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航安全文化建設的橫向延伸
民航安全文化建設的行業特點
我國民航安全文化有其自身特點。去年1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專機上專門為民航工作題詞,其中特別強調要“嚴格管理、嚴明制度、嚴肅紀律”。多年來,民航安全文化的價值核心理念,一直圍繞著一個“嚴”字。現在全行業安全文化建設重點,是把這個“嚴”字具體落實在5個方面,即“嚴在組織領導,嚴在規章制度,嚴在監督檢查,嚴在教育培訓,嚴在系統完善”上。然而民航是個開放性的行業,一些不安全因素來自行業之外。2002年的“5.7”空難,就是因為旅客故意縱火而釀成的慘劇。
安全文化最基本的問題是保護人。在“保護人”這一點上,民航安全文化建設不但強調要保護航空公司員工的健康與安全,更重要是要保護乘坐民航班機所有旅客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民航安全內涵已經從“員工安全”層面延伸到了“公眾安全”層面。這一點與其他行業營造的那種“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一類人們熟悉的安全文化氛圍有較大區別。
民航安全文化建設的外延必要
過去中國民航安全文化建設的特點是縱向到底,全員動員。在“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指引下,全力以赴從內部查找安全隱患,努力采取措施預防事故和事故征候的發生。實踐證明,在這種安全文化氛圍影響下,中國民航員工的安全意識以及保證安全的專業素質得以提高,自2002年“5.7”空難至今,中國民航已經安全飛行了300多萬小時,創下了歷史上最長的安全周期。
然而在橫向方面,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依靠機上旅客積極配合民航安全工作。那時業內這樣評價:能坐得起飛機以及經常乘坐飛機的人,文化素質與社會公德都比較高,也具有良好的公共安全意識,無論是在地面還是在空中,都能自覺遵守民航為保證飛行安全所做出的種種規定,并主動配合民航員工的工作。但隨著民航業快速發展,近年來航空旅客的構成比例發生了一定變化。公務旅客的比例逐步在減小,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成為了民航的客人。
在發展經濟同時,我們國家也一直在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這一點從“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并舉的基本國策中就可以看出。“公共安全意識”應當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然而在全民中培養和造就成熟的公共安全意識絕非易事。民航業內很有必要提出并重視這個問題。為了排除來自行業之外的各種干擾因素(許多干擾因素并非故意破壞民航運行而是人為過失所至),民航應大力宣傳和引導正確的公共安全理念。此舉也是與民航的公共交通屬性,使得系統之外仍然存在著現實安全隱患這一客觀事實分不開的。
實踐證明,民航運行中有不少意外情況是旅客在不了解或不理解飛機設備與行業規定的情況下發生的。比如個別旅客登機后遇急事要下機,便試圖自行打開艙門,以為就像乘坐公共汽車一樣。另外即便不乘機,有些公眾也可能對民航正常運行造成影響與危害。比如機場附近的農民如果焚燒麥稈,將會對飛機起降造成不良影響;比如機場附近的凈空問題,未經批準施放氣球會嚴重影響民航班起降;再比如機場附近的超標準和非法無線電信號發射,也會對民航的空管造成嚴重干擾。
因此,面對日益擴大的旅客群體,我們應當認識到,優質服務的水平是民航特色文化之一,可靠的安全水平也是民航特色文化之一。優質服務是民航奉獻給所有旅客的,而保證安全除了民航人的努力,還需要廣大旅客積極的合作與支持。
民航安全文化建設需要社會公眾參與
對于文明乘機以及避免非法干擾,可以通過建立和實施相關法規來解決,但文化建設也要相應跟上去。民航通過廣大媒體和自身主動出擊,與有關團體和個人通過文化交流,大力宣傳在保證民航安全運行方面的相關規定與各種須知,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有些人并非不懂其法,而是不知有法。
實踐證明,為加強公共安全,法制約束的力量非常必要,但我們還必須學會運用文化的力量,從安全文化角度入手,提倡“文明乘機”。使用社會公眾和廣大旅客容易理解的語言、文字、圖像,通過包括書籍、報刊、攝影、繪畫、網絡、標語、廣告等各種形式在內的宣傳和文化交流形式,讓人們盡可能多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民航在航空運輸中的各種安全環節以及安全要求,以及影響民航安全生產的都有哪些因素,其中哪些因素是與旅客的不良行為相關,這些行為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等等。
倡導良好的公眾安全文化,是一件長期而細致的工作,民航首先需要在文化觀念上讓公眾逐步接受,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機場安檢工作,“9·11”之后,全世界民航業都加強了旅客進入客艙前的安全檢查。有些地方的地面安檢不但讓旅客感到麻煩,甚至感到了尷尬。比如美國一些機場,通過安檢時不但要全部脫鞋,而且還要解開褲腰帶進行檢查。國外甚至有消息透露,今后有可能將安檢門改造成類似X光透視機那樣,透過衣服直接查看旅客的身體。從旅客角度講,嚴格的安檢不但延誤旅行時間,而且還可能傷及個人尊嚴;但從民航角度看,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況下,只有更嚴格的安全檢查才能換來更安全的空保形勢。因此這里面難免會產生兩個價值觀念的碰撞問題。如果不積極主動地開展公眾的安全文化建設,同時向社會大力推介民航自身的安全文化特點,就很可能招來各種社會非議,從而對民航形象產生負面的影響,更進一步還可能直接關聯到民航在大交通市場中的份額。因為在各種交通方式激烈競爭的前提下,公眾很可能會從不理解民航各種限制旅客行為,轉為選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出行。
總之,將民航安全文化建設從業內擴展到業外,形成“內外共建”的新面貌,不但是民航安全的需要,也是民航發展的需要。我們民航人在社會公眾中大力提倡公共安全意識,對旅客做出種種個人約束,與文明社會提倡的“個人自由”并不矛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自由,是不能對他人自由、人身安全以及社會穩定構成不良影響的,所以我們采取限制旅客攜帶某些物品,禁止旅客在飛機上吸煙,在起飛和著陸過程中不許旅客使用無線通信工具等措施,正是考慮到了其對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對此,民航主動向社會宣傳和推廣自身安全文化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民航在社會公眾的范圍內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上一篇:優質服務是電力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