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談論安全工作時,最常提及“安全意識”一詞。什么是安全意識?安全意識的內涵是什么?它與事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如何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頗值得探討和研究。研究這些問題,對安全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事故在同一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事故的概率。安全則是指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意識是指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由于安全問題涉及整個人類社會生存活動的各個領域,所以安全意識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安全意識僅指人們在生產或工作過程中對于安全的知識、觀點、思想及其心理活動的總稱。廣義的安全意識還應包括日常生活及其他勞作的過程。據此,廣義的安全意識是指,人們在生產、工作、日常生活或其他勞作過程中對于安全的知識、觀點、思想及其心理等一系列思維過程的總稱。安全意識雖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它包含著客觀存在的現實。對安全意識強、弱不同的人群而言,發生事故的概率的確存在明顯的差異。
看一個人或某個群體的安全意識強弱,可以用以下標準進行衡量:是否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對安全是否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警覺程度;是否具有穩定的心理狀態;是否能將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對安全的認識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時時支配或控制個人在生產、工作、生活或其他勞作過程中的動作和行為。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安全管理規定,從而有效地保證人身安全和健康,避免財產遭受損失和環境遭受破壞。
安全意識是在人們懂得語言和具有思維能力之后,通過一系列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在生產、工作、生活和其他勞作過程中不斷觀察、學習、感悟、記憶,自覺汲取經驗教訓,逐漸積累形成和提高的。其中各種教育在人們安全意識形成過程中,起著較為突出的作用。對于一個生產單位來說,職工整體安全意識可以體現單位職工的整體思想水平和安全素質。同時,單位職工整體安全意識的強弱,也可以從側面間接地反映出該單位安全教育是否真正落實,以及單位領導對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視(是實實在在的,還是僅停留在形式上或口頭上)程度。關于這一點,在某些客觀條件基本相似的生產單位之間作比較,有的單位多年沒有發生過事故,而有的單位則連續發生事故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么,人們的安全意識與發生事故的概率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在各種不安全因素可以通過管理加以控制的條件下,人們的安全意識與事故發生的概率成負相關關系。可用假設的坐標曲線表示。
坐標曲線中假設安全意識為自變量,事故概率為從變量。那么,安全意識從左(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 安全意識是在自我保護本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的,故起點不為零)向右逐漸增強(曲線右端的虛線表示, 難以確定安全意識的強點),事故發生的概率則隨著安全意識的增強,由上向下逐漸降低(曲線左側上端的虛線表示, 難以確定事故概率的高點)。曲線的上端(左側)較陡,表明起初事故發生的概率隨著安全意識的增強顯著下降;曲線的右端趨向平緩,表明當安全意識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事故發生的概率基本穩定在極小的范圍之內,但又不可能降至為零,這也就是沒有哪個人敢于保證百分之百不發生任何事故的原因。因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事故的發生與否不僅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個人生理、心理以及他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當然,事故發生的概率,不只純粹與安全意識相關,還與人們所勞作對象的現代化程度、危險程度和機械設備的數量、質量以及客觀環境(天氣系統,氣象要素,勞作場地)等因素有著重要關系。盡管如此,絕對不能忽視人們安全意識與事故發生的概率這一相關關系,因為人們安全意識的強弱完全可能對上述因素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只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增強人們的安全意識,就能夠最大限度地預防或避免因違章所造成事故的數量。
一是教育措施。加大安全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公益廣告、互聯網絡等多種媒體,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安全技術、安全法規,剖析事故案例,營造全社會人人關注安全的氛圍。
二是經濟措施。要將經營者、管理者的利益同勞動者的人身安全掛起鉤來,勞動者的利益也同時與安全掛起鉤來,迫使經營者不斷改善勞動條件,管理者嚴格履行職責,勞動者嚴守操作規程和安全制度。
三是技術措施。既要加大對機械設備的更新改造投入,使各類設備始終處于完好狀態,同時又要加大對勞動者的安全教育培訓投入,通過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技術比武、崗位練兵等活動,促使勞動者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和勞作技能,避免誤操作引發事故。
四是行政措施。不斷完善安全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安全監督和檢查,強化行政激勵和行政處罰措施。
五是法律措施。繼續加強安全法制建設,包括安全法律法規的建立完善、遵守和執行,特別要依法懲處和制裁安全違法行為,依法治理安全工作。
通過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強化措施,構筑起科學的安全規章制度體系和監督機制,不折不扣地落實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屆時,全社會的安全意識就會顯著增強,事故發生的概率必將大大降低。
下一篇:淺談“安全生產”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