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生產型企業的安全評價工作正在迅速展開,作為一種先進的安全管理方法,在許多地區已非常普遍。然而,在交通運輸領域,此項工作尚剛剛起步,并因缺乏成熟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經驗而面臨許多困難。
事實上,安全作為貫穿交通運輸全過程的最重要的主題,亟待依循系統安全的思路,進一步開展安全評價工作,以一個地區、一家交通運輸企業或者某一條運輸線,乃至某一種運輸方式等為評價對象,大力開展交通運輸安全評價工作,盡最大努力將交通事故消滅在可以防控的范圍內。
交通運輸安全評價的意義
19世紀60年代,Ralph Nader針對汽車安全出版的書《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來作為他演講的標題:“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安全產業7個骯臟的秘密”。Nader諷刺汽車制造商針對汽車安全所做的改造都是一些花拳繡腿,沒有實質性提高的舉措。
要想做好交通運輸安全工作,必須扎扎實實地運用一些實際的、科學的手段。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對交通安全問題的研究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尤其在工程技術、監督管理、法律法規、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做了種種努力與嘗試。然而,要想提高交通運輸的安全保障,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提高運營效益,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應該客觀地對交通安全的現狀作出相應的評價,以求擁有一個科學的依據,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措施,以避免各類事故的發生。
一個客觀的、清晰的現狀評價,對于區域、行業或企業的交通運輸安全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為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從安全學的角度來說,對交通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一個科學的、完善的體系,以期能對與交通運輸安全相關的各方面因素進行更為準確的評價。否則,交通運輸安全管理便只能停留在經驗方法的表層上,而缺乏一個科學的理論依據。
安全評價最先是由保險業發展起來的,時間可追溯到本世紀30年代。保險公司為客戶承擔各種風險,要按照所承擔風險的大小收取一定的費用。因此,就帶來一個衡量風險程度的問題,這個衡量風險程度的過程就是當時美國保險協會所從事的風險評價。現在,世界各國各行業所從事的安全評價幾乎都沿用風險評價這一術語,唯中國、日本因避諱“風險”一詞,而改稱安全評價。
60年代以來,國外在安全評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實用的安全評價方法。例如,美國道化學公司的火災爆炸指數法、英國帝國化學公司的“蒙得評價法”、日本勞動省的“六階段評價法”等危險指數評價技術,以及以概率風險評價為代表的安全系統評價技術。目前,大多數工業發達國家已將安全評價作為工業過程、系統設計、工廠設計和選址以及應急計劃和事故預防措施的重要依據。
最近幾年,由于對安全系統工程的認識逐步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整個系統的安全狀況,客觀、科學地衡量企業的事故風險大小,才能分清輕重緩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對策,真正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目前我國交通事故高發的主要原因有:市場競爭中的交通事故風險被忽視,缺乏綜合性的交通事故預防控制法規,交通安全管理體制不完善,致力于預防和控制的交通安全監察培訓、執法力度不夠,道路參與者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缺乏處理突發性事故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專業事故調查分析機構的力量薄弱,經濟水平低下、道路通行條件差,考核與獎懲機制不健全,交通安全管理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等。各種不利因素,使得相同事故往往重復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以預防和減少事故為目的的安全評價工作,在交通運輸安全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只有在交通運輸系統中對各種與安全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從而了解交通運輸系統的安全運營水平,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對交通運輸過程中的危害因素與運營風險進行有效預防。
交通運輸安全評價的特點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所經歷的機動化與交通事故的發展歷程,皆相類似,即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城市化水平、機動化發展水平與交通事故的嚴重程度一般都具有同步性。經濟發展水平和機動化水平提高,交通事故率提高,嚴重程度也會加大;當兩者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開始加大整治力度,交通事故發生率及嚴重程度趨于緩和。目前,加拿大、挪威、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道路交通事故已經從歷史峰值開始下降。
現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要變事故后處理為事故前預防,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采用安全分析、安全評價、可靠度分析、心理分析等控制手段,對交通運輸過程中所涉及的人、機、物、環、管理進行危險預測分析,從而進行超前控制。在這方面,可以較多地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事故管理理論,其中如事故致因理論,它通過對事故發生的機理進行研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制定出一定的事故模型,探討事故發生的有效對策與預防措施,進而行使有效的安全管理。
交通運輸系統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統,具有多變性、復雜性與藕聯性。交通運輸安全評價同其他企業的安全評價一樣,也要從減少交通事故這個明確的目標開始,針對涉及道路交通的各方因素的功能特性及效果權重的不同,給出不同的科學評判與測定,最后根據測定的結果用一定的方法來綜合、分析、判斷,并作為決策的參考。
交通運輸安全評價研究應以交通安全系統的建設目標、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論為基礎;運用定性、定量的系統指標,從工程技術、政府監管、組織承諾、機制效能、安全素質、邊界條件等方面,綜合評價一個區域、一個行業、一家運輸企業或某個特定組織的安全運營水平,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完善的交通安全管理方案提供科學依據,以便科學地評價和引導交通運輸企業的安全管理。
目前常用的安全分析及安全評價方法有:安全檢查表(SCL)、事故樹分析(ATA)、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事件樹分析(ETA)、預先危險性分析(PHA)、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作業環境危險評價方法(LEC)等。將之運用于交通運輸安全評價中,已被證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然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進與拓展。
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安全的綜合評價能力與水平,需要建立一個全面而清晰的交通運輸安全評價體系,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搜集及模型建立,各種與安全相關的指標的科學量化,使交通運輸系統中各復雜因素之間的相關性與相關程度得到客觀描述、定性與定量,從而得到與事實最為接近的交通安全評價結果,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降低事故率,為管理與決策者提供直觀的、科學的依據。
安全文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我們知道,交通運輸安全工程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也同樣涉及人、機(車、船、飛機等)、路(航道、航線)環與管理等方面。在安全評價過程中,與人的因素密切相關的安全文化水平,極大地左右著被評價對象的實際安全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各行各業安全生產工作水平的提高,安全生產領域的許多問題漸漸得到了人們的共識。其中,在安全生產“五要素”當中,“安全文化”占居了首位。文化的力量是人心的力量,人們普遍都承認其極為強大的影響力,但“文化”的特殊屬性,使其往往涉及面很廣、難以量化,導致這方面的研究駐足不前。在交通運輸安全文化研究方面,目前已經表現出了某種滯后。實際上,在安全工程學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中,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在此可以有部分借鑒。
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先進的安全管理方法,在進行交通運輸安全評價的過程中,不但應該注重工程技術及日常管理方面的因素,分析評定交通運輸系統中存在的靜態危險,同時,還應該將與人的安全意識密切相關的安全文化因素考慮進去,從而準確地把握其中的動態事故隱患。
各類運輸方式的安全評價工作已經開展,此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但是,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著重于“硬件”方面,如從道路的規劃設計以及車輛的安全性能等方面進行論證,雖有一定的建樹,但也并非全面。交通運輸安全的“軟件”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有的時候,這更是交通運輸過程中事故發生與否的關鍵因素。
在交通運輸安全評價系統中,參與交通運輸全過程的“人”與各方因素相作用,最終形成了交通運輸安全的整體狀況,只有以科學而全面的方法去進行客觀評價,才能得到一個與實際情況最為接近的交通運輸安全評價結論。在一些硬件水平相同的條件下,一個地區、一個行業或者一家企業的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同,使得其在交通運輸過程中所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危害程度也遠遠不同。
在影響交通運輸安全的諸因素中,交通安全文化具有影響力大、不確定性強且擁有很大改進余地的特性,使其更顯得非常重要與關鍵。如果對之缺乏一個科學的量化指標與評價方法,就很難真正做到將人、機、路、環與管理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加以考慮。本文認為,參與交通運輸全過程的人的安全意識、安全態度、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習慣這5大要素,構成了一個閉環的系統,成為交通運輸安全評價工作考慮人因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目前,國家安監總局已經出臺了“企業安全文化規范”,“企業安全文化系統建設”項目研究也已得到成果,借力于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這個全套解決方案,交通運輸安全文化的研究也將隨之更加深入。
交通運輸工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交通運輸安全是貫穿始終的永恒命題。而交通安全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在交通運輸安全中的作用極為關鍵。人們已達成的共識是:交通運輸安全系統涉及社會經濟、工程技術的眾多領域,對于交通運輸安全的研究,除了交通安全工程技術之外,還應該綜合行為科學(研究人的不安全行為和心理)、管理科學(現代安全管理學,以及綜合了系統科學、安全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系統安全管理科學)、信息論(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統和安全信息)以及各種防止事故發生的理論和原則。在交通安全文化測評體系的建立中,使安全人機工程學、安全心理學和安全信息學等方面的系統分析新方法得到充分的應用。(作者單位:同濟大學)
上一篇:危險化學品安全評價的對策
下一篇:安全評價要重實防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