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討論了安全文化的產生及特點。提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安全行為產生安全觀念,在安全思想的基礎上產生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必將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安全文化,應該而且可以發展成為安全文明。
[關 鍵 詞]安全文化;特點;安全文明
從上世紀80年代“安全文化”的概念在國際上出現以來,研究者甚多,但多數將其作為狹義的安全管理思想來研究。筆者認為,當前研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安全文化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就社會主義安全文化的定義、特點做一研究,不妥之處請批評。
一、社會主義安全文化的形成
“安全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航空航天界。2002年5月道格拉斯•韋格曼等人在向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報告中提出:“安全文化是由一個組織的各層次、各群體中的每一個人所長期保持的,對職工安全和公眾安全的價值及優先性的認識。它涉及到每個人對安全承擔的責任,保持、加強和交流對安全關注的行動,主動從失誤的教訓中努力學習、調整和修正個人和組織的行為,并且從堅持這些有價值的行為模式中獲得獎勵等方面的程度。”①這一概念,強調安全文化是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表現為一個組織中對安全的保持,責任的承諾,行為的調整等,這一觀念代表了西方人目前對安全文化的總體認識,但是,這一定義只涉及到人的安全觀念素質行為模式等基本內容。
目前,國際上對安全文化進行研究的趨勢還出現了將安全文化與其他安全科學的理論相結合。例如與“基于行為的安全管理”理論、人因失誤理論、全面安全管理理論、全面氣氛學等結合進行研究,但總的來說,我們認為,作為一種文化范疇,這些闡述相對局限在某些特定領域,如核安全、企業或單位安全等。
就我國來講,安全文化是從古代的安全思想發展而來的。我國古代的安全技術主要體現在采礦、冶煉、防震、防火、防水等防災領域中,并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經驗和教訓,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②的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的思想。此類思想還見諸于《詩•幽風•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意思是盡管天未下雨,也需修補好房屋門窗,以防雨患;“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③的長治久安,防微杜漸的思想,這是對國家安全策略的重大認識;《元史•張楨傳》說“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從小事抓起,不放過任何事故苗頭,盡可能減少損失。
近現代以來,我國安全思想發展為以下幾方面的安全觀念。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二是安全第一的生產觀;三是安全效益的經濟觀;四是預防為主的科學觀;五是安全意識的系統觀。
當前我國的安全文化思想就是在中國傳統安全思想的基礎上,在國際安全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由于認識不一,目前國內關于對安全文化的定義也有幾種說法。《現代職業安全》雜志社社長劉生輝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認為“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一種價值觀,體現為一個單位或單位中的每個成員共有的意識、共有的態度或共有的行為特征。”余雁等認為:“安全文化,是單位和個人所具有的安全素質和態度的總和,體現為個人和群眾對安全的態度、思維程度及采取的行動方式。”④筆者認為安全文化概念,應從如下四個層次來考慮:一是物質文化,長期以來由于社會歷史的發展形成的安全物質文化如安全設施,安全環境,適當的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成果。二是制度文化,在安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約束力的管理制度及規范等。三是行為文化,指組織或個人在安全意識的引導下形成的行為方式。四是精神文化,指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安全方面形成了系統而科學的安全思想、安全觀念。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筆者認為廣義的社會主義安全文化是在人類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的關于安全設施、安全制度、安全觀念、安全行為的文化形態,它體現了安全的物質和非物質的一切文明成果。
二、社會主義安全文化的特點及作用
1.安全文化系統性。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概念,僅限于行業或地區、企業組織等,因此,這種安全文化可稱之為狹義的文化。從當前來看,安全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系統工程,因而安全文化所涉及的領域也從原來的行業和地區安全變成包括社會公共安全在內的廣義安全文化概念。
目前學術界已越來越重視大安全觀的建立。大安全觀就是要求進行全民的安全文化建設,它既包含優化安全工程技術等物質文化方面,同時還包括拓寬安全研究領域、發展安全教育、強化安全宣傳、提倡科學管理、建設安全法制等精神文化方面,特別是國家、地區安全、全球安全、生態與生物鏈條安全等,都應納入安全文化研究的范疇。
2.安全文化科學性。在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人類不能明白災害發生的原因,也就不能形成對災害發生的科學預制。“未雨綢繆”只是低水平的安全意識,高效高質量的安全,必須走預防之路。人們通過各種生產環境的監測分析得出結論,在理論上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人類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也可以通過預測預報將其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所以,現代安全管理提出要變單因素管理為橫向綜合管理,變事后處理為預先分析,變事故管理為隱患管理,變管理的對象為管理的動力,變靜態被動管理為動態主動管理,從而真正實現安全管理科學化。
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同樣可以采取預防為主的辦法,化解矛盾,減少沖突,從而實現和諧發展。
3.安全文化的發展性。我國古代安全文化早就產生于生產實踐并被思想界所重視、創新和發展,將其發展到哲學和辯證法的高度。現代我國的安全文化更是在古人安全思想的基礎上,在上世紀80年代國際核安全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到90年代開始形成我國的安全文化。當然,社會主義安全文化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4.安全文化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根據安全經濟學研究的成果,安全經濟規律告訴我們:事故損失一般占GNP2.5%;安全投資應占GNP1.2%;安全投入產出比應為1∶6;安全生產貢獻率應為1.5%~5%;預防性投入效果與事后整改效果的關系是1與5的關系。從預防性投入與事故整改的關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則都表明:預防型的“投入產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產出比”。所以只研究生產領域的安全是不夠的,必須建立起國際和地區安全,生態和環境安全,衛生及公共安全的大安全觀;只研究防災是不夠的,還必須研究成災的問題;只研究安全經濟學是不夠的,還必須研究安全文化問題。必須樹立安全、減災、環保相互滲透、交叉、綜合的大安全觀,共建安全、減災、環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災人禍時,能應變自如,把傷亡和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
5.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安全文化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維護人的生命權、生存權、發展權,就是安全文化最本質的特點。無論是人類對安全的敬畏,還是制度文化的嚴酷無情,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最終目的和文化落腳點。
6.從安全文化到安全文明。文化的產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安全行為產生安全思想,在安全思想的基礎上產生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必將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安全文化,應該而且一定會發展成為安全文明。
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各種文化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作為安全文明來說,其“關愛生命,關愛安全”“以人為本”的文化核心,強調“和諧社會”,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穩定和諧關系的大安全觀念,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安全文化正越來越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它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提高社會文明的標志。所以,安全文明應該納入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之一,并將其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及生態文明建設一起,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成為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道格拉斯•韋格曼等:《向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總結的報告》2002年5月。
②《左傳•襄公十一年》。
③《漢書•賈誼傳》。
④余 雁等:“安全文化及其建設研究”,載《安全》2002年第4期。
上一篇:抓好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