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最大隱患。把握安全生產規律,強化全員安全意識,規范全員安全行為,對促進煤礦安全生產穩步好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進煤礦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煤礦安全問題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重點焦點,是由于煤礦企業具有與其他行業不同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煤炭地理位置較為特殊。煤炭是由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生長在地面的植物,因地殼的下沉與上升,長期受到地熱地壓作用以及細菌的分解和侵蝕而逐漸形成。煤炭深埋于地下,決定了職工開采是在地下而不是在地面。
煤礦工作環境十分復雜。與地面相比,井下作業是高強度、陰暗、潮濕(或高溫)的環境,伴有通風不良、煤塵、瓦斯超限的危險因素存在,特別是深部開采的高瓦期礦井,發生安全事故的機率相對較高、風險性較大、后果更嚴重。
煤礦生活環境比較偏僻。煤炭資源一般在大山深處,決定了礦工要遠離都市工作,甚至在窮鄉僻壤生活。如重煤集團松藻礦、貴州一些礦井等。由于工作任務重、時間緊,或者經濟上的原因,礦工到外面開眼界、見世面的機會不多。
煤礦安全要求相對更高。煤礦特殊環境決定了對安全要求要更高些、更嚴格些。如對設備防爆防潮的要求等;如對職工禁火、須攜帶自救器的要求等;如對管理制度 “一通三防”(通風、防塵、防火、防瓦斯)、安全調度的要求等。
由此可見,煤礦的特殊性決定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應突出管理制度化、科學化和職工行為規范化、習慣化,以確保煤礦長治久安,而安全文化正好可以擔當這一重任。
推進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
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業普及正確的安全心態、規范的安全行為、特有的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健全制度,強化管理,心態和行為培養等。只有高水平的全員安全素質和企業整體安全素質,才能充分保障職工安全與企業健康發展。煤礦安全文化的主體是職工,安全文化素質、安全觀念、安全行為等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安全第一”意識的導向、安全計劃的安排、安全獎懲辦法和保障措施的制定、安全培訓的實施、機器設備引進以及各項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圍繞和突出“人”這一根本主體對象。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路來構建安全文化主體。
推進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要培養良好的安全心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心態安全是安全生產的基礎,相對應,心態安全是安全文化的基礎。因此,培養煤礦職工的心態安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思想教育對象要廣。井下職工是思想教育的重點,對他們的教育培訓不可或缺;輔助職工要為一線職工服務,安全教育也要常抓不懈;企業管理者由于其不同角色定位,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永榮礦業公司創新安全活動方式,在礦長和分管安全的礦長當中開展安全知識考試和競賽活動,安全意識從領導抓起,這種做法在職工中反映較好,值得推廣;此外還要把家屬作為教育對象。使大家對煤礦安全有特別的認識,形成“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自保、互保、聯保意識,以利于建立安全長效機制。
安全思想教育力度要大。要堅持不懈地加強思想、法制、責任、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并從哲學、文學、美學、藝術等多角度對全員進行安全文化滲透。針對煤礦安全的共性和特殊性,通過各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闡釋煤礦安全文化,大力傳播煤礦安全知識,系統宣傳煤礦安全法規和各種規程,喚起煤礦職工對安全生產的渴望,從根本上提高職工的安全認識和安全覺悟,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
安全思想教育形式要多。煤礦安全知識教育不僅要充分利用報告會、學習班、宣傳欄、競賽活動等手段,還要通過安全生產作業培訓、安全生產技術知識培訓、寓教育于樂的文體活動來完成對職工的教育。標語和警示較一般行業要更醒目些、全面性、突出些。永榮韋礦把安全教育陣地前移,在井下建起了安全文化長廊,使職工的上下班路途成為受教育路途,這種教育方式增強了職工安全意識,并取得較好效果,目前該礦正在向安全生產1000天沖刺。
安全思想教育時間要長。要把安全思想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來抓,用安全教育活動全面占領職工業余文化陣地,豐富礦工精神生活。用“血的教訓”教育職工擺正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堅持“必談必訪必辦”,使安全生產深入人心。比如“必談”:新工人上崗必談;調整工作必淡;思想波動必談;工作出現重大差錯必談;違章違紀必談;職工受到處罰必談。“必訪”:職工及家庭成員有重病必訪;生活遇到困難必訪;職工紅白喜事必訪;家庭鬧矛盾必訪;經常遲到早退必訪;出現曠工和請長假必訪;長時間出差必訪。“必談必訪”要進家庭、到崗位、進宿舍、到醫院,讓“安全=幸福”成為每個職工的共識;“必辦”:就是職工和管理者違章違紀違法必辦,只有賞罰分明、獎懲有度,才能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推進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要有強有力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要做到人財物有機結合,以此為原則形成機制。一是切實建立安全責任制度。一般應建立礦、隊、班組三級安全職責,就崗位而言,還要建立黨政一把手、分管副職、中間管理層、職工操作層的崗位安全職責,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高效運作、思想統一、職責清楚、規范有序的煤礦安全管理網絡。二是周密建立各項規程和制度。在國家相關法規的指導下,建立包括“三大規程”、獎懲制度、責任追究、常規制度等在內的各項安全制度,但凡涉及到有關煤礦安全問題的制度,一個都不能少。三是強化安全制度執行。除安全事故分析會外,在月度、半年和年度安全(辦公)工作會上,也有必要對照各自的安全職責進行總結分析,將執行情況的好壞進行通報。四是強化安全監督和隱患整改。按照各自的職責,將不同力度、不同份量、不同時段、專業和非專業的安全監察方式輻射到每人每處,查制度的執行、查安全隱患是否存在和按要求整改、查工作的疏漏和不足。五是嚴格安全考核獎懲。適當提高職工全員培訓、質量標準化、安全生產等活動經費是必要的,做到全員激勵與重點激勵相結合。安全基金要提足用夠,不能打折扣,對制度執行、安全監督的情況,一定要有考核結果,嚴格與工資獎金掛鉤,時時喚醒大家對安全的注意力。
推進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要職工養成正確的安全行為
在安全標識、安全意識得到加強的同時,規范人的行為、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護能力,是控制事故的有效途徑。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安全觀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不等于就具有實際操作的技能,由“應知”到“應會”,還必須進行反復的技能訓練。煤礦生產行為的重點是規范化培育。首先要根據煤礦安全操作的需要,對全體職工進行安全操作技能強化性和重復性訓練,對本企業每個崗位、每個人進行安全操作標準化訓練,并經嚴格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操作。同時對危險性大的生產崗位和工種進行規范化安全操作表演,用錄像、模擬實驗強化訓練。使操作標準化成為管理者和操作職工的一種自覺、良好的行為習慣,把不規范、違章違紀操作當作錯誤加以拒絕,從而提高職工安全操作技能和操作的可靠性。比如不攜帶火源下井、交接班前的檢查、按要求穿戴勞保用品等成為一種習慣,事故的機率就會小得多。其次要建立可靠的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煤礦較一般企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安全工作必須要有更高的要求,這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因此必須充分預料種種不良后果,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和措施。目前一些煤礦企業針對自身特點,提出多種突發事故課題,要求職工和管理者涉身處地,深入思考本職崗位上應怎樣處置,分析原因、列舉現象,制定對策。從而集思廣益,從理論上制定出最安全、最可靠、最迅速、最優化的事故預案,并反復進行反事故演習,提高職工的應變能力、豐富大家的實戰經驗,使之面對突發事故,能夠處變不驚、規范有序。這種未雨綢繆抓安全的做法值得借鑒。其三,要注重行為培養、意識培養、安全管理三者的有機結合。
上一篇:淺析煤炭企業安全文化的建塑
下一篇:扎實推進安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