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評價師就是采用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對擬建或已有工程、系統可能存在的危險性及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綜合評價和預測,并根據可能導致的事故風險的大小,提出相應的安全對策措施,以達到工程、系統安全為目的的人員。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安全評價行業的資深人士,老金終于盼來了這一天——2007年11月22日,對于他來說,這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青島召開了第10批新職業信息發布會,安全評價師正式成為國家的一種新職業,老金他們終于有“戶口”了。
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跨入“新職業”行列之前,安全評價工作其實已經在我國開展了30多年。作為這個過程的見證者,老金深有感觸:安全評價師職業化道路的背后,是安全評價工作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曲折過程,而安全評價師這一職業的確立,同樣是經過了多個部門的不懈努力才最終形成的。老金侃侃而談,我們面前呈現出一條蜿蜒的發展之路,跟隨著講述者的思路,30年的發展之路躍然而現。
安全評價工作的發展歷程
提到我國的安全評價,就不得不提到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三同時”工作,安全評價在我國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三同時”工作的發展。
上世紀70年代末,正值我國十年動亂結束后國家開始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時期。1977年8月24日,原國家勞動總局會同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物資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有計劃改善勞動條件工作的聯合通知》,其中第4條提出:“在新建、擴建、改建企業時,必須按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一定要做到主體工程和防塵防毒技措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這就是“三同時”。后來連續幾年國家在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三同時”政策上的導向,為隨后開始推行的安全評價打下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初期,安全系統工程被引入我國,許多研究單位、行業管理部門及部分企業開始對安全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及實際應用。為將安全評價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并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1996年10月,原勞動部頒發了第3號令《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規定》;1999年5月,原國家經貿委發出了《關于對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單位進行資格認可的通知》;2002年6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發出了《關于加強安全評價機構管理的意見》。尤其要提到的是,2002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頒布實施,對于安全評價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配套法規的出臺,更使安全評價工作逐步深入展開。
自1983年起,原勞動人事部勞動保護局組織了國內近百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有關企業的2111名科技人員,連續幾年撥專款下達了在全國33個重點行業和鄉鎮工業進行防塵防毒工程技術措施綜合評價的科研課題。
1985年由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完成了第一個評價課題:“家用電器與非紙張印刷行業噴涂作業防毒技術措施綜合評價”。這些作為科研課題的評價項目,絕大多數采用了傳統的危險、有害因素技術分析與現代的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系統安全工程中的安全評價方法在我國首次得到了大面積的嘗試,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1991年原勞動部頒布的第一項行業標準《勞動衛生工程技術措施綜合評價導則》正是這次大規模實驗的結果,實際上這也是我國政府部門制訂的第一部規范評價行為的技術法規。1992年原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監察局根據這次大規模評價的成果,編輯出版了《全國重點行業防塵毒工程綜合評價》一書。
與此同時,為推動和促進安全評價方法在我國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中的實踐和應用,1986年原勞動人事部分別向有關科研單位下達了制訂機械工廠危險程度分級、化工廠危險程度分級、冶金工廠危險程度分級方法等科研項目,力求采用系統安全工程的方法,通過安全評價在我國建立起工業企業安全風險程度的分級管理制度。
大量的實踐證明,開展安全評價是科學、有效地提高我國勞動保護工作科學技術含量的可靠方法。1988年5月27日,原勞動部頒發了《關于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職業安全衛生監察的暫行規定》,該《規定》除了明確規定了各級經濟管理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各級勞動部門在建設項目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所應履行的職責、遵循的工作程序和應達到的效果外,還首次規定了建設單位在初步設計會審前必須向勞動部門報送擬建項目的職業安全衛生評價報告(即預評價報告),這是我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首次在政策上確定了安全評價的重要地位。
安全評價師職業化角色轉換
1999~2000年共一年半的時間內,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在全國認定了108家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評價單位,此時的安全評價行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有了這支現成的隊伍,安全評價寫入法律也才有了基礎和依據,安全評價工作才能依法開展。由于對從業人員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據,安全評價師的職業化管理也就有了法律依據。法律的保障促進了安全評價工作的快速發展,從業人員也就有了大幅增加。
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對安全評價師的規定,有志從事安全評價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考核取得相應的級別。有考試,就要有培訓教材,有關安全評價方面的教材也是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早在1994年,有關部門就開始著手進行了編撰。最早的教材是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重點行業防塵毒工程綜合評價》,基本上集合了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成果;之后是由1999年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指南》;我們熟悉的《安全評價》,是由國家安監總局組織編寫的第三版教材。目前最新的教材,是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安全評價》系列叢書,一共5本,技術方面按照級別分為一、二、三級,而基礎知識和法律法規則三級共用。級別不同,對應的標準也就有所不同。這套教材按照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的要求,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組織人員編寫,經過專家們50多次的修改才最終定稿。
根據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69條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而按社會職業分類管理,主要就是考查是否具備以下5個特性:目的性;有人專職從事此業,是賴以謀生的手段,也即需要支付工資。社會性;能為他人提供產品或服務,有存在的必要性。穩定性;必須要有一段時期的穩定性。規范性;必須合乎法律法規,包括符合人們的社會道德觀念,遵循一個組織或一個行業的管理。群體性;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從業人員,有一定的社會群體。
通過考查,安全評價師完全符合這5個特性的要求。截止2007年4月,全國從事安全評價工作的人員大約有18000人,并且已經形成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對安全評價師實行職業分類管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7年7月,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向勞動部提出了設立“安全評價師”這一新職業的建議。8月25日,勞動部組織召開2007年第二次新職業論證會。11月22日,勞動部正式發布新職業名稱,“安全評價師”榜上有名,從此安全評價師正式成為一種國家認可的新職業。
分級考核、逐步過渡的管理方式
安全評價工作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實現了市場化和商業化。經過10年的探索,業內認為,系統工程方法可以應用于安全評價行業。安全評價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預測工程、系統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可能導致的危險、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指導危險源監控和事故預防,以達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安全評價意義在于可以有效地預防事故的發生,減少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對一份安全評價報告而言,不僅需要得出是否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結論,還需要說明應該采取什么辦法應對問題,哪些地方應該加強防范,采用什么措施和方法解決問題。據一位資深安全評價師介紹,其實,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對安全評價工作的要求都越來越高,絕大多數評價機構對評價報告的質量也更加重視,特別是安全生產現狀評價報告。這就需要一批懂專業知識、有實踐經驗、理論基礎扎實的專家型評價師,這次職業資格的過渡,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分級考核對不同級別的能力要求都有所不同。比如三級安全評價師,側重于知識結構體系,而一級安全評價師,更加側重實際能力。安全評價師工作特別強調的是實際工作能力,而實際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從業年限是緊密相聯的。
2003年之前,安全評價人員的考核都是由中國安全生產科學院組織培訓,培訓結束后組織考試,再頒發證書。隨著《行政許可法》的出臺,安全評價師的考核工作強調考試、培訓分離,按照《行政許可法》對從業人員進行管理。到2004年以后,實行了內部考培分離,培訓工作全部由培訓部統一負責,考試則由評價中心組織。2005年,國家安監總局委托專業的考試機構——北京市教育考試指導中心負責實施。這樣,培訓工作就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并不進行任何指定,只要有能力的培訓機構都可以做。
過渡方案盡顯人性化管理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安全評價師職業化是整個安全評價行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此,老金等安全評價師們擁有了一個“合法”的身份和更加規范的行業環境,這不僅有利于安全評價工作更好地開展,也是這一行業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新的職業將采取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培訓、考核、認證舉措,那么之前那些持有原來行業資格證的龐大的人群該怎么辦?他們被推向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是繼續持有舊證還是重新去參加培訓然后考核、認證?安全評價師由行業資格認證向國家勞動職業資格認證的制度轉換令安全評價工作面臨極大挑戰。
老金坦言,這個問題也令國家安監總局和相關管理部門傷透了腦筋,對于那些已經取得《安全評價人員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由于頒發體制的不同,按照新的職業分類管理的方法,是不允許直接轉化為《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的,所有人都需要重新考核。而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規定對于那些在安全評價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人士,于情于理都有些說不通。
如何讓那些經驗豐富的評價師們順利而迅速地通過制度轉化取得新的認證呢?有關部門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爭取和協商,最終,一個切實可行的過渡方案終于浮出水面:
1、過渡時間為期一年,從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
2、安全評價師資格等級按以下基本條件辦理: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1年以上者,可申報三級安全評價師;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3年以上者,可申報二級安全評價師;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5年以上者,可申報一級安全評價師;取得碩士學位及以上學歷證書,從事安全生產相關工作10年以上者,可申報一級安全評價師。這與安全評價師的職業技術標準要求相比,有了一個較大的調整。
3、安全評價師考核遵循自愿參加的原則,按照“統一安排,分地區、多批次、小規模”的原則制訂具體實施計劃,按照級別的不同,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
4、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安全評價工作委員會負責本次安全評價從業人員職業化教育組織協調工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負責安全評價師職業技能考核的組織協調和管理。
5、在考核上實行查漏補缺的原則。
雖然這是很多“幕后英雄”們能爭取到的最好的解決方案,然而,很多人對此并不理解和支持,他們并不知道兩套體制相交相容背后的曲折和艱辛。但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路還要繼續朝前走。截至8月1日,有關部門已經在5個省實施了過渡方案,完成將近3000人的過渡。
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持有老證的安全評價師,因為之前參加評價組時候將資格證留在了評價組,之后隨著跳槽或其他原因的變更,原有的資格證已不在自己手上,無法參加新的過渡方案,而重新考證也不是很現實,令他們十分傷腦筋。
新事物從出現到發展,必然會產生諸多問題,而有些問題,涉及到《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是僅憑一個部門或一個過渡方案就能解決的。實際上,安全評價師職業化管理道路是一條規范化、職業化、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必由之路,因為這條路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性與人員的實際能力,更加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和要求。
30多年來,我國的安全評價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期間經歷了曲曲折折。老金說,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吸取了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體系認證等其他類似工作的很多的經驗、教訓。目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已將安全評價體系作為安全生產的6大技術支撐體系之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安全評價體系將為保障我國的安全生產工作發揮更大的作用,老金他們任重而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