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冒頂事故是煤礦中最常見的事故,根據國內外統計資料表明,冒頂事故發生雖然不會造成特別重大傷亡事故,但發生頻率較頻繁,比例居煤礦各類事故之首。冒頂事故危險源一般分為回采工作面冒頂、掘進工作面冒頂和采空區冒頂三大類,回采工作面冒頂事故發生最嚴重。
事故致因理論中三類危險源思想,明確地將礦井頂板事故危險源的影響因素分為三類,第一類危險源為靜態危險源,如自然地質條件,第二類危險源和第三類危險源統稱為動態觸發型危險源。礦井頂板事故危險源是一個很復雜的礦山壓力顯現問題,往往與自然地質條件,開采技術水平、人的操作技術因素和管理總體水平有關,其中自然地質條件是影響頂板穩定性的第一類危險源,開采技術水平和人的操作技術因素屬于第二類危險源,管理技術總體水平則為第三類危險源。
1礦井頂板事故危險源主要影響因素
1)自然地質條件(第一類危險源)
煤層頂板巖石的性質,層理、裂隙和構造作用是造成回采工作面冒頂的根本原因。一般來說,頂板巖層比較堅硬,分層厚度較大,完整性好,賦存穩定,地質構造簡單時,冒頂事故就比較少,反之就多[61]。
作者:張超(1978.7~),男,漢族,碩士,華北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教師
(1)頂板巖體巖性主要有砂巖、泥巖(包括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炭質泥巖、粘土巖、頁巖等)。砂巖具有剛性特征,一般不易變形和破壞,所以由砂巖組成的巖層是相對穩定的部分,但剛性巖體受到強載荷作用時容易產生脆性斷裂和剪切破壞。泥巖具有塑性,受力后容易變形產生塑性流動,易形成不同的幾何形態,
有些粘土巖類還有遇水膨脹的性質,不僅使自身的穩定性降低,而且會影響上下巖層的穩定性。
(2)頂板的分層厚度越大,直接頂越不易彎曲變形,穩定性越好。各個煤層的頂板形式是不一樣的,有的有偽頂,有的沒有偽頂,還有的沒有直接頂,只有老頂,對頂板性質如果不清楚,也易發生頂板事故,造成人員傷害。
(3)層理發育與否、發育類型影響著巖體的穩定性。當層理特別發育時,巖體及層間結合力要弱得多。
(4)地質現象中的斷層、褶曲、裂隙是引起局部冒頂的主要原因之一。形成這些地質現象的過程中,煤巖層受地質作用而形成局部破碎帶,采動破壞了破碎帶的應力平衡狀態,易造成冒頂事故。
2)開采技術水平
(1)巷道與開采工作的關系。如巷道是受一側采動影響還是受兩側采動的影響,是初次采動影響還是多次采動的影響。
(2)巷旁支護的方法。如留煤柱護巷還是巷旁澆注鋼性充填帶護巷。
(3)巷內支護。巷內采用的支架類型及支護方式。
支架的不正常工作狀態嚴重影響支架力學特性發揮,對支架本身結構造成破壞,從而對工作面頂板的控制能力減弱。支架工程質量的好與壞對頂板管理工作的影響較大,比如:支柱初撐力、支柱迎山角、支架密度是否合理、支架是否有扭斜現象、支架梁與頂板接觸是否嚴密等;特別是在頂板不平整或頂板破碎時,更要求支架的工程質量要高,支柱要迎山有力,并且梁頂上一定要用塑料網(金屬網)或是用稍枝、背板背嚴實;否則頂部碎石塊在頂板壓力作用下極有可能推垮支架造成冒頂事故,危及安全生產。
3)人的操作技術水平
違章作業是引起頂板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空頂作業,巷道迎頭不及時支護,頂板暴露時間過長;操作施工人員不按規定進行支護,支架架設不穩,空幫空頂等。采掘工人技術素質低是造成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和工程質量低劣的直接原因。在諸多冒頂事故中,采掘工人既是直接責任者,又是直接受害者。實踐證明,工人的技術素質越高,就越能的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否則,不但不能消滅事故,反而會造成或擴大事故。
4)管理技術總體水平
根據不同的地質資料,認真編制和執行作業規程,是控制頂板事故發生的重要措施。管理人員應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規定不同的開采方法、安全措施、通風方法、支護方式、規格質量等。如果對工作面彎曲不直,不按要求支護、空頂面積大、柱距排距不按規定、隨意摘掉不應摘的支柱等現象不予理睬,都容易發生頂板事故。另外,按正規循環作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按正規循環作業,如果工作面回采進度快,則頂板壓力小;反之,工作面進度慢,頂板下沉量大,放頂回柱就困難,處理時非常容易冒頂。
2建立頂板事故危險源評價指標體系
頂板事故危險源有許多定性因素決定,評價指標的合理選擇,直接影響所建體系的準確度,根據三大危險源原理,把影響頂板事故危險源的因素分別設為D1、D2、D3、D4和D5,每一因素又細分為若干小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礦井頂板事故危險源評價指標體系
項目 |
因素 |
礦井頂板巖石性質D1 (第一類危險源) |
頂板有相變,巖石力學性質差異大,分層厚度小,水的影響大,圍巖性質為第Ⅴ類 |
頂板有相變,巖石力學性質差異小,水的影響小,圍巖性質為第Ⅳ類 | |
巖層較穩定,基本無水的影響,圍巖分類為第Ⅲ類 | |
巖層穩定,無水,圍巖分類為第Ⅰ、Ⅱ類 | |
礦井地質構造D2 (第一類危險源) |
礦井地質構造復雜,屬于復雜、極復雜型 |
礦井地質構造屬于中等型 | |
礦井地質構造屬于簡單型 | |
礦井區域內無斷層、無褶皺、無陷落柱 | |
開采技術及支護水平D3 (第二類危險源) |
炮采工作面,用摩擦金屬支柱或木支柱,炮掘工作面 |
普采、高檔采煤工作面 | |
綜采工作面或機采工作面 | |
綜采或綜掘工作面,安全裝備齊全 | |
人的操作技術水平D4 (第二類危險源) |
工人文化水平低,素質差,為經過培訓,有“三違”操作, |
工人文化水平低,工齡一般在1年以下,雖經過培訓,但人有部分不懂得專業技術 | |
工人文化水平一般,經過專業培訓,抽查有少部分不合格 | |
工人素質基本合格 | |
頂板管理水平D5 (第三類危險源) |
頂板作業管理無標準,支護形式無依據,工程質量不可靠 |
頂板作業管理有標準,但無保障措施,質量不穩定,工程質量合格 | |
能認真執行管理標準,有較可靠的保障措施,循環作業安排一般 | |
嚴格執行質量標準,根據不同地質資料,制定合理的開采方法,質量穩定,循環作業安排合理 |
3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值
根據層次分析法原理確定礦井頂板事故危險源評價指標權向量,如表2所示。
表2 礦井頂板事故危險源評價指標權向量
判斷矩陣D |
D1 |
D2 |
D3 |
D4 |
D5 |
|
|
|
D1 |
1 |
1/2 |
1/3 |
1/3 |
1/5 |
0.07 |
5.1275 |
0.0285<0.1 |
D2 |
2 |
1 |
1/4 |
1/2 |
1/7 |
0.08 | ||
D3 |
3 |
4 |
1 |
2 |
1/2 |
0.25 | ||
D4 |
3 |
2 |
1/2 |
1 |
1/3 |
0.15 | ||
D5 |
5 |
7 |
2 |
3 |
1 |
0.45 |
求得的 ,判斷矩陣D可以接受,權重值合理。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統評價方法
下一篇:礦井通風安全性評價決策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