快流”的經濟發展政策,打開了民采閘門。在缺乏科學管理程序,又無統一的規劃措施情形下,加上嚴重的地方山頭主義、貪污腐敗成風,以致形成了濫采亂挖的混亂局面。不到兩年工夫,十里大廠礦區已是千瘡百孔,安全形勢日趨惡化,發展到九十年代末,用“天天有人死,時時有事發”來形容已不為過,在全國礦山特大隱患區中大廠礦區就攤上了兩個。在“7.17”事故爆發前,大廠礦區里一次死傷數十人的特大礦難已發生過多次,只是由于當地官員與個體老板相互勾結欺上瞞下而捂住了。但是,他們最終都栽倒在因為安全事故引發的懲處上,這不正應驗了藐視安全文化建設的因果孽緣么?
全國的礦區都一樣,有大亂始有大治。“7.17”事件爆發后,廣西各級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大廠礦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目前,濫采亂挖的現象已基本扭轉過來,除了極少數膽大妄為的老板們仍在暗中小規模的偷采外,大廠礦區表面已處于“西線無戰事”的狀態。整個大廠礦區的開采基本上由國家獨資的國有大企業華錫集團控制著,廣西各級人民政府按照黨的十六大制定的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精神,以科學、安全開采為主,兼顧地方利益的原則,著手對大廠礦區進行集團化、股份化開采的改制工作,這一決策事實上已經把礦區文化建設的實施推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上。
礦區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在與礦區生產相關的政府部門、企業所有人員中牢固樹立起安全思維、安全意識、安全心理、安全行為、安全法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經營理念和正確行為。根據對大廠礦區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濾,記者認為要搞好礦區的安全文化應處理好如下幾個問題。
首先,各級人民政府要堅持依法治礦的原則,對礦業秩序進行完全、徹底的整治,決不能留下任何死角。
綜觀全國各類礦區所發生的安全事故,“人禍”大于天災,我們的政府其實都在其中扮演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角色。以大廠礦區為例,自1990年以后,年年都有政府組織的礦業秩序治理,大到自治區一級,小到縣一級,但是安全事故卻是頻頻發生。“7.17”事故后的大整治是力度是最大的一次,但是到2003年9月還有個體老板組織盜采發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為什么?因為這樣的大整治仍留下了死角。有近30個原先參與強挖盜采的民窿因投資規模大或是一些說不清的因素在這次大整治中沒有徹底被炸封,不僅在社會上留下了民采可以卷土重來的口實,而且也給一些膽大妄為的老板繼續盜采留下了方便之門。記者在實地考查中就發現不少已查封的民窿口旁有新掘開的“老鼠洞”,直通原井下巷道。不法老板就是這樣不顧雇工的死活誘使他們通過“老鼠洞”潛入井下實施盜采的,有時人數多達數十人,吃住、采掘、選 礦都在井下完成,然后利用黑夜偷偷背出地面,由于盜采,進下缺乏必要的通風、排水的條件,加上饑不擇食,雇工們的生命比濫采亂挖時更危險。可見,政府對礦區的治理決不能留下任何死角的,否則老板們草菅人命的事將無法杜絕。在這樣的環境下去奢談礦區文化建設毫無意義。因此,各級政府要依法治礦,從根本上鏟除安全隱患。如大廠礦區的錫、銻、銦、銀等均屬《礦產資源法》規定的國家保護性開采礦種,就決不能允許個人性質的開采,過去所有的參與非法開采的民窿都應當徹底炸封。
其次,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法》實施科學、高效、合理的行政監督。
2002年11月1日,國家正式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為政府實施科學化、規范化安全生產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行為規范。從理論上說,這是我們礦區安全生產工作健康運行的保證,也是我們發展礦區文化建設的基礎。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政府有關部門實施安全生產行政監督卻往往出現許多投鼠忌器、顧此失彼的現象,既極大地干擾了礦山企業的正常生產,還有意無意地種植了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記者在大廠礦區采訪就發現這樣的問題。廣西高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負責開采100號礦體的國有股份制企業,在10年中一直處在瘋狂民采的夾縫中艱難生存,但仍屬于廣西有名的利稅大戶,安全生產也一直井井有條,“7.17”事故后民采被強制退出,高峰公司正欲大顯身手,為國家創造更多效益,然而,過去民采對100號礦體的嚴重破壞帶來的后遺癥也開始凸現。2002年2月20日,大廠100號礦體原民采留下的采空區發生大坍塌形成的沖擊波延到高峰公司附近的井下,濺起的飛砂擊中了三名正在安裝水管的工人,造成微傷,高峰公司立即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上報,于是從縣、市到自治區一級的有關部門即刻下令,大廠礦區所有的礦山企業統統停產整頓,至2003年7月記者來到大廠礦區采訪時,一年多,停產令仍未解除,盡管高峰公司兩次請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專家作出了實地考評通過的安全治理整頓報告,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就是不愿作出復產的決定,高峰公司不但要投入巨資保養礦井,治理民采留下的采空區,還需要貸款發放近千名職工的生活費,職工們無法承受守著“金山”當乞丐的現狀,投訴上訪之事日益增加,一大批特困職工幾次醞釀要集體上訪。與高峰井下事故毫無牽連的銅坑礦是華錫集團的主體礦山,也在一紙整改令下被迫停產近一個月,通過專家安檢驗收后,各級有關部門卻層層推諉不愿下發恢復生產的指令,使華錫集團整個生產系統陷入困境,幾萬職工、家屬生活困難,群情激憤,幾乎釀成大規模上訪事件,后來華錫集團頂住壓力自行下令恢復生產,這股不穩定的社會因素始消彌于形。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政府有關部門不能科學、高效、合理地貫徹實施《安全生產法》,就會使《安全生產法》成為企業和經濟發展的緊箍咒,甚至無端地釀出許多不穩定的社會因素。如果我們要培育礦區安全生產文化,政府有關部門如何正確實施《安全生產法》當是一件不應忽略的大事。
再次,礦山企業要把安全生產文化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頭戲,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礦山的國有企業都有較嚴密的安全生產管理系統,以及許多成熟的經驗。在大廠礦區華錫集團一些廠礦單位的生產現場,記者看到每個崗位都懸掛著安全生產操作規定;每天車間、班組都召開安全生產班前會;各廠礦每年都開展兩次“百日無事故”活動,職工的安全學習培訓都有硬指標列入經濟承包責任制中,與分配直接掛鉤等等。這些都應在礦區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加以繼承、鞏固和發展。今后礦區肯定以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為主,職工的身份已改變,如果仍全盤套用原先固有的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的管理模式,顯然是不適宜的,必須要有所發展和創新。而且企業必須把礦區安全文化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重頭戲列入議事日程,長抓不懈,不斷推陳出新。畢竟企業才是安全文化建設的主體。
此外,大的礦區基本屬于功能甚全的小社會,居民都以礦工為主,因此,礦區的安全文化建設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政府各部門和各類新聞機構都要給予高度的支持,形成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設的大環境。
總之,從目前全國各地礦區的形勢上看,對安全文化建設可用“千山的呼喚,萬壑的期待”來形容。無論政府還是企業決不能再等閑視之了。
上一篇:安全文化——構筑煤礦安全大廈
下一篇:安全與文化聯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