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 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最早見于國際原子能機構在1991年編寫的《評審報告》中。 該報告建立了一套核安全文化建設的思想和策略。 我國核工業總公司不失時機地跟進國際核工業安全的發展, 把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研究成果和安全理念介紹到我國。
1992年《核安全文化》一書出版, 把核安全文化深化到一般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領域,從而形成一般意義上的安全文化,拓展到全民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強調兩大理念,其一,突出大安全觀,建立安全大系統和人本管理思想;其二、推崇大眾安全文化" 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質。
一、以人為本,建立安全價值體系。
安全文化是個人和集體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綜合產物, 體現為一個單位或單位中每個成員共有的意識)態度或共有的行為特征。人是安全生產的實踐主體, 安全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必須以人為中心。 因此,企業安全文化
建設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構建安全生產的價值體系和員工行為規范體系。
1.建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管理理念。 在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安全工作,按照,“一切事故皆可避免, 所有風險皆可控制”的原則,營造,“人人講安全、時時抓安全”的組織氛圍,要加大安全投入, 不斷更新安全技術監督和檢測設備,搞好安全教育培訓,認真處理好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切實搞好安全管理。
2.建立,“重視生命、關愛健康”的價值體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充分認識人的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善待生命,珍惜健康,必須以安全為基礎,確立人的價值高于一切的指導思想,用“深情”的關懷、“柔情”的舉措、“人性化” 的管理來尊重與愛護員工,把“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體現到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
3. 建立安全效益的考核機制。 “安全是企業最大的效益”。實現安全生產, 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健康, 不僅是企業的責任和義務, 而且是保障生產順利進行、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條件。
4. 建立預防為主的安全保障體系和科學發展的長效管理機制。 企業能不能實現安全生產,往往并不在于這個企業有沒有先進的安全理念, 而在于企業的員工能不能把先進的理念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實現安全主體的行為自覺,必須堅持預防為主, 采用現代化的安全管理技術,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與體系, 形成科學發展的長效管理機制。
二、共創共建"發揮員工的主體作用。
企業和諧是社會和諧、 家庭和諧的基礎。 企業和諧,安全第一。 安全生產是企業科學發展的基礎,是和諧發展的保障。安全文化建設的基本功能就在于讓員工充分認識安全生產的重要性,掌握安全文化理念,共創共建,共建共享,從企業發展和個人幸福的角度思考安全生產,并將這些理念轉化為員工自覺的行為規范。
1.讓安全文化成為員工安全生產的制度平臺。傳統的管理模式, 是讓制度形成文字掛在墻上。安全文化建設是讓制度成為一種約束力, 內化為每一位員工的自覺管理的內動力和責任心, 自我管理, 自我約束,自我規范。
2.讓安全文化成為員工安全生產的管理平臺。安全文化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通過文化的作用, 讓員工意識到安全生產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使之成為一種道德約束力, 自覺參與安全生產管理,變制度的被動約束為道德修養的軟約束,由組織的被動管理變為員工的主動管理。
3.讓安全文化成為員工安全生產的保障平臺。 企業安全生產,就要把員工作為安全教育的主體, 讓他們承擔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醒自己,自己關愛自己,自己保護自己,形成企業、員工、家庭、社會互動管理的安全生產的保障體系。
三、改革創新"促進企業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建設推動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革命。建設安全文化, 企業不能只是安全生產制度的制定者和監督者, 還必須是安全生產行為的示范者和激勵者(車間)班組不能只是安全生產行為的要求者和教育者, 還必須是安全生產行為的證者和實施者、員工不能僅僅是安全制度的實行者和落實者, 必須是安全生產行為實施必要保障條件的要求者。
安全生產是企業永恒的主題。 電力企業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企業, 服務各行各業,惠及千家萬戶,社會性、服務性和安全風險性較大。
開展安全文化建設, 必須結合行業和本企業實際, 以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制度創新為載體,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最終實現全員安全意識的自覺和安全水平的提高,達到企業、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上一篇:公司的發展與安全文化建設
下一篇:以人為本 構建安全文化建設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