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醫問藥說開去
——論當前安全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生病就要看醫生,打針吃藥,這是常識。而現在,隨著科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病前做好預防的重要性,經常去醫院做體檢,這是一個非常科學的保健方法。企業也如一個人的肌體,正如人的疾病是可以預測防治的一樣,事故也是可以預測和防治的。我們不能總是用事故的傷亡和損失作為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代價。
安全評價機構在某種程度上就好比是為企業體檢、診療的“醫生”。企業需要中介機構在憑借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對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進行“聽、看、查、問、評”,查出企業的事故隱患,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措施,從而消除隱患,“強身健體”。
企業與安全評價機構之間這種“尋醫問藥”“治病救人”的關系,本應該相當密切,但在當前,這種關系出現了“裂痕”。
筆者分析如下:
一種情況是“庸醫誤事”。一個高明的醫師要對癥下藥,病人才能恢復健康。正因為如此,安全評價機構為企業提出的整改措施一定要切合企業實際,合理可行。安全評價可以促進安全投入,但是安全投入如果不考慮到企業自身的經濟狀況和技術水平,采用過高的指標,所提出的安全投入不僅不能有效幫助企業積極整改隱患,反而會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大增加,甚至陷入困境。
我國現有安全評價機構技術設施較為落后,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參差不齊,雖有不少安全評價人員了解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方針政策,但對安全生產的技術措施的具體應用缺乏經驗。由這些評價機構實施安全評價,只能根據法律法規,機械地發現企業存在的隱患,對企業潛在的技術隱患無能為力,特別是面臨的企業工藝、技術、設備、設施等千差萬別,只能照搬照抄法律法規條款。這樣,只能使安全評價流于形式,讓企業白白花錢,而根本達不到目的。因此,筆者認為,既懂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又具有特定的專業技術和工作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國家考核合格后,才具有在特定領域內工作的安全評價資格。
另外一種情況是“缺乏醫德”。有些安全評價機構為搶項目進行惡性競爭,由此帶來了個別評價機構違規設立分支機構、評價報告的質量不高等惡果。有些安全評價機構為生產企業“捂蓋子”、作偽裝、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為,不但加大了企業的成本,而且使那些并不具備生產經營資格的企業拿到了生產經營的“通行證”,埋下了嚴重的事故隱患。有些評價機構和評價人員指導思想不端正,只把它看成賺錢的手段,不是按照規范和國家標準評價,而是一味遷就業主的不合理需要。這些現象都違背了安全評價的根本原則。
第三種情況是“不遵醫囑”。為數不少的企業對安全評價的認知程度不高,存有應付交差的思想,與評價機構配合不力,不愿意提供真實資料和第一手資料,使評價機構的工作難以“對癥下藥”。這樣的安全評價工作就難有實際意義了,事故隱患得不到解決,“病根”難以去除,企業的安全生產就要亮紅燈。一旦事故發生,是沒有“速效救心丸”可以救得了企業的。
第四種情況是“就醫門檻高”。一是安全評價費用高,中小企業難以承受。雖然各個省市在陸續制定地方收費標準,但地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很多中介機構按照或者超出標準中的上限進行收費,導致評價費用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為繼。二是市場不規范,惡意競爭、相互壓價等現象造成安全評價市場秩序混亂,導致企業無所適從。
[NextPage]
對此,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對策措施:
一、加大對企業的宣傳引導力度。
搞好宣傳發動工作,積極宣傳安全評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企業的安全評價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大力推動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企業是安全評價實施的對象,不應是簡單的接收者,更不應“諱疾忌醫”,而應該抓住安全評價的契機,從“強身健體”的高度出發,對本企業的安全生產現狀進行一次全方位、多層次的檢查,以防止和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實現企業安全生產的持續好轉。
同時,要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的自保自查體系。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要形成企業自查、整改→專家評價→整改、復查、鞏固→新一輪評價的環節,以此形成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安全生產機制,讓監管部門放心,讓中介機構省心,更讓企業自身順心。
二、加強安全評價機構的自身建設。
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應著力塑造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樹立品牌意識,把竭誠服務作為經營理念,并覆蓋到機構的全部經營活動之中。
一是樹立誠信意識。安全評價機構應把誠信作為一種無形資產、作為一種生產力來創立。評價報告應真實、全面反映企業安全管理的現狀,查找所有在的不足,客觀、公正給出評價結論,為被評企業的安全運轉負責,為自身的長遠發展謀劃,更為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發展把關。
一方面要靠中介機構自身深化改革,健全完善誠信評價和責任追究機制,培育安全評價人員誠信意識,政府要督促各中介機構建立健全財務管理、人事管理、檔案管理、獎懲及其他日常管理制度,強化其內部監督機制;另一方面通過制定行業自律公約、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開展行業內部誠信評估,建立企業信用檔案等方式,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同時通過經驗交流、,研討及行風檢評等活動,推廣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促進全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凈化中介服務市場,樹立文明行業形象。
二是樹立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切實規范中介機構自身的經營行為,實行陽光操作,公開服務內容、工作流程、收費標準、投訴電話等,增加業務透明度,為客戶提供誠實可信、言行一致的服務;另一方面要服務創新,努力提高企業信譽,樹立品牌效應,創建品牌價值,提升企業的無形資產。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也只有這樣,整個安全生產中介行業才能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之中,真正成為一個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
三是樹立售后服務意識。安全評價機構要堅持貴在真實、重在整改的服務理念,不僅應該做出高質量的安全評價報告,更應該推行售后服務,對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進行跟蹤指導,確保評價工作的有效性;同時要了解企業對評價報告的接受及整改程度,及時將信息反饋到評價機構的管理層,提高服務質量。通過一系列服務,以此和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三、進一步完善適應安全評價機構發展的良性機制。
安全監管部門是安全評價實施的核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要督促企業必須進行安全評價,又要對安全評價機構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督,規范其行為。
一是嚴把關口,加強安全評價機構的準入管理。、認真執行《安全評價機構管理規定》,對安全評價機構和人員實行資質許可制度,建立健全責任體系。
二是嚴格考核,規范安全評價機構的服務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應積極建立對評價機構的考核制度。對評價機構的運行機制,評價人員的業務素質進行考核,向企業推出一批有實力、有質量保障的評價機構。操作中要深入調查研究,掌握評分標準,力求量化準確,把人員素質作為考核重點,同時可以將考核后整改情況與安全評價機構的從業范圍、人員資質掛鉤,促進其整改。
三是建立合理的、企業可承受的價格機制。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但如果國家對安全評價收費標準管理實施完全市場化,必然會出現不合理的競爭。安監部門或行業協會應依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制定相應的價格指導體系。
四是合理布點,培植數量。在科學規劃、控制總量、嚴把關口的基礎上,以“高需求、廣覆蓋”為目標,發揮安全中介機構特有的作用,確保安全技術服務工作的良性發展。
五是營造良好的競爭機制。一方面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強化安全評價行業自律意識,規范收費行為,加強行業內部監督。適當調控評價機構的發展速度,加強監管。建立起評價報告抽查制度、整改意見備查制度和業務報告制度。另一方面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規范中介機構行為,扶持實力強、信譽好、管理手段先進的安全評價機構,增強信譽,提高服務水平。
上一篇:規范安全評價比關閉煤礦更重要
下一篇:安全評價亟待解決的幾個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