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念上重視,體制上落實
農民工已經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在我們的社會崛起,它被命名為"新工人階層",他們的集體意識在增加,維權意識在增強,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參與意識,他們的組織化程度也在提高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定社會群體。未來的勞動力供給主要靠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不是城市新增勞動力,他們已經成為中國勞動力供給的主流。對此,全社會都要認識到農民工階層的崛起,把農民工問題作為一個社會主流現象來研究,把加強農民工安全文化建設作為一件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事抓緊抓好。政府必須正視新階層的出現,實現把農民工現象作為邊緣問題的政策向把他們當作主流現象的政策轉變。政府和企業要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戰略重要性,企業要加大安全文化建設投入,政府要搞好宏觀協調,明確各方責任,要把農民工聚居地真正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管理小區"來對待,在其所在的街道居民小區,可以設立安全協調員,以便把農民工的安全文化生活乃至整個農民工聚居地的安全文化各項建設納入到街道小區的總體文化建設視野中,統籌考慮,資源共享。農民工本身要自醒自覺自強,加強自身學習,自覺接受安全教育引導,意識到自身安全文化素質不僅僅是關系自我和家庭幸福與安康問題,而且關系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
2.建章立制,企業、街道小區、農民工自身三個安全"主體"互補融合
一是企業。企業是農民工的生產的"家",企業文化的熏陶對職工文化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科學的人性化管理、良好的生產安全保障機制和物質條件、融洽和諧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能夠使職工真正視企業如家,既調動農民工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生產力,又有益于農民工的身心健康。二是小區。街道小區是農民工的另一個"家"。應建立鼓勵社區接納(包括人際交往、業余生活、教育、培訓等各方面)農民工的機制,讓農民工"八小時之外"的生活融入到社區大家庭中,在集體的溫暖中接受先進的、健康的文化熏陶,做好把城市先進文化帶回鄉村的傳接人;同時也可以使他們一展所長,為社區文化建設做出貢獻。三是農民工。農民工自身的努力至關重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沒有等來的成果,只有爭來的機遇。無論周圍環境多么優越,如果農民工不加強自身的觀念更新,不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不積極利用周圍環境提供的良好條件融入城市社會,融入企業,就很可能為時代所淘汰,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在安全教育中,教育內容要實現安全文化教育與安全科學技術教育相結合,教育方法要注重靈活性、趣味性、科普性和因人施教,農民工的自我教育可以采取業余、函授與遠程學習等多種形式。企業、社區、農民工三方配合,優勢互補,就能形成促進農民工安全文化素質提高的整體力量。
3.政府管理部門做好宏觀協調,發揮好農民工聚居地各類機構的作用
在這些機構中,學校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農民工社區位于城鄉結合部,所在位置不僅有小學、中學,很多城鄉結合部也有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門可以在企業、社區和學校之間牽線搭橋,發揮這些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的優勢,加強對農民工的基礎文化教育和職業培訓。如在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街道,他們為加強社區農民工維護自身勞動權益工作,切實提高社區農民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就聯合南京市勞動局和社區內的東南大學經濟學院、南京技師學院為街道轄區內農民工開辦了社區農民工夜校進行培訓,邀請南京市勞動局領導為社區農民工講解勞動就業技能方面的知識和有關勞動就業、勞動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規,聘請東南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為社區農民工講解維護社區農民工自身合法勞動權益方面的知識,受到社區農民工的歡迎。
4.重點整治,以點帶面
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2004年上半年,全國煤礦企業共發生傷亡事故1797起,死亡2668人,鄉鎮煤礦死亡人數所占比例達到73.2%。全國建筑行業共發生傷亡事故1034起,死亡1122人。全國共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106起,死亡142人,發生煙花爆竹傷亡事故70起,死亡153人。鄉鎮煤礦和建筑行業的工人大多數是農民工,各地的中小型加工企業也大量使用農民工。這些行業雖然在事故數和傷亡人數上遠遠低于道路交通,但傷亡人數較集中,社會影響大,應成為加強安全生產的重點領域,與此相應這些煤礦、建筑和加工行業的農民工聚居地應成為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重點小區,進行重點整治,重點建設,聯手企業,針對農民工安全意識淡泊的特點加強安全生產思想宣傳教育,針對農民工安全技能低的現實加強崗位培訓,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安全文化建設。
當前,農民工文化建設領域發生了一些可喜變化。社會和政府已開始意識到農民工問題的重要性,2003年召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十四大明確規定:進城務工人員是工人階級的新成員,是工會組建和發展會員的重點。農民工自身維權意識的日漸增長,維權行為水漲船高。四川常年有1300多萬外出務工人員到省內外打工,約占全國十分之一。迄今為止,該省通過由街道到鄉鎮、從田間到高樓等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工會組織,已新組建各類進城務工人員工會1457個,新入會60多萬人。不僅重慶,其余各地,尤其是珠三角等地,農民工會蓬勃發展,已經出現為了爭取農農民工利益而與資方談判的原始組織。而同鄉會等具有民間原始特征的自發性組織也開始出現并發揮作用。農民工維權意識的覺醒必能推動著政府和企業保障和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推進了安全文化建設。同時隨著農民工素質的提高和政府協調管理機制的完善,一些城市社區已開始"接納"農民工,一些農民工已能融入城鎮社區成為其中的一員。一些地方建立了專門的外來人口公寓或生活居住區,成立了由社區民警、居委會干部、外來農民工中的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的管理調解委員會,化解矛盾,組織各種教育、文體活動,維護外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務工人員成立了自己的文藝隊、合唱團,積極參加街道組織的各項活動。社區民警還組織當地居民向那些生活困難的外來人員捐款捐物,幫助他們解決找工作、聯系孩子上學、催要拖欠工資等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外來農民工和本地居民與社區民警之間逐步建立了一種相互理解、信任的新型關系。這種公寓式規范化管理,提高了外來人員的生活質量,使外來務工人員過上了正常的集體文化生活,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公安機關的對外來人員的統一管理和治安防范問題,加強了社區的安全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