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安全文化”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引入我國安全界,應追朔到上世紀90年代。對“安全文化”的研究與討論,至今已持續了近20年。當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李毅中局長提出“安全文化”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五要素”之首后,有關安全文化的研究與實踐活動的進一步升溫。
由于“安全”和“文化”是兩個內涵豐富的概念。特別是“文化”的概念,國內外學界討論了上百年,未能得到一致的詮釋。所以當與前兩個概念同時相關的“安全文化”概念被提出后,各家學說莫衷一是,研究方向相對發散,也就不足為怪了。不少研究者長期致力于探索它的完美定義、歷史淵源、功能作用、與其它文化概念的異同等,或許很有學術價值。
但是。源于“核安全文化”的“安全文化”理論,原本是一個邊界清晰、體系完整、結構封閉,方法實用的“組織安全行為與個人安全行為”管理模式,這個核心和基本的特性,似乎沒有引起研究者足夠的重視。
雖然“安全文化”論著很多,但很多企業在“安全文化”建設實踐中,卻總有迷惘、困惑之感。一種聽起來很美的理論或概念,應用時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故而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終于有一些企業,在實踐過程中,逐步領悟到“安全文化”的基本原理并探索出具體的應用模式。將安全文化的原始理論補充、完善為看得到、摸得著、行得通、并效果顯著的實操模式。
為使這種有效的管理模式得到更廣泛的推廣應用,有關機構已立項作為國家級研究課題,將其標準體系化。而課題的研究基礎就是我們在這里介紹的ESCSE模式。
為了討論和介紹方便,我們將全部內容分為以下6個題目
一ESCSE的核心理論
二ESCSE的基本原理
三ESCSE的系統構成
四ESCSE的實施步驟與方法
五ESCSE的效果評估
六ESCSE應用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
一ESCSE的核心理論
1、 ESCSE是什么?
ESCSE是英文EnterpriseSafetyCultureSystemEstablish的縮寫,中文全稱是“企業安全文化系統建設”。ESCSE是一套以人和人的可靠度為對象,切實可行的組織安全態度、安全行為和個人安全態度與安全行為的管理模式。
ESCSE的貢獻在于有效地將安全文化理論落實到企業操作層面。ESCSE綜合了管理學、組織行為科學、傳播學和安全工程學等學科的重要原理,運用理念引領、行為再造、管理修正、環境再造,視覺識別(SVI)、系統評估等方法幫助企業建立起健康務實的安全文化體系。全面提升企業與企業員工的安全素質。有效地遏止各類人因事故的發生。使企業安全管理水平趨近零事故的目標。
從企業安全文化現狀評估開始,ESCSE模式采取一套專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可以對企業安全文化現狀及影響因素做出精確、全面的評估分析,以便ESCSE的全面導入,更具針對性。ESCSE行為再造與管理修正指導也建立在對作為決策層、管理層和員工層的個人素質與企業素質要素的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從而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落實為一整套系統操作。而且ESCSE的實施效果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指數體系,做出全方位評估。因而可以明確進一步完善的方向和重點。總之,ESCSE模式從根本上避免了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走向空泛化或平庸化兩個極端。
2、ESCSE的核心理論
ESCSE的核心理論來源于“核安全文化”。簡單講是由“1個概念”,“2個部分”,“3類對象”,“12條準則”,“4個階段”,“8大影響因素”組成。
“1個概念”:安全文化是什么?
如前所述“安全文化”的定義,目前可以見到的不下幾十種,不同的定義,代表著對“安全文化”不同的理解和向不同研究方向的引導。ESCSE模式對“安全文化”的概念理解,基于“核安全文化”的原始定義,回避過于明顯的譯文痕跡,同時力求對實際應用的原理性指導價值。具體定義為:安全文化是指“安全第一”的價值觀,體現為一個組織和每個成員的共有理念、共有態度和共有行為特征。
而安全文化建設就是提高這一價值觀在組織與個人理念、態度與行為特征中的共有度和體現度。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安全文化”都不存在有無之分,只有程度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是可以評估出來的。
“2個部分”:組織和個人
“安全文化”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是組織(企業)的安全素質,一個是個人的安全素質,兩個部分之間存在著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關系。
組織的安全素質是指,作為組織行為建立的安全管理機制、安全政策、管理活動、風氣、氛圍、物態環境等所傳達表現出的安全理念、安全態度和行為特征。
個人的安全素質是指,作為決策者、管理者或者一般員工的每個組織成員個人所具有的安全理念、安全態度和行為特征。
作為組織的一員,每個人自身的安全素質水平,尤其是作為決策者和管理者的個人安全素質,必然會通過參與的組織活動和組織行為影響到組織的安全素質水平。反過來,組織的安全素質水平也會影響每個人的安全素質水平。同樣,兩者之間的安全素質在相互影響過程中,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一個決策者或者管理者的安全素質,決定著他的思維習慣和認識水平,并支配他的決策和管理行為。這種行為和決策的結果,可成為組織的安全素質特征。每個成員的安全素質最終又表現為組織整體的安全素質。
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ESCSE特別強調,組織和個人的兩個“響應”,缺一不可。
“3類對象”
無論是從組織安全素質角度,還是從個人安全素質角度,ESCSE面對的真實對象就是3種人。即決策層或決策者、管理層或管理者、員工層或員工
分為三類對象的目的,第一是明確ESCSE的導入,是要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方式。第二是明確,ESCSE的導入是針對每個人的,無論是企業最高領導,還是最普通的員工,所有人都必須參與,一個都不能少。第三,也是要強調作為決策者的高層領導必須參與,否則ESCSE不可能成功。
“12條準則”
ESCSE的核心理念是認為人始終都是安全與事故這對矛盾中,最活躍、最本質、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人的可靠性是決定其他因素如:工程技術、設備、環境、甚至管理的可靠性的前提。任何其他因素對可靠性的影響,本質上都是由于人(決策者、管理者、員工)的意識、態度、行為的影響而產生的。因此,所謂“安全文化”應始終研究如何解決人的問題。“因人而言物。言物實言人”。針對不同的對象,分別給出不同行為要求和準則,這些準則看起來簡單無奇,但如不能真正領悟到實質,并堅持逐一落實,也決非易事。把這“12條準則”理解透了,努力實現了,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一定會有奇跡般的效果出現。
“12條準則”中第1至第4條是要求決策層做到的,第5至第9條是要求管理層做到的,第10至第12條是要求員工做到的,每一條準則,還可以.分為若干細則,即:
1. 公布安全政策
包括安全責任,安全工作目標,安全承諾等
2. 建立管理體制
包括管理權限,管理機制,組織機構,溝通渠道等.
3. 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包括用人制度,員工培訓與安全設備、裝置和技術手段的投入,良好的工作環境,
4. 自我監查完善
如生產工序變更后,安全管理是否配套,專家建議是否可行等
5. 明確安全責任
以文件形式的授權,確保責任分明(不交叉不疏漏)
6. 承擔安全管理
建立、建全職責范圍內的安全監督管理制度
7. 人員資質審核與培訓
確保每個員工都勝任工作
8. 獎勵和懲罰
使員工有持續的積極性
9. 監察與完善
如建立監督機制,研究外部有價值的信息等
10. 探索性的工作態度
如了解工作任務和責任,思考可能出現什么差錯,應該怎么防止失誤等
11. 嚴謹的工作方法
如弄懂工作程序,嚴格按程序辦事等
12. 互相交流的工作習慣
如從他人處獲取有用的信息和向他人傳遞有用的信息等
(見圖1)
“4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然本能階段
處在該階段,企業和員工對安全的重視僅僅是一種自然本能保護的反應,表現出的安全行為特征是:
(1) 依靠人的本能――員工對安全的認識和反映是出于人的本能保護,沒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預防意識。
(2) 以服從為目標――員工對安全是一種被動的服從,沒有或很少有安全的主動自我保護和參與意識。
(3) 將職責委派給安全經理――各級管理層認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門和安全經理的責任,他們僅僅是配合的角色。
(4) 缺少高級管理層的參與――高級管理層對安全的支持僅僅是口頭或書面上的,沒有或很少有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第二階段:依賴嚴格的監督
處在該階段時,企業已建立了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統和規章制度,各級管理層對安全責任做出承諾,但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行為往往是被動的,表現出的安全行為特征為:
(1) 管理層承諾――從高級至生產主管的各級管理層對安全責任做出承諾并表現出無處不在的責任感。
(2) 受雇的條件――安全是員工受雇的條件,任何違反企業安全規章制度的行為可能會導致被解雇。
(3) 害怕/紀律――員工遵守安全規章制度僅僅是害怕被解雇或受到紀律處罰。
(4) 規則/程序――企業建立了必要的安全規章制度,但員工的執行往往是被動的。
(5) 監督和控制、強調和目標――各級生產主管部門監督和控制所在部門的安全,不斷反復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制定具體的安全目標。
(6) 培訓――這種安全培訓應該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
第三階段:獨立自主管理
此時,企業已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獲得各級管理層的承諾,各級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具備良好的安全管理技巧、能力以及安全意識,表現出的安全行為特征為:
(1) 個人知識、承諾和標準――員工具備熟識的安全知識,員工本人對安全行為做出承諾,并按規章制度和標準進行生產。
(2) 內在化――安全意識已深入員工之心。
(3) 個人價值――把安全作為個人價值的一部分。
(4) 關注自我――安全不但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庭和親人。
(5) 實踐和習慣行為――安全無時不在員工的工作中和工作外,成為其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
(6) 個人得到承認――把安全視為個人成就。
第四階段:互助團隊階段
此時,企業安全文化深得人心,安全已融入企業組織內部的每個角落。安全為生產,生產講安全。表現出的安全行為特征為:
(1) 幫助別人遵守――員工不但自己自覺遵守,而且幫助別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標準。
(2) 留心他人――員工在工作中不但觀察自己崗位,而且留心他人崗位上的不安全行為和條件。
(3) 團隊貢獻――員工將自己的安全知識和經驗分享給其他同事。
(4) 關注他人――關心其他員工,關注其他員工的異常情緒變化,提醒安全操作。
(5) 集體榮譽――員工將安全作為一項集體榮譽。
(見圖2)
“8大影響因素”
ESCSE的理論和應用系統是一個巡回往復,持續改進的完整閉環管理體系,十分重視系統外部環境條件及其變化對系統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的影響.。下面討論的八大影響因素,實質上是能否成功導入ESCSE的邊界條件,這些因素的影響指向和影響度,可以通過一系列正態傾向與負態傾向指標,做出分析評估,從而確定是否具備實施ESCSE的條件或如何針對邊界條件修正ESCSE系統實施方案。見圖3
具體評估指標和評估模型在第四和第五講中會進一步介紹。
上一篇:解決“四種心理” 減少事故的發生
下一篇:EESCS的系統構成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