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火與爆炸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對油庫來說,著火與爆炸往往聯系在一起,或燃燒伴隨著爆炸,或爆炸伴隨著燃燒,或燃燒與爆炸單獨發生。現以油庫437例著火爆炸事故的統計數據為依據,分析研究油庫著火爆炸事故各要素的形成及對策。
一、著火爆炸事故燃燒物的形成
油庫是儲存和供應易燃、可燃油品的基地和中轉站。油品的理化特性決定了油品和油氣是威脅油庫安全的主要物質條件,是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的主要燃燒物。著火爆炸燃燒物的形成主要是油晶和油氣失去有效控制。著火爆炸事故燃燒物的形成見圖10—1。
(一)油品失控
油品失控不僅會造成物質的損失,而且是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的重要隱患。在445例著火爆炸事故中,油品作為燃燒物只有80例(占18。0%),但為數不少的著火爆炸事故中燃燒物是油氣。
1.油品失控。油品失控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1)操作使用問題
①執行制度不嚴和誤操作,造成閥門錯開、誤開、未關、關閉不嚴,甚至怕下次閥門難開,有意不關嚴等,是造成油品流失的普遍原因;
②保管人員不熟悉閥門操作使用,誤將閥門開啟當作關閉;
③放空管道后閥門未關,或油罐進出油閥門竄油,放空油罐溢油,或者從呼吸閥、測量孔流失;
④用加壓泵進行灌裝作業時,灌裝油桶嘴全部處于關閉狀態,壓力增大沖毀管道閥門、法蘭連接處墊片;
⑤管道放空后,進氣管閥門未關,或關閉不嚴;
⑥臥式油罐液位計管閥門失靈、膠管老化破裂;
⑦收發油作業后,保管人員怕下次閥門難開,將閥門少關兩圈,造成下次作業時放空油罐溢油。
(2)設計安裝問題
①主要是沒有按規范要求進行設計,施工安裝沒有嚴格執行技術要求。如閥門選用不當,在寒區、嚴寒區選用了鑄鐵閥門,且未采取保溫措施,水積存于閥門中,冬季結冰將閥門凍裂;
②管道未設置泄壓裝置。管內存油受熱膨脹,管線閥門、法蘭連接處脹裂、墊片沖毀,管線位移破壞了法蘭連接的嚴密性等;
③管道未按要求設置補償器。熱脹冷縮時,焊縫受彎曲應力傾斜斷裂、焊縫裂口,或彎曲應力破壞了管線閥門、法蘭連接處的密封性;
④閥門位置設置不當。如將閥門設置于橫向位移的管段,且距管路支座近,管線橫向位移時閥門連接處的密封受損;
⑤施工安裝時,未按規定清洗、試驗,滲漏、竄油等沒有發現,留下了隱患,或者法蘭墊片選材不當,老化變質,甚至將已有裂縫的墊片安裝在法蘭連接處等;
⑥管道整體強度試驗后,水未放或排放不凈,冬季結冰而凍裂閥門、管線;或者試驗時,操作不當,造成水擊而沖毀墊片;或檢查驗收不嚴和不驗收而交付使用,留下了隱患;
⑦設備、材料安裝前沒有進行檢查驗收,使用了劣質設備、材料,或者不符合技術要求的設備、材料。
(3)檢查維修問題
①沒有按檢查維修周期進行檢查和鑒定,使設備設施失修,以及檢查維修中執行制度不嚴。例如:維修保養不及時,造成閥門失修、失靈;
②閥門、管線未按照檢查維修周期進行技術檢查和鑒定,雜物沉積于閥門內,關閉不嚴,造成內滲、內竄,以及設備設施腐蝕穿孔等;
③設備拆卸檢修時,不封堵管口、孔口等;或者檢修安裝后,不封堵管口、孔口,不關閉閥門等;
④設備設施試運轉中,放空管線后不關閉閥門,或檢修中使用了不合格、不符合技術要求的設備、材料。
2.溢油。溢油往往和儲存油品容器相聯系。儲油罐進滿油后,繼續進油時從孔口外流稱為溢。溢油與油品流失相比較無嚴格的區別,其原因也大致相同。如放空輸油管時,放空罐容量不夠,且脫崗造成油罐溢流;向儲油罐、高位罐輸送油時,無人監視液位上升,油罐溢流;閥門竄油,從儲油罐孔洞溢油;車輛油箱加油、灌裝油桶,以及鐵路和汽車油罐車裝油失控溢油等。
3.漏油。漏油常常和油庫的儲油、輸油設備設施的腐蝕及安裝質量相關。如儲油罐和輸油管線腐蝕穿孔漏油;安裝焊接質量低劣,有夾渣、氣孔、裂縫漏油;油桶裂縫、銹蝕穿孔漏油;油泵及閥門失修漏油等。
4.滴油。滴油經常是由于滲漏而產生。滴油多數與儲油、輸油設備設施的螺絲口、緊固件聯接部位,以及油泵、閥門等轉動部位的密封質量相關。如油泵盤根允許的滴油,機械密封磨損和填料松緊不合適滴油;閥門盤根松緊不當滲漏滴油;灌裝油罐車、油桶后,管線內殘油從鶴管、膠管、油槍口部滴油等。
5.灑油。灑油往往和“油勤”、“車勤”人員缺乏知識、怕麻煩聯系在一起。如油勤、車勤人員用汽油清洗機件、洗手、洗工作服后,將用過油品隨地潑灑。
6.私人用油、存油。私人用油、存油是油庫著火爆炸事故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打火機灌裝油后試驗打火,個人存的打火機用油發生著火爆炸的事故屢有發生;煤油爐、柴油爐、汽油爐發生火災的事例也不少;私人摩托車主家里存油發生著火爆炸;還有用汽油洗毛料衣服發生火災等。
跑、溢、漏、灑、私人用油,不僅是油品火災燃燒物的來源,而且也是油氣著火爆炸事故燃燒物的重要來源。
(二)油氣產生與失控
在445例中,油氣作為燃燒物的著火爆炸事故337例,占75.7%。
油氣釋放源向氣體空間排放與積聚,以及油品失控的蒸發是油庫形成油氣著火爆炸事故燃燒物的主要來源。油庫油氣的產生,從接卸煉油廠來油開始,到輸入各種固定和移動儲運油容器,直至加入車輛、機械、艦艇、飛機等用油裝備油箱的整個過程中都在不斷發生,不斷排放。
1.正常情況下油氣的排放和積聚。油庫正常情況下油氣的排放源主要有:運入或運出油庫的油船、鐵路油罐車、汽車油罐車;各種儲存油品的儲油罐、高位罐、零位罐、放空罐、油桶,以及真空泵、用油機械設備的油箱等,油庫加油站中主要的油氣產生源如圖10—2。當這些設備設施大小呼吸發生時,都向大氣中排放油氣。在通風不良的情況下,油氣極易在油罐室、通道、泵房、管溝、閥門井,以及設備設施周圍的低洼之處和作業場所周圍的氣動力陰影區積聚。油庫進出、儲存、輸送、灌裝、加注油時,發生大小呼吸是設備設施安全管理所允許的。但由于現有減少大小呼吸的設備設施管理使用不善,簡便易行的減少油氣逸散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未得到重視和推廣,這就增加了油氣的排放,加重了油庫著火爆炸的危險性。
2.檢修條件下油氣的排放和積聚。儲油、輸油設備設施內或多或少都有殘留的油品。當檢修時,拆卸儲油、輸油設備設施后,其內部的殘留油品蒸發逸散,或者積聚于設備設施之內的油氣排出,積聚于檢修場所。特別是通風不良的油罐室、巷道、泵房、管溝、閥門井等處,很容易積聚油氣。如在油庫設備設施檢修中,進行清洗、通風等作業時,沒有及時將可燃物清除,沒有嚴格執行規范的要求,必然會造成油氣的散發積聚,增大著火爆炸事故的幾率。
3.非正常情況下油氣的排放和積聚。油庫非正常情況下油氣的排放和積聚,是指在跑、溢、滴、漏、灑,以及私人用油、存油等失控,以及減少油氣排放的設備設施失去應有作用情況下的油氣排放和積聚。所以這種失控油品的蒸發逸散,是油庫著火爆炸事故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
(三)其他燃燒物
其他燃燒物如油污、油布、枯草、刨花、瀝青等燃燒物引起的火災,其主要原因是在油庫安全管理中,清除可燃物的規定沒有落到實處;動火中安全措施不落實,以及周圍群眾放火燒荒和山火、小孩玩火等所致。
二、著火爆炸點火源及其形成
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的點火源比較復雜,主要有化學點火源(明火和自燃著火)、電氣點火源(電火花和靜電、雷電放電火花)、高溫表面點火源(高溫表面和熱輻射)、沖擊摩擦點火源(沖擊和摩擦及絕熱壓縮)等。其中自燃、熱輻射、絕熱壓縮作為點火源引發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的情況比較少。為便于與實際設備設施、火種相聯系,易于分類研究,按油庫設備設施不合格電器、靜電、雷電、燒焊、明火(分為庫內、庫外、吸煙)、發動機、其他等七種類型分析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的點火源。在445例著火爆炸事故的點火源中,電氣火(含靜電和雷電),明火,設備設施燒焊等三類火源是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發生的主要點火源。著火爆炸事故點火源的形成見圖10—3。
1.電氣火。電器設備不符合要求,或者安裝不規范而引發的445例著火爆炸事故中有88例,占19.8%。主要有油泵與普通型配電安裝于同一室內;油泵房和配電室隔墻上有孔洞相通;電器防爆等級與使用場所不相適應;防爆電氣合格,但采用普通的布線,或安裝不符合防爆要求;配電室與泵房、洞口之間的安全距離不夠等。
在電氣火點火源中,靜電和雷電著火爆炸事故在445例中有75例,占16.9%。靜電放電的著火爆炸事故主要原因是:沒有設置排靜電裝置,或者安裝不符合規范要求。裝卸油品作業或油罐輸送油時,流速過快、噴濺式灌裝油;使用塑料管輸油和用塑料桶裝油等,產生和積聚靜電,并放電引燃油氣所致。雷電著火爆炸事故主要是:覆土金屬油罐、非金屬油罐和半地下、洞室油罐的外露金屬設施,沒有設置防雷接地,或防雷接地失靈;油罐騰空清洗和檢修時,通風不良造成油氣積聚,以及油罐滲漏、油罐測量孔密封不嚴,雷雨時作業等情況下,產生油氣排放和積聚,雷擊油罐、油罐測量孔和油罐附件引燃油氣混合氣體發生著火爆炸事故。
2.明火。明火包括火柴、打火機、煙頭、爐火、燈火等。明火作為點火源在油庫著火爆炸事故中居第二位。值得提出的是在統計的著火爆炸事故中,火柴、打火機和煙頭引起的火災占該類火災的31.7%。
3.設備設施燒焊。油庫設備設施檢修、改造、擴建,以及油桶清洗修理,往往要使用氣焊和電焊來燒焊補漏、開孔切割,是工藝設備設施安裝的主要方法。
4.發動機。發動機包括汽車發動機、發動機油泵、空壓機等。發動機作為點火源是發動機和排氣管的熱表面、排氣中的火星、磁電機火花、電瓶火花等。這類火災在445例中有53例,占11.9%。主要是油庫用發動機油泵作業,在給用戶油罐汽車灌裝油過程中,發生跑、溢、滴、漏的情況下啟動車輛,以及發動機油泵運轉中檢修噴油、加注油品,還有私自灌裝油等引起火災。
5.其他。這類點火源主要是沖擊和摩擦、自燃、雜散電流、高溫、超壓,以及未查清的點火源等,在445例中有57例,占12.8%。其中沖擊、摩擦產生的火花作為點火源21例,占4.7%。
三、著火爆炸事故的影響因素
著火爆炸事故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設計施工、區域功能、安全管理三個方面,見圖10—4。
(一)設計施工中遺留的隱患
設計施工中遺留的問題,雖不屬于著火“三要素”的范圍,但它可以促進“三要素”的結合,不僅為火災提供燃燒物,而且會使火災蔓延擴大,也是油庫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廣
1.油庫設計不符合規范要求。油庫平面布置滿足不了《石油庫設計規范》的安全要求。例如:儲油區、收發作業區、輔助生產區、行政管理區等四大區域混雜,沒有明顯界線;各種建筑和構筑物零亂,安全距離不夠;總平面布置沒有考慮油庫所在地區主導風向的影響;將油泵房和配電(非防爆型)設于同一室內等。
2.儲油區防火堤未設或不合格。地面、半地下油罐未設防火堤,或者防火堤構建不符合規范要求。一旦發生著火爆炸事故,極易造成火災的擴大蔓延,給火災撲救和善后處理帶來極大的困難。
3.排水系統設計不合理。油庫各大區域的排水、排洪(渠)和下水道互相連通,未設置水封,直通庫外。這樣當設備設施發生油品流失,或者排放含油污水時,可以沿溝渠流到各區域,甚至流到庫外發生火災。如在445例事故中,有10例是油晶流失或清洗油罐排放含油污水,順排水、排洪溝渠或下水道流到庫外,遇明火引燃,燃燒火焰又順著排水溝燃燒到庫內,致使油庫內外大火相連。
4.各種管溝互相連通。油庫內輸油管管溝、熱力管道管溝、電纜管溝互相連通,未進行封堵隔離;輸油管管溝和油泵房、灌裝油間、油罐室和油罐組互相直通,沒有設置隔斷墻。這些都是使火災擴大、蔓延的危險因素。
5.埋設輸油管線沒有防腐蝕處理,或者防腐蝕質量低劣,由此而引起輸油管腐蝕穿孔造成油品流失的事例較多。還有將輸油管閥門或法蘭連接埋人土壤,沒有設檢查井。
6.消防設備設施不配套。由于歷史原因,油庫消防問題在設計建設中未予足夠重視,致使消防設備和設施不配套,沒有消防道路和消防用水的油庫為數不少。這個問題對于巷道式儲油罐油庫、覆土油罐的油庫尤為突出。有的油庫整修中增設了消防設備,但沒有按照規范要求設計,滿足不了使用要求。
(二)區域功能對著火爆炸事故的影響
油庫儲存區、收發作業區、輔助生產區和行政管理區等四大區域,其功能各不相同。不同區域發生著火爆炸事故的部位、幾率和災害特點也不相同。
1.儲存區。該區域發生著火爆炸事故在445例中有106例, 占總數的23.8%,比率較低。該區域儲存大量油品,油罐大小呼吸頻繁,較大的油品流失事故一般發生在儲油區,溢、滴、漏油在該區域也有發生,有油品失控和形成油氣的條件。但是該區域封閉性管理,進人人員較少、管理嚴格;對火源的控制極為重視;儲油區動火機會少、手續嚴、防火措施具體。這就是說點火源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構成著火爆炸“三要素”結合的幾率低,災害發生率低。在該區已發生的著火爆炸事故中,與油罐(含作業區的油罐)相關火災114例, 占區域數的25.6%,是易于發生災害的部位。
2.收發作業區。該區域發生著火爆炸事故幾率在油庫四大區域中占居首位。在445例中有225例,占總數的50.7%。該區域裝卸作業頻繁,油氣排放源大都集中在這里,油氣排放和積聚幾率多;技術設備和工藝較為復雜,操作使用頻繁,失誤機率多,易于使油晶失控,跑、溢、滴、灑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構成了著火爆炸的燃燒物。該區域作業人員和外來人員(領油)進出頻繁、雜亂,容易將火種(火柴、打火機等)帶入;出入車輛多而雜,且常用發動機油泵裝卸油品,點火源易于失控,容易形成著火爆炸“三要素”的結合,所以災害發生機率高。據該區域已發生的著火爆炸事故中,汽車、鐵路油罐車和油船火災88例,占區域數的39.1%;發動機油泵和電動油泵火災54例,占該區域數的24.0%,這是發生火災的兩個重點部位。
3.輔助生產區。在445例中有40例,占總數的9.0%。油桶氣焊發生爆炸災害,是該區域的重點。該區域的工作大都需要動火切割、燒焊、加熱。如油桶切割、燒焊,加熱鍋爐,用過油品更生中的加熱蒸餾、化驗工作中的電爐等都是點火源。另外,該區域有少量油品存放(油桶、用過油品、煤油等),空油桶中的殘留油品、積聚的油氣,且與收發作業區毗鄰,油氣易于擴散到該區。這就具有了著火爆炸的條件。
4.行政管理區。該區域火災幾率低,在445例中僅有75例, 占總數的16.9%,火災發生率較低。在該區域火災中,枯草、刨花、瀝青等作為可燃物的火災占該區域事故數的4.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油品流失事故的油品和含油污水從水渠(溝)、下水道等流淌到該區域和庫外、水灘、水面等地引燃、點燃的火災50例,占火災總數的11.2%,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后者造成的火災往往形成庫內外大火相連,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和惡劣的影響。
(三)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油庫安全管理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問題。油庫領導和工作人員應從系統工程出發,綜合分析研究油庫的編制體制、人員素質、規章制度、技術設備,以及環境影響和經費等諸要素對安全管理的作用。因油庫崗位人員變化快,領導素質等主客觀原因,使這方面的工作做得較少較差,影響著油庫安全度的進一步提高。
1.油庫安全管理的編制體制不適應安全管理的要求。油庫安全管理是多渠道、多部門實施的。如消防經費和消防管理脫節,油庫無專職安全員則權利和職責不明確,很難開展安全活動與有效監督。另外,油庫消防人員編制嚴重不足,這就使油庫消防工作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2.安全管理知識缺乏,安全意識較差。油庫領導和工作人員安全素質差,缺乏應有的安全管理知識和安全意識。因此,實際中講抽象安全多,抓具體落實少;講制訂措施多,抓措施的可行性和落實少。
3.對“預防為主”的方針認識上尚有差距。油庫落實“預防為主”方針的具體措施工作做得較少,有的油庫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4.規章制度落實到位還有差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油庫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健全,“規矩”有了,但不用“規”和“矩”去校正其行動,等于沒有“規矩”。例如不按作業程序和操作規程辦事。收發油作業現場消防值班員不清楚自己的職責,不會使用滅火器。消防車值班只有兩三人到現場。這樣的值班與沒有值班區別不大。人人都知道油庫有“嚴禁煙火”的規定,但在安全檢查中,仍在油庫作業區發現煙頭。這種不用“規矩”規范、約束自己行為的現象較為常見。
5.重視宏觀建設,忽視微觀管理。油庫技術設備設施是油庫安全管理的物質技術保障,應使其經常處于良好狀況。實際是在看得見的宏觀建設和表面管理上下功夫多,技術設備的微觀管理上下功夫少。上級檢查時搞突擊,平時很少過問。所以,技術設備周期性的檢查鑒定及日常維護工作難以落到實處。機械呼吸閥失修和閥門滲漏、竄油現象較為普遍,油泵盤根超標準滴油時有發生,油罐長期不清洗、不檢修的情況也不在少數。諸如此類技術狀況不良的現象極大地影響著油庫的安全。
6.危險場所裝飾可燃物是人為的不安全因素。近年來,在油庫正規化建設中,在火災、爆炸危險(洞庫、庫房、油泵房、配電室、化驗室等)場所,常常可以看到鋪設了化纖、塑料地毯,以及裝飾了塑料壁紙的情況,這就增加了著火爆炸的危險因素。
7.信息來源少,決策依據不足。信息是決策的依據,是現代管理不可缺少的資源。油庫管理信息大體可歸納為四類。第一類是動態(油品收發)信息,如輸油的壓力、流量、在線溫度,油泵、閥門、電動機的動態等。第二類是靜態(油晶儲存)信息,如油罐內儲油液位、密度、溫度、壓力、體積、儲量等。第三類是動、靜態(安全警戒)信息,如液位、溫度、壓力、油氣濃度、火光報警,禁區內人員行為、門禁等。第四類是各種業務技術資料。這些管理信息是油庫管理決策、實施操作、有效管理必不可少的依據。但是管理信息的采集、儲存、整理手段落后,且多數油庫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自有管理信息沒有積累或極不齊全,甚至為應付檢查,在管理信息方面造假。再加上油庫地處山溝,信息閉塞,很難獲得安全管理經驗與安全信息。另外,運用現代安全管理理論,針對油晶理化特性及過去經驗研究油庫安全對策的工作基本沒有開展,這勢必影響油庫安全度的提高。
四、預防著火爆炸事故的對策
油庫著火爆炸事故統計分析結果說明,預防著火爆炸的對策,主要從著火爆炸的“三要素”人手,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歸納起來:一是提高人員安全素質,控制人的不安全意識和行為;二是改善工程技術措施,控制油品的不安全狀態,即油品的失控與油氣的逸散和積聚;三是抓好規章制度的落實,消除技術設備設施與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時還應重視環境的影響。
(一)理順安全管理關系
理順油庫安全管理關系,明確各級職責和權利,使管事、管人、管物(含錢)結合起來。
1.自上而下建立油庫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管理和技術管理相結合)。
2. 油庫消防經費和大修經費歸口主管油庫安全的職能部門管理。
3.在油庫現有編制內調整、建立安全技術組織。既是安全技術的職能部門,又是領導在安全技術方面的參謀。
4.油庫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黨政、行政、技術安全三種職能的分工負責制。
5.明確各級職責和權利,將安全管理落實到單位和人頭。
(二)必須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油庫安全管理,必須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事故發生之前,找出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加以預防。
(1)積極廣泛地組織好群眾性的“三預”活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將事故管理概念引入油庫管理機制,通過事故的統計分析,找出油庫事故發生的規律,為安全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據。
(3)預防油品流失、著火爆炸是油庫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的重點。一是制訂重點保護部位的滅火作戰方案和儲油、輸油設備設施的搶修方案。二是定期不定期組織消防和搶修演練。三是組織好消防知識學習,普及消防知識,學習滅火方法,增強安全意識。四是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軍、警、民聯防,做到共防、共消、共同演習。
(4)利用各種機會,采取種種形式宣傳和傳授安全知識,提高油庫工作者的安全素質,樹立安全意識。如典型事故分析、“三預”活動、安全形勢分析會、專題討論、安全知識競賽和講座,以及短期培訓和代訓等方式傳授安全知識、安全技術、安全技能。
(三)用制度規范約束人的思想和行為
嚴格執行制度,用制度規范人的思想,約束人的行為。油庫445例著火爆炸事故性質統計數據(見表9—4)說明,54.4%事故屬于責任事故,15.5%屬于責任技術事故。而責任事故基本上是沒有嚴格執行制度,責任技術事故基本上是不執行制度和缺乏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造成的。這就是說,規章制度沒有真正起到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規范約束的作用。
(1)充分認識制度的建立健全不等于制度的貫徹執行,嚴格執行制度比制訂制度更難,任務更艱巨。
(2)制度制訂以后,能否嚴格執行,決定的因素是干部。因此,干部除自身執行制度作表率外,還應宣傳、講授制度制訂的依據和執行制度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大家的認識,使制度與人的思想作風形成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 自覺地執行制度。
(3)經常檢查制度執行情況,適時修改不符合實際的部分,使之更加完善是執行制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4)研究工作條件和環境、生活條件和家庭、習慣作法和作風、社會議題和風氣等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安排合適的工作,也是貫徹執行制度中不可忽視的課題。
(四)加大技術設備設施的檢查管理力度
加強技術設備設施的微觀維護保養及技術檢查和鑒定,工作重點從宏觀建設和表面管理工作上轉移到技術設備設施的微觀管理上來。要減少或杜絕油晶失控、油氣排放和積聚,除嚴格制度之外,就是技術設備設施的使用和維護。技術設備設施的技術狀況良好是油庫安全可靠運行的物質基礎。
(1)制訂完善技術設備設施維護檢查與技術檢查和鑒定的周期、內容及方法的標準。
(2)認真落實日常維護檢查及定期技術檢查和鑒定的規定。
(3)建立健全技術設備設施的檔案,每次檢修的情況必須詳細記錄。
(4)建立設備設施更新改造基金,達到報廢條件的技術設備設施堅決報廢更新,設備設施不“帶病”工作。
(5)嚴格動火和禁火制度。加強火源管理,嚴格動火和禁火制度,確保禁區點火源的有效控制。電氣火、明火和設備設施燒焊三種火源占引起油庫著火爆炸事故近60%,這就為點火源管理指明了方向和重點。
①嚴格禁煙火的規定。在執行中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執行不嚴,“內松外緊,上松下緊,上級檢查時緊,平時松”。這種現象必須糾正。
②嚴格禁區動火手續。在禁區動火時,必須填寫動火申請,按批準的項目,在指定的動火地點和時間內實施。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變更,如需變更應重新審批。無批準手續任何人不得同意在禁區內動火。
③嚴格設備設施動火制度。在設備設施動火發生的著火爆炸災害中,值得注意的是儲存過油的空容器燒焊,特別是油桶燒焊。油桶燒焊一定要先清洗后進行,并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儲油罐燒焊時,必須按照油罐清洗規程要求,遵守清洗——測定油氣濃度——燒焊的程序進行。
④按規范要求整修不符合要求的防爆電氣,以及防靜電和雷電裝置。
⑤嚴禁發動機油泵在運轉中檢修、加油或在禁區修理汽車。
⑥充分發揮業務技術骨干的作用。業務技術人員是業務技術工作的骨干,也是油庫領導的參謀,又是油庫開展安全和學術研究、技術設備設施改造和技術革新、油氣的控制和回收,以及新技術推廣應用的實踐者和組織者。能否充分發揮業務技術骨干的作用,對油庫安全管理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總之,油庫著火爆炸事故同一切災害一樣,可以分為人禍(人為災害)和天災(自然災害)兩種。人禍,一般說來,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人的努力,在災害發生之前找出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加以預防。而天災,通常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防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規律的進一步掌握,至少可以防止災害的進一步擴大,或者減少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講,天災也是可以預防的。
上一篇:淺析高架倉庫安全管理與對策
下一篇:油庫油品流失的原因和對策