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的分類看,文化似乎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從本質上說,文化是人類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精神現象。這里的物質文化,包括文字符號,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人類在實踐之中通過對物的認識之后,對物的改造之物,或說是精神的物化形式,因此,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類文化都有其特定的領域和穩定的主體內容,其核心思想和價值取向是長期實踐活動的沉淀物,并物化于物質文化中,其生命力是長久的和有傳承性的。
文化就其產生、發展、進化而言,是一種類似生物的、有機的現象,因此,它與一般的抽象概念不同,雖然內涵很清楚,但外延,即邊界是模糊的,有很強的滲透力,影響廣泛。這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各種文化個別的因子和要素是相互交融的,例如:科學文化與宗教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對立的,但就追求形而上而言,是一致的。二是潛移默化地浸潤人的思想和心理,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甚至演變為人性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的自覺行為多多少少要打上文化的烙印。因此,現代企業的管理者都力圖打造自己的企業文化,向員工的思想滲透,以期較單一規章制度機械強制性管理在更廣泛的范圍規范人的行為。
民航的安全關乎國家巨額的財產,人民的生命,在論及民航的安全和效益的關系時,有人形象比喻為1和0的關系,民航沒有安全,根本談不上效益,因此,安全文化是民航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民航的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形態和重要構成要素,它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最終的源泉來自民航安全生產活動的發展和變化。但安全文化又不被動地跟在安全現實的背后,而是對安全生產有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為安全生產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議論支持,是保證安全的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內容。
民航的安全文化和其它文化現象一樣,具有人類文化的共性,也可分為器物、制度、觀念。航空設備的安全設計理念,重安全的的機制,多重備用、應急設備、逃生通道等的完備是支持安全生產的物質基礎;制度是安全活動的各種建制、量化程序;觀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的觀念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進入人心,是安全文化存在的標志。同時這三者是相互支持的有機整體,從航空設備的設計、維修、使用、各種制度是否完善、是否真正落實,可看出安全觀念是否到位;安全觀念的形成又依賴于安全制度真正的落實。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民航安全文化的核心內容,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從疑推有。機務維修上一顆螺絲找不到,飛機就不能起飛;有些客人開玩笑說:“我帶有炸彈。”空姐就會立即啟動應急響應,這些都是實際發生的案例,因此,即便是客人,如果拿民航的安全開玩笑,也會招來很大的麻煩。二關口前移。民航的許多規定是:只要出現了苗頭,突破了規定的數值,當然事故并未真實發生,就定性為事故,嚴肅處理,正是這樣的警示性處理,有效的避免了真實事故的發生。
執行制度和服從指揮也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的鮮明標志。雖然民航的制度和量化程序在形成階段有強烈的經驗實證、理性科學的特色,這與科學文化有相似之處,但在執行上與科學文化所崇尚的包容、創新、懷疑和批判精神是完全相悖的,而與法學文化、經學文化、甚至宗教文化在遙遠背景上是一致的,這真是科學的種子,開出了經學的花朵。當然,民航安全文化中崇尚的條文、程序是一種客觀的規定,與官僚文化中盛行的長官意志、權勢壓服、舌巧如簧的辯解是有本質區別的。
民航的安全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樣,是人在長期的安全生產的實踐活動中反復訓練而形成的自覺、甚至是本能的行為,但這種自覺或本能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就象足球守門員,在訓練中雖然分解動作是在理性的指導下按一定標準分步完成的,但在實戰中是不需要思考的本能行為。民航的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它的一些成分就潛移默化地進入人的心理層面,影響著人的思維,并若隱若現地外現于人的其它活動中,因此,民航人如果轉行干其它行業,就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樣剛進入民航行業的人,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有了民航的安全文化。目前,我國民航事業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許多公司為謀取更大的發展,購置新飛機,開辟新航線,大量的新人進入,很多民營企業也積極介入這一行業,這無疑為我國民航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是對民航安全文化的考驗,因為,有些人為追求效益或多或少的忽視安全,所以,安全形勢并不樂觀。而就民航的行業特點而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安全作為硬指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