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是個貶義詞。顧名思義,吹毛求疵就是指故意挑毛病,尋找差錯。在現實生活中,吹毛求疵漸漸演變成一種缺點,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形象。經常聽到有人說:“那個人喜歡吹毛求疵。”
不過筆者并不是為惡意的吹毛求疵開脫,也不是替吹毛求疵翻案,而是想澄清一個道理,在安全生產中不妨吹毛求疵。
“疵”即缺點、毛病。拿到安全生產活動中,“疵”可以理解為不合格產品、不好的作業習慣。如,違章作業、違規操作等。
筆者認為,廣大干部職工應該有對工作“吹毛求疵”的精神,隨時發現糾正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點,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同時,廣大干部職工對他人也應有吹毛求疵的勇氣,隨時批評指正他人工作中出現的“疵”,使安全大堤固若金湯,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對自己吹毛求疵是一種責任,對他人吹毛求疵更是一種責任。
唐朝有位和尚詩人,名叫齊已,寫過《早梅》詩一首,其中有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寫好后齊已主動交與老朋友鄭谷看,希望他能提出批評意見。鄭谷看后覺得“數枝開”不如改作“一枝開”,更為貼切。齊已心悅誠服,遂將“數”改為“一”,一時傳為佳話。這就是“一字師”的來歷。
我國文壇巨匠郭沫若寫的大型歷史劇《屈原》中有嬋娟罵宋玉的一句話:“你是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排練中郭老數次到臺下觀看,總覺得這句話不夠有力。之后,一名普通演員張逸生怯生生地對郭老說,您看是否可以改成“你這沒骨氣的無恥文人。”郭老聽后十分高興,馬上把臺詞改了。如此,鄭谷在詩人面前,小演員張逸生在大師面前,不避吹毛求疵之嫌仗義執言。而和尚齊已、文學巨匠郭老自我吹毛求疵,歡迎他人吹毛求疵,體現了一種求精作風,受到世人尊崇。
上級檢查工作,同志之間互相監控把關,單位領導巡視查崗,提出些問題,個別同志認為是吹毛求疵,沒事找事,使人覺得難避諱疾忌醫之嫌。果真是無“疵”嗎?恰恰相反,即使我們工作中的舊“疵”已經被鏟除,還會有新的“疵”出現。“疵”是客觀存在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以我們更要經常查找自身、他人的問題。
安全生產環環相扣,關系重大,必須用“吹毛求疵”的精神和勇氣將“疵”消滅在萌芽狀態。因此,對自己、對別人吹毛求疵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